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標準對制造業的整體支撐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殷明漢解讀
2016-01-25 來源:國標委工業標準二部 發布者:王繼紅
標準是國家質量基礎,在市場經濟和產業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中國要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離不開標準的保駕護航?!吨袊圃?025》將標準作為“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要“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改革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組織實施制造業標準化提升計劃,在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準化工作。”
“智能制造、標準先行”,為充分發揮標準在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中的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導制定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共同組織制定了《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已于12月29日發布?!督ㄔO指南》”以“統籌規劃、分類施策、跨界融合、急用先行、立足國情、開放合作”為原則,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統架構和體系框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國開展智能制造的重點方向和領域,明確了組織實施。
一、構建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界定智能制造標準化的內涵和外延
《建設指南》通過研究各類智能制造應用系統,提取其共性抽象特征,從生命周期、系統層級和智能功能三個維度構建了三維的智能制造系統架構。其中,生命周期是由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價值創造活動組成的鏈式集合;系統層級包括設備層、控制層、車間層、企業層和協同層等五層,體現了裝備的智能化和互聯網協議(IP)化,以及網絡的扁平化趨勢;智能功能包括資源要素、系統集成、互聯互通、信息融合和新興業態等五層。
以“工業機器人”這一智能制造重點領域為例,它位于智能制造系統架構生命周期的生產環節、系統層級的設備層級和控制層級,以及智能功能的資源要素。
二、明確智能制造標準研制方向,規范智能制造標準研制內容
《建設指南》中給出了一份詳盡的已發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明細表(以下簡稱《明細表》),以“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為兩大方向,共梳理出220項標準。關鍵技術中,包括“智能裝備”標準23項,“智能工廠”標準55項,“智能服務”標準5項,“工業軟件和大數據”標準27項,“工業互聯網標準”55項。
以智能裝備標準為例,《建設指南》中指出了對“智能裝備”關鍵技術的解釋:“智能裝備是指在其基本功能以外具有數字通信和配置、優化、診斷、維護等附加功能的設備或裝置,一般具有感知、分析、推理、決策、控制能力,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成和深度融合。”同時,給出了智能裝備標準的主要范圍:傳感器及儀器儀表、嵌入式系統、控制系統、人機交互系統、增材制造和工業機器人等六個部分。
三、統籌國際標準化工作,助推智能制造標準走出去
今年5月,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德國經濟能源部在成都召開了中德合作委員會會議,中德雙方共同簽署了《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組成方案》,明確了中德雙方要共同探討智能制造/工業4.0領域未來標準化需求,重點推進《建設指南》和德方的《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的交流合作。
在標準化工作組的框架下,雙方開展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合作,德方在《工業4.0標準路線圖》(第二版)中提到了工作組的成立,在本次我委和工信部聯合發布的《建設指南》中,也借鑒和參考了德國的工業4.0的內容。
四、設立標準制修訂專項計劃 加速急需標準制修訂
為進一步加強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研究,加強頂層設計,依據指南中梳理出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我委設立智能制造國家標準制修訂專項計劃,基于“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則,開辟智能制造標準綠色通道,盡快啟動一批智能制造基礎通用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工作,支撐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