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發期間,很多企業延遲生產、營收縮水,但規?;悄苤圃炱髽I是個例外——智能裝備在降低員工感染風險的同時,還最大限度減少了因人力短缺而帶來的經濟損失。芯合科技總經理王相偉表示,
人口紅利消退、產業升級對標準化工藝的要求,將促使越多越多企業通過機器人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
產品穩定性和經濟成本是關鍵
近年來,國產智能機器人的市場需求一直沒有打開,這很大程度上可歸結于產品穩定性及經濟成本。換句話說,把技術轉化成客戶滿意的商品并真正產生效益,遠非人們想象的那樣日行千里。
以富士康為例,2011年底,富士康就曾提出“百萬機器人計劃”——在2014年裝配100萬臺機械臂,5~10年間完成首批自動化工廠的建設。但由于機器人精度不夠且后期升級和維護成本過高,截至2016年底,富士康工廠最終只引入4萬臺設備。
王相偉表示,這個案例告誡眾多中小型制造廠商,機器換人不是盲目堆設備,而是根據具體業務做到人機協同、合理分工。“傳統制造企業的主要利潤空間在于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產品售價以賺取中間價,所以設備的適用性、性價比非常重要。”
據介紹,芯合科技的產品涵蓋智能控制系統、定制化系統集成方案以及工業機器人本體三大類別。公司的核心自動化解決方案主要應用于對高精度、均勻度有較高需求的工業生產領域,比如焊接和噴涂等。
王相偉說,機器換人的替代效率非常明顯,比如焊接流程,通過引入芯合科技智能化系統,原本一位高級焊工才能完成的作業只需普通焊工就能實現,且生產效率約為人工的1.5~2倍,設備的投資回收期也只需0.5~1年。“在產品穩定性提升、成本降低的情況下,機器換人將加速推進。”
人口紅利消退 焊接自動化市場擴容
焊接工藝是制造業非常重要的加工手段。當前,我國焊接自動化率約30%,手工焊接占主導地位。鑒于手工焊接被歸為有害工種、人才緊缺,以及焊接工藝廣泛應用于航空、造船、核工業等大型工程機械領域,焊接自動化裝備的市場需求持續升溫。
王相偉認為,利用自動化焊接代替人工焊接,不僅可以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作業環境,使工人遠離焊接弧光、煙霧和飛濺等危害,還能降低對焊工操作技術的要求,保障焊接工藝參數的準確性。
具體到芯合科技,為了滿足工程機械產品批量化、標準化的生產特點,公司采用
自適應、自學習的機器人運動控制底層算法,將控制系統的智能化引入傳統焊接領域。比如,面向船舶制造等大型結構的焊接工藝十分復雜,芯合科技控制系統打造的智能機械臂能夠滿足
電機焊接、角焊縫焊接和
圓管焊接三種主要焊接模式,其中,
公司通過自主尋位誤差補償,實現了焊槍的精確定位,重復精度正負0.05mm。
同時,芯合科技控制系統還能滿足非常規焊接運動軌跡,實現算法定制化——這也是通用進口焊接機器人在“本土化服務”方面所欠缺的。

“綜合來看,在勞動力成本上升和機器人成本下降的剪刀差面前,合理規劃焊接智能自動化裝備的投入,能讓制造廠商進一步縮短投資成本,創造更大的盈利空間。尤其對于一些薄利制造業來說,搭載有焊接智能系統的機器人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也倒逼傳統制造業開始關注內部效率的提升和成本控制,由手工生產向自動化生產轉型升級。”王相偉說。(本報綜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