• <video id="txhvb"></video>
    <source id="txhvb"><span id="txhvb"></span></source>
            <source id="txhvb"><span id="txhvb"><samp id="txhvb"></samp></span></source>
              <source id="txhvb"><li id="txhvb"></li></source><video id="txhvb"></video><source id="txhvb"><span id="txhvb"></span></source>
              <source id="txhvb"></source>
              <rp id="txhvb"><span id="txhvb"></span></rp>
              1. <source id="txhvb"></source>
                請登錄 免費注冊 English
                關注我們
                重思“中國制造 2025 ”: 本土保護之上的全球野心?
                2018-05-30    來源:上觀新聞    發布者: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1

                中美科技戰:開始而非結束

                 

                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刺激劇情,劉鶴兩次訪美,中美貿易戰最終握手言和,避免了兩敗俱傷。

                 

                此次貿易戰最大的插曲就是中興通訊事件。這一事件看似偶然,其實折射出了老美的真實心態:遏制中國科技。

                 

                科技是美國的看家寶,當然不喜歡被人取代,這種心態可謂“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中國除了擁抱科技革命之外別無選擇:這不是為了挑戰美國,而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內在需要。由此,沖突似乎不可避免。

                 

                眼下,第四次產業革命風起云涌,這是決定中國能否超越美國的歷史性機遇??梢哉f,中美在科技領域的沖突剛剛開始。

                對中國而言,挑戰在于:既要發展自己的核心科技,又要避免被美國抓住“把柄”制造麻煩。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中國制造 2025 ”是很有必要的。

                 

                2

                歐美眼中的“中國制造 2025 ”

                 

                我們先看看老外眼中的“中國制造 2025 ”是什么一幅景象:

                 

                • 美國學者 Adam Segal 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人人憎恨‘中國制造 2025 ’”?他說:中國 2017 年 5 月出臺的《網絡安全法》在《 301 調查報告》中被提到 13 次,“逆差”只出現了一次,而 “中國制造 2025 ”則出現高達 116 次。顯然,這才是它瞄準中國的最主要目標。

                 

                • 2017 年 11 月美國國會提交了名為《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 2017 )》的法案,以拓寬 Cfius 的審查范圍。法案的起草人之一、共和黨眾議員 Robert Pittenger 聲稱,法案用意之一就是針對“中國制造2025 ”,“我們要確保美國科技保持領先,不要讓外國政府通過任何渠道取得這些技術”。

                 

                可見,《中國制造 2025 》在事實上已經成為激發貿易沖突的重要導火線。

                 

                3

                老外憂從何來?

                 

                近年來,中國企業對美國高科技領域的大量投資引發美方憂慮。

                 

                2013-2016 年,中國平均每年在美國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的投資約為 90 億美元。美國 301 調查報告稱:在高端技術制造業方面,美國在全球所占份額為 29% ,中國緊隨其后占 27% 。

                 

                當然,美國無法直接否定中國發展科技的權利,只能選擇“政府干預”這個問題作為焦點。

                 

                2015 年 5 月 19 日,《中國制造2025 》正式發布,其要點是:

                 

                • 五大工程: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綠色制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 十個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

                 

                • 《中國制造 2025 》采用了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 4 大類共 12 項指標。

                 

                • 試點示范城市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 ”的舉措之一。

                 

                • 工信部決定組織實施 2016 年工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 2025 )重點項目,主要支持產業共性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及設施、重點領域關鍵問題解決方案兩個方面共 18 個重點任務。

                 

                旋即,這一報告在西方引起墻裂反響。美國 301 調查報告抱怨道:

                 

                •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受到非市場因素的驅動,這些因素來源于中國政府廣泛的干預,以實現產業政策目標。

                 

                • 中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存在四項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美國企業在投資中國時,為取得相關執照被要求轉讓技術;部分美國企業對華投資時,先受到投資限制,接著被要求向中國同行轉讓技術;美國先進技術和擁有大量知識產權的企業近來受到系統性并購;中國對知識產權的盜竊行為。

                 

                美商務部長羅斯 5 月出席全美記者俱樂部活動時發表演講喊話:

                 

                我們歡迎合法競爭,但不能容忍基于大規模政府補貼和工業網絡間諜活動的競爭。中國資助其企業的方式有大約 100 種,甚至在不需要增長的情況下仍促進無利可圖的工廠持續擴張。

                 

                針對《中國制造 2025 》,美國商會更是發布了報告《建立在本土保護上的全球野心》,其觀點在題目中表達的淋漓盡致。

                  

                 

                如果說美國的擔憂是“修昔底德陷阱”,那么歐盟的顧慮則更加值得我們重視。

                 

                中國歐盟商會研究報告《中國制造 2025 :產業政策對弈市場力量》指出:

                 

                • 由中國多個部門聯合推動實施的這一產業戰略容易導致與其國際貿易伙伴之間產生緊張局勢,尤其是補貼、對低效的國企持續支持、對外國企業的市場準入限制等手段不利于市場運作。

                 

                • 位于柏林的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 MERICS ) 推出了《中國制造 2025:高科技霸權的崛起和對工業企業的影響》,對中國制訂“指標”的辦法表達了不滿,“到 2025 年,70% 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 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墨卡托認為,中國政府正在通過內部或者半官方文件,來引導企業實現自主化目標,從而避免公開違反 WTO 規則。

                4

                實施與問題

                 

                《中國制造 2025 》初心是良好的,但效果的確值得思考。

                 

                從國際上看,針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敵意急劇升溫:

                 

                • 2016 年 9 月,TCL 欲以 5000 萬美元收購美國 Novatel Wireless 旗下MIFI(智能移動熱點設備及移動寬帶)業務,申報兩次后均未通過。

                 

                • 2016 年 11 月,中資(福建宏芯投資基金)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制造廠愛思強的計劃被美國否決。

                 

                • 2016 年,美的對 KUKA 機器人的收購,震動了德國朝野上下,引發德國民意反彈。

                 

                • 2017 年 9 月,美國財政部官員聲稱特朗普下達行政指令,叫停私募股權基金( Canyon Bridge Fund Partners )收購美國芯片制造商 Lattice 的交易。其華裔高管 2018 年 4 月被紐約法庭定罪。

                 

                • 2018 年 4 月,中興通訊被封殺。

                 

                從美國 301 報告和美國高級官員的言論來看,《中國制造 2025 》加大了貿易沖突的風險。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

                 

                • 特朗普政府曾多次在國家安全戰略(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報告和其他文件中設想,崛起的中國將成為美國的經濟對手,由于中國計劃在 10 個關鍵行業獲得全球領導地位的《中國制造 2025 》政策,美國將與中國進入一場生死存亡的創新大戰。特朗普利用這種觀點證明其威脅對高達 15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征收關稅的做法是合理的。

                 

                5

                評估與反思

                 

                對于中國制造業升級的必要性毋庸置疑,特別是面對第四次產業革命的歷史性機遇。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企業人均工業機器人裝機量為每萬名雇員 49 臺,其自動化程度遠低于 69 臺的世界平均水平:韓國531臺,德國 301 臺,瑞典 212 臺,丹麥 188 臺。工信部表示:

                 

                實施《中國制造 2025 》,建設世界制造強國,是吸取錯失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選擇。

                 

                但好的初衷卻沒有導致好的結果。特別是博弈戰略的角度看,我們沒有汲取《孫子兵法》的智慧:“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一流的兵法,應該虛虛實實,讓敵人搞不清除我們真實的意圖。我們越要真心發展科技,越是需要低調潛行。

                 

                筆者認為,《中國制造 2025 》仍舊帶有“指導經濟”的思維色彩,對當前國際政經格局缺乏敏感度,有諸多值得重思之處:

                 

                • 技術升級是國家發展的必然,但在當前國際局勢下,最佳策略是“只做不說”。

                 

                • 國家提倡“中國制造 2025 ”固然可以起到引導市場、激發熱情的效果,但更易激發歐美國家的敵意和危機感。

                 

                • 雖然中央強調《中國制造 2025 》是“市場主導”,但在中國的現實國情下,很容易演變成地方政府的“補貼”和“扶持”。

                 

                • 地方政府設定的數字目標,在“技術取代”和“補貼路徑”方面的行為都容易在貿易戰中授人以柄。

                 

                • 理論和實踐都表明,政府對企業進行直接補貼、扶持,效果事與愿違,不僅浪費錢,還會導致激勵扭曲,破壞企業的創新動力。

                 

                給定當前的貿易緊張格局,筆者建議:

                 

                • 逐步淡化《中國制造 2025 》。

                 

                • 中央發文明確各級政府不得進行與《中國制造 2025 》相關的特定企業補貼,確保“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 提高政策透明度,確保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 歡迎中國歐美商會對《中國制造 2025 》實施中的公平性進行監督。

                 

                這樣既可以緩解貿易戰的風險,又可以確保“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這才是引領中國走向科技強國的合理路線。


                責任編輯:
                關注我們

                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活動推薦

                黨建領導機關: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黨委

                登記注冊機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統一信用代碼:51100000500000840Q

                版權所有 ? 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

                建議使用分辨率1024*768,使用IE6.0以上的瀏覽器

                京ICP備18003557號-2

                Copyright ? 2015-2020 Camet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度統計:

                掃描關注官方微信

                掃描關注官方微博

                亚洲黄色片|国产三级免费观看|国产无乱码手机在线αⅴ片|亚洲国产熟女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