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版)
前 言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的必由之路。技術改造是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進行改造提升,是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投資活動,是實現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節能減排、促進安全生產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未來10年我國工業發展的中心任務。
為指導各地工業創新發展,引導社會投資方向,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現產業優化升級,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聯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共同編制了《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
《投資指南》在整體架構上橫向劃分為電子信息、機械、汽車、船舶、民用航空航天、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與化工、醫藥、輕工、紡織12個行業;在各行業內,對相關產業規劃、行動指南、發展目錄等提出的主要任務和發展重點進行了梳理,縱向劃分為創新平臺、基礎能力、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質量提升、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6個部分。
希望《投資指南》為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升級提供有益指導,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金融機構開展工業投資相關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第一章電子信息行業
一、創新平臺
建設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性能計算、基礎軟件、移動通信、下一代網絡、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高速光通信、印刷電子、新型元器件和關鍵電子材料、新型光通信元器件、互聯網電視接收設備、開源硬件、共享IP等研發創新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完善CPU+OS架構的高仿真驗證測試環境,完善產業鏈集群創新平臺。
二、基礎能力
(一)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
1.高性能芯片。高性能光芯片、CPU芯片(含嵌入式)、存儲器芯片、FPGA芯片、動態重構芯片、高集成度SOC芯片、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攝像頭等核心傳感器芯片、高速AD/DA等。
2.新型顯示器件?;诟叻直媛实姆蔷Ч鑄FT-LCD顯示器件、低溫多晶硅TFT-LCD/AMOLED顯示器件、金屬氧化物TFT-LCD/AMOLED顯示器件;基于硅基、柔性或印刷工藝的AMOLED等新型顯示器件?;贛icro-LED、量子點、激光、碳基或全息等新型顯示器件。
3.元器件。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專用器件。超小型大容量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車規級MLCC、微波射頻MLCC、片式疊層固態鋁電解電容器、片式單層陶瓷電容器(SLC)、硅電容器、MLCC生產設備、超小型功率電感器、一體成型電感器(模壓電感)、聲表面波濾波器(SAW)、體聲波濾波器(BAW)、薄膜腔聲諧振濾波器(FBAR)、小型片式壓電石英晶體器頻率元器件(諧振器、振蕩器、濾波器)、高基頻石英晶體頻率片、CMOS及SAW模塊用陶瓷封裝基座、99.6%的氮化鋁陶瓷基板、超小型片式厚膜電阻器、片式薄膜電阻器、合金電流檢測電阻、片式合金箔電阻器、片式熱敏電阻器、片式壓敏電阻器、片式電位器、導電塑料電位器、集成無源器件等。功率場效應晶體管(MOSFET)、快恢復二極管(FRD)、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集成門級換流晶閘管(IGCT)、肖特基二極管等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大功率模塊、智能功率模塊(IPM)和用戶專用功率模塊(ASPM)等。硅基光電子器件、碳化硅、氮化鎵、砷化鎵等寬禁帶電力電子、射頻器件。高階積層板、IC基板、埋置元件板等高密度互連(HDI)板、特種印制板(高頻板、金屬基板和厚銅箔板)、高性能覆銅板。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傳感器,具有無線通信、傳感、數據處理功能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直流無刷電機及智能化微特電機以及為機器人配套的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高可靠、高精度、高動態環境下的運動控制器,具備大范圍三維空間建模、實時位姿檢測、運動避障以及動態路徑規劃等移動機器人“大腦”功能。3D成像用低角度偏移窄帶濾光片組立件。高抗拉強度海洋光纖及其中繼器、多芯少模光纖及其連接器、超寬帶光放大摻雜光纖及放大器、超高芯密度微簇光纖單元及微纜、全干式室外光纜、5G通信用MPO多芯光纖連接器套件。高效熱管理與散熱元器件、超廣角透鏡及其模組,G.fast DSL分離器和電感器,100A以上車載大功率電感和變壓器。為新能源產業配套的新型儲能電池、超級電容器、為新能源汽車配套的高壓直流繼電器、PhotoMOS繼電器、CMOS繼電器、特種功率電阻器以及電力電子用關鍵電子元器件。超級電容器及與電池混合應用,超級電容器生產設備。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的消費型、動力型和儲能型鋰離子電池,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系統集成和產業化,大容量電池組管理系統。新型、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正負極材料、隔膜材料、電解質、溶劑、添加劑、鋁塑膜材料。燃料電池材料,小型實用燃料電池,小型燃料電池系統應用。
(二)基礎工藝
65nm及以下集成電路邏輯工藝、集成電路特色工藝、HK金屬柵工藝、鰭式場效應晶體管工藝、CPU專用工藝、存儲器超精密工藝;LTPS、Oxide背板量產工藝,AMOLED蒸鍍和封裝等工藝,柔性或印刷顯示相關工藝。大直徑玻璃鈍化芯片(GPP)產品產業化,剛撓結合印制線路板制造工藝,撓性覆銅板制造工藝,集成電路用覆銅板制造工藝。
(三)基礎材料
8~12英寸單晶硅、硅拋光及外延片,SOI片、SiGe/Si外延片,電力電子器件和射頻器件用6-8英寸區熔硅單晶材料;太陽電池用超薄鍺片;大尺寸砷化鎵、磷化銦、碳化硅等單晶材料及外延片;基于紅外窗口應用的大尺寸藍寶石晶體;半導體用高純石墨、高純石英原料及石英部件、玻璃纖維布、雷達透波材料等。集成電路用KrF、ArF光刻膠及專用樹脂材料,集成電路用拋光材料(拋光液、拋光墊、拋光布、CMP后清洗液),集成電路用超凈高純試劑、銅制程拋光液、顯影液、剝離液、刻蝕液、清洗液及電子特氣等,超高純鈷、鎢、鉬靶材,寬幅高精度大功率引線框架,先進封裝的高端環保塑封料和高性能環氧樹脂、硅膠、先進封裝凸塊用負性光刻膠、高純高強度鍵合絲、半導體貼片膠等。厚膜電路、片式電阻用電阻漿料,厚膜電路封裝用導電膠。
新型顯示用基板/蓋板材料(8.5代及以上或低溫多晶硅/金屬氧化物玻璃基板或載板、聚酰亞胺基板或蓋板、高鋁硅玻璃蓋板等);新型顯示用高穿透率、快速響應的負性或光配向液晶材料、聚酰亞胺取向劑以及高效率OLED有機發光材料和高遷移率共用層材料;新型顯示用正性/負性光刻膠以及感光樹脂/RGB/BM/OC/PS等上游材料;新型顯示用電致發光或光致發光量子點材料;光學及功能膜材料(偏光片及上游PVA/TAC等材料、光學聚酯透明基膜、量子點膜、復合光學膜、水氧阻隔膜等);顯示驅動芯片(大尺寸、4K/8K、120Hz及以上顯示驅動芯片、中小尺寸2K驅動芯片以及時序控制芯片、系統芯片、帶有外部補償功能的AMOLED驅動芯片等);新型顯示用高純電子化學品和特種氣體(水系剝離液、銅蝕刻液、笑氣、高純氯氣等);新型顯示用高純/大尺寸靶材(8.5代及以上大尺寸金屬或ITO/金屬氧化物靶材、旋轉/平面靶材等);新型顯示用高精度掩膜版(8.5代及以上光掩膜版、精密金屬掩膜版等);柔性AMOLED顯示用OCA、后蓋框膠、轉軸等其他材料。
高頻、高速、高密度覆銅板及高性能撓性覆銅板、透明PI覆蓋膜、低粗糙度電子銅箔材料,氰酸酯樹脂、聚苯醚樹脂、碳氫樹脂、特種樹脂,高密度互連(HDI)板及所需基板材料。微電子芯片封裝用陶瓷劈刀;應用于5G封裝高穩定性介質膜材料、聚酰亞胺薄膜材料;5G移動通信板用孔導通化添加劑;大功率照明用高導熱球形氧化鋁粉、大規模集成電路基板用亞微米球形硅微粉;高性能濾波器用鋁鈧靶材及晶體材料,片式電阻功能漿料與關鍵基礎材料;高端電子焊料;高端電子漿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微波介質陶瓷材料;太陽能漿料用銀粉。5G通信用MPO多芯光纖連接器套件,工業級激光器用激光光纖產業化;摻稀土特種光纖、保偏光纖、光子晶體光纖、多芯少模光纖、石墨烯光纖、高折射率玻璃、光纖預制棒用高純石英襯管、高導熱材料、特種光纖用(超)低折射率涂料、光纖涂覆樹脂等。激光電視熒光粉。
(四)關鍵核心軟件
1.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軟件集成開發工具、軟件測試工具、瀏覽器內核、辦公軟件等。服務器操作系統、桌面操作系統、工控操作系統、智能移動終端操作系統、機器人操作系統等,通用數據庫管理系統、分析性數據庫管理系統、實時數據庫管理系統、內存數據庫管理系統等,應用服務器、消息中間件、交易中間件等,高效虛擬化軟件、智能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系統、分布式應用支撐平臺等,網絡化辦公套件、新一代搜索引擎及瀏覽器等。
2.高端工業軟件。三維設計/仿真一體化軟件、電子自動設計軟件、PLM軟件、SCADA軟件、高端ERP軟件、DNC、MRO和特定行業專用設計軟件等。
3.行業軟件。金融行業核心業務軟件、建筑行業模型軟件、能源行業綜合管理軟件等。
4.新技術軟件。工業APP集成開發平臺、人工智能開發框架、大數據分析軟件、區塊鏈應用管理軟件、云計算基礎平臺軟件、城市信息模型平臺、信息物理系統(CPS)等。
(五)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1.重點行業領域關鍵共性基礎工藝平臺。建立管理應用平臺,研究全產業鏈間不同產品和系統的互通互用;建立電子材料應用認證平臺;材料技術標準研究和制定平臺,電子材料知識產權專利池平臺等。
2.重點產業領域“四基”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傳感器產業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向企業提供典型業務應用技術示范及產品第三方檢測服務;完善包括多晶硅、電池片和組件、薄膜電池的檢測及光伏應用系統的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相關服務平臺開展行業共性問題研究,制訂和推廣行業標準,光伏系統工程的驗收等。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一)行業云計算平臺
鼓勵大企業開放平臺資源,打造協作共贏的云計算服務生態環境。引導專有云有序發展,在充分利用公共云計算服務資源的基礎上,整合信息資源,優化業務流程,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大力發展面向云計算的信息系統規劃咨詢、方案設計、系統集成和測試評估等服務。
(二)行業大數據應用
大力推進大數據與行業發展的融合應用。發展工業大數據,分析感知用戶需求,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構建面向農業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加強數據資源發掘運用。發展新興產業大數據,大力培育數字金融、數據服務等新業態。發展公共安全大數據,構建智能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
(三)物聯網應用示范
在工業、農業、生態環保、商貿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會事業、城市管理、居家生活、醫療養老、安全生產、國防建設等領域實現物聯網試點示范應用。對工業、農業、商貿流通、節能環保、安全生產等重要領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礎設施,圍繞生產制造、商貿流通、物流配送和經營管理流程,推動物聯網技術的集成應用和典型應用示范工程。
(四)電子商務平臺及服務
鼓勵行業、企業、區域級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平臺拓展交易、融資、保險、支付、信用、全程監控、技術支持等服務功能,探索建設服務于跨境電商的一站式物流服務平臺。鼓勵電子商務企業、大型連鎖企業和物流企業建立具備運營服務中心和倉儲配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功能的縣域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發展與電子交易、網上購物、在線支付協同發展的農村物流配送服務。支持電商冷鏈物流企業運用現代技術優化流程。支持電商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點建設,鼓勵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創新經營方式和商業模式。開展電商物流機器人、云計算、北斗導航等基礎技術的研發;推動電子合同、電子結算、物流跟蹤、信息安全、客戶服務等技術應用。推動電商物流企業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五)智能化管理與服務
運用大數據和信息化等手段,深化各系統融合,推進跨部門數據交換應用,提高管理效率,進一步促進服務便利化、管理智能化。
(六)工業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
協同推動工廠內部網絡演進和公眾網絡增強。推動工業互聯網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工業以太網以及IPv6技術在工廠網絡中的應用,引導5G、短距離通信等無線移動技術在工廠中的部署,探索面向工業環境的有線無線融合組網以及工業制造領域SDN技術。通過試點示范推進企業進行工業大數據應用創新,推動ICT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形成聯合攻關力量,開展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技術和產業化攻關,形成產業支撐能力。
(七)工業互聯網網絡化改造
推動企業內網改造的實施,鼓勵采用5G、TSN、工業以太網、邊緣計算、工業PON、工業無線、IPv6等技術改造企業內網,為工業互聯網的IT及OT網絡融合提供網絡基礎。研究工業互聯網網絡架構體系,加快制訂面向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協同制造技術標準,以及產業鏈上下游間的服務規范。采用新型的制造模式,建立支撐研發設計、協同制造、高度自動化、智能檢測、智慧物流、供應鏈協同、高效節能等要素在內的網絡基礎設施。面向電子信息行業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產品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集成應用。
(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推動建立電子信息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企業業務系統和工業設備上云,建立電子信息行業工業機理模型庫,開發一批高價值工業APP、微服務及基于平臺的系統解決方案,并在產品設計與仿真、生產過程建模與控制、設備故障診斷與遠程運維等關鍵場景應用,引導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產品及生產線數字孿生系統。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
(九)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體系
建立統一的、貫穿產業全生命周期的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建立國家級工業控制網絡信息安全防護平臺,鼓勵重點工業企業使用安全可靠的產品和技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面向芯片、操作系統、整機、業務應用的全鏈條研制,實現安全可靠的工業控制系統。
加速國家、省、企業三級安全監測平臺建設,鼓勵企業加強行業、企業級平臺建設,強化與國家平臺的系統對接、數據共享及業務協作,打造整體態勢感知、信息共享和應急協同能力。推動研制工業互聯網安全應急處置、安全事件現場取證等工具集,推動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基礎資源庫和安全攻防演練環境。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推動綠色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綠色工廠的建設。推進新一代高效節能的數字廣播、電視發射設備產業化,在地面數字電視發射機、調頻立體聲廣播發射機、直放站等大功率發射設備中應用高效節能技術。推動太陽能光伏在工業園區應用,提高工業園區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解決LED燈具二次光學設計、燈具散熱、提高燈具效率等重要技術問題,推動LED產品推廣應用。新型節能工業窯爐研制及推廣應用。開發和推廣無鹵素阻燃技術應用,發展無鹵素阻燃劑產品,應用光阻劑和防反射涂層等領域的PFOS替代品、微蝕刻廢液再生回用技術。開發應用廢退錫水回收技術、冷水機組余熱回收技術,低含銅廢液及蝕刻液減排技術、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PCB行業用水減量技術推廣。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整機拆解與循環利用及部分元器件再制造。
(二)安全生產
特氣泄露監控報警系統;有害化學品生產區通風、事故排風系統;易燃易爆品防泄漏探頭級防爆系統;風機、凈化回風等噪聲源的消噪聲系統;純水回收水處理系統;廢水和廢渣回收、運輸安全監控系統;廢氣過濾、吸附、焚燒排放系統。
五、質量提升
(一)通信設備制造
1.移動通信設備。LTE及LTE-Advanced相關技術研發和產業化,LTE多模、多頻終端芯片及高效能、低成本LTE終端,IPv6/v4雙棧LTE網絡設備和系統,LTE-Advanced基帶芯片、射頻芯片、終端、系統、一致性測試儀表、天線,移動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安全設備的研發與產業化。
2.光通信設備。智能光網,全光網,大容量、高速率、長距離光傳輸,多粒度、大容量光交換,大容量組網調度,FTTx等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光多片集成組件、光電集成芯片、高速數模芯片等高端芯片和高速相干光接收、超大功率低噪聲光放大、波長選擇性光交換等高端模塊的開發及產業化;增強光通信芯片、產品和設備的設計、測試能力和產品工程能力。
3.專網通信設備。寬帶無線接入、多媒體數字集群及數字對講設備,廣域覆蓋低成本寬帶接入,超高速無線局域網,面向專網應用的數學集群和數字對講設備,專用芯片、基站和終端。
(二)計算機
1.整機設備。服務器、桌面計算機、存儲、輸入輸出設備,提高產品穩定性、可靠性。工業控制計算機、PLC、DCS、數控系統、機器人控制器等。彩色高速激光打印機、固態存儲盤、高速數據采集卡等產品。
2.網絡設備。未來網絡、物聯網、光通信網絡等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新一代低功耗、高可靠、高性能、多核網絡設備、負載均衡設備。面向未來網絡的高性能路由器、大容量匯聚交換設備、智能網關等網絡關鍵設備。圍繞物聯網應用的感知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反饋控制系統研發。虛擬化安全、網絡安全防護、可信計算、數據安全等信息安全產品。
(三)軟件
1.基礎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中間件,面向云計算環境的基礎軟件,網絡化辦公套件、新一代搜索引擎及瀏覽器等基礎軟件。
2.嵌入式軟件。面向工控設備、智能移動終端、汽車電子、車載信息系統、醫療電子等,發展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數據庫以及開發與仿真軟件平臺,發展工業云、汽車云等云操作系統。鼓勵發展嵌入式操作系統內核、架構等關鍵技術,形成通用型嵌入式操作系統產品、應用開發工具及驗證環境平臺。
3.支撐軟件及設計軟件。需求分析工具、軟件設計工具、集成開發環境、軟件編譯工具、軟件測試工具、軟件開發管理工具。三維數字化設計仿真驗證平臺。
4.應用軟件。企業管理軟件、信息檢索和翻譯軟件、多媒體軟件、網絡通訊軟件、動漫引擎軟件、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科學和工程計算軟件等共性應用軟件。政務、金融、通信、交通運輸、能源、醫療、公共安全、教育、數字出版等行業應用軟件。工控設備、智能移動終端、汽車電子、車載信息系統、醫療電子等嵌入式應用系統。面向制造業及產業集群的管控一體化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可視化柔性物流管理系統、工業現場控制系統。面向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模式的各類應用軟件。
5.信息安全軟件。安全基礎類、網絡與邊界安全類、終端與數字內容安全類、安全管理類、信息安全支撐工具以及安全服務類產品。信息安全系統設計、咨詢、評估、檢測、認證等信息安全服務。面向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環境下的關鍵信息安全技術產品。建設云計算安全體系,提升安全漏洞防護能力和安全服務能力,研發云計算安全隔離與監控技術和產品,建立云計算信息安全監控和預警平臺、建立云計算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平臺。
6.信息技術服務支撐軟件。信息系統運維管理軟件、IT資源監控軟件、IT服務流程管理軟件、服務自動化軟件、服務審計軟件、服務質量評價軟件、知識管理軟件、信息系統集成相關接口、適配及優化工具軟件等。
(四)數字視聽產品
1.數字音視頻設備。發展智能化、超高清(如LCD/OLED電視、量子點電視、激光電視、Micro-LED電視、裸眼3D電視)等新興產品形態,實現基于地面、衛星、有線、網絡等傳輸方式數字電視終端的融合發展。支持超高清投影、激光投影、超短焦投影、便攜式微型投影研發與應用推廣。支持高保真和三維音響器件與系統、高保真音源產品、新一代無線耳機及智能音箱等產品研發,支持專業數字音響、燈光及一體化控制系統的研發及應用推廣。數字電影拍攝、編輯、后期制作、放映設備及配套系統,超高清、特效、3D數字電影等拍攝和放映設備的研發與應用推廣。
2.數字化音視頻應用推廣。依托DTMB、AVS+/AVS2等技術標準,應用推廣數字電視和數字廣播制作設備、演播室設備、播出設備、發射機等前端設備。促進數字家庭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提高新型信息終端、智能感知與交互、云平臺應用、沉浸式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智能網絡視頻監控設備等研發、生產和應用,建設符合互聯網管控要求的應用程序商店和數字內容服務平臺,實現支持多屏融合、互聯互通、智能控制的數字教育、智能家居、數字娛樂等業務系統應用。支持彩電制造業創新與智能制造平臺,提升技術標準、測試驗證、專利和知識產權、技術交流與成果推廣應用的公共服務水平。
(五)集成電路
1.量產工藝技術。支持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設備,刻蝕機、光刻機、薄膜設備、摻雜設備、互聯設備、平坦化設備、清洗設備、工藝檢測設備;大尺寸硅單晶生長設備,截斷、滾圓、研磨、倒角、拋光等晶圓材料加工設備;6-8英寸碳化硅單晶爐設備;先進封裝圓片減薄設備、三維系統封裝通孔設備、高密度倒裝鍵合設備、新型圓片級封裝用設備等的研發。支持硅片清洗、擴散、離子注入、材料沉積設備、自動封裝系統、高潔凈柔性搬送機器人、掃描電子顯微鏡、自動探針測試臺等設備和儀器開發與產業化。
2.集成電路材料配套。支持集成電路先進技術節點用靶材的開發,集成電路用I-線、KrF、ArF光刻膠及專用材料,集成電路CMP用拋光材料,集成電路用超凈高純試劑(銅制程拋光液、顯影液、剝離液、干法刻蝕清洗液)、高純電子特氣和高純ALD、CVD等配套材料研發和產業化應用。
(六)新型顯示
1.大規模量產工藝技術。提升低溫多晶硅和金屬氧化物背板量產化生產技術,全面掌握AMOLED蒸鍍和封裝等關鍵工藝技術,實現AMOLED剛性和柔性面板量產。
2.新型顯示配套技術和產品。突破基板/蓋板材料、高穿透率、快速響應的負性或光配向液晶材料、聚酰亞胺取向劑以及高效率OLED有機發光材料和高遷移率共用層材料、正性/負性光刻膠以及感光樹脂/RGB/BM/OC/PS等上游材料、電致發光或光致發光量子點材料、光學及功能膜材料、顯示驅動芯片、高純電子化學品和特種氣體、高純/大尺寸靶材、高精度掩膜版、柔性AMOLED顯示用OCA、后蓋框膠、轉軸等其他材料的技術壁壘并實現量產;開展探針單元、刀輪、蒸發源、電極板等顯示裝備用消耗性備品備件的本地化配套;進一步拓展切割設備、工藝檢查設備、柔性貼合設備、維護修復設備以及模組綁定智能化系統、智能搬運設備等本地化配套進程;開展曝光、顯影、離子注入、化學氣相淀積、濺射、激光退火或剝離、張網、基板玻璃生產用窯爐等關鍵設備的聯合研發和工藝探索。
(七)電子元器件
1.微小型表面貼裝元器件。超小型大容量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片式疊層固態鋁電解電容器、超小型功率電感器、一體成型電感器(模壓電感)、小型片式壓電石英晶體器頻率元器件(諧振器、振蕩器、濾波器)、高基頻石英晶體頻率片、超小型片式厚膜電阻器、片式熱敏電阻器、片式壓敏電阻器、片式電位器、集成無源器件等研發和產業化。
2.新型光電器件。大功率、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SMD、COB等先進封裝形式的研發與產業化;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高功率氣體激光器、光纖激光器、紫外激光器,推進高性能的紅外焦平面器件、高分辨率InGaAs探測器產業化?;?00G(干線網)的超低損耗光纖、光纖預制棒及其石英套管等相關光電元器件。硅基光電子器件。3D成像用低角度偏移窄帶濾光片組立件。大功率紫外LED芯片及COB的先進封裝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應用。新型海洋光纖、自聚焦透鏡模組、高速高精度光纖光柵傳感解調儀。
3.電力電子器件。功率場效應晶體管(MOSFET)、快恢復二極管(FRD)、集成門級換流晶閘管(IGCT)、肖特基二極管等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大功率模塊、智能功率模塊(IPM)和用戶專用功率模塊(ASPM)等功率模塊。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在工業控制、軌道交通、電動汽車、變頻器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解決高阻區熔單晶、陶瓷覆銅板、鋁碳化硅基板、管殼等的生產關鍵技術應用。碳化硅、氮化鎵等下一代寬禁帶電力電子器件研發和產業化。
4.傳感器及敏感元器件。滿足物聯網、汽車電子等應用需求的各種敏感元件和傳感器,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網絡化傳感器,具有無線通信、傳感、數據處理功能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推進傳感器由多片集成向單片集成方向發展,減小產品體積、降低功耗、擴大生產規模。面向無源、長距離監測的光纖傳感器系統應用,推進溫度/應力/應變/加速度等多參量監測的光纖傳感器、高速光纖傳感解調儀生產。
5.其他新型器件?;?G通信系統的微波射頻器件等高頻器件。高導電直流電刷、5G通信基站傳輸光電復合線纜組件。智能終端用溫度補償型聲表面波濾波器(TC-SAW)、體聲波濾波器(BAW)、薄膜腔聲諧振濾波器(FBAR);車規級MLCC、微波射頻MLCC、片式單層陶瓷電容器(SLC)、硅電容器、CMOS及SAW模塊用陶瓷封裝基座、99.6%的氮化鋁陶瓷基板、片式薄膜電阻器、片式合金箔電阻器;基于5G通信系統的微波射頻器件等高頻器件。直流無刷電機及智能化微特電機以及為機器人配套的減速器、伺服電機。高電壓、大容量、大電流、高可靠、長壽命真空開關管及X射線管,醫用CT管,基于5G通信系統的基站的毫米波真空器件。為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配套的新型儲能電池、超級電容器、為新能源汽車配套的高壓直流繼電器、PhotoMOS繼電器、CMOS繼電器、特種功率電阻器以及電力電子用關鍵元器件。通信基站用石英晶體振蕩器;光纖傳感器、MPO/MTP光纖連接器用MT插芯;新型通信設備用56Gbps高速連接器、全海深水下插拔光電連接器。
(八)應用電子
1.汽車電子產品。汽車電子核心技術、自動駕駛技術和各類汽車電子產品,包括:芯片、控制器、執行器、高性能電子裝置等,形成為品牌汽車配套的汽車電子產品的設計、驗證、生產能力。
2.醫療電子產品。建立數字化醫療電子設備的生產工業標準和規范。醫學影像、無創微創診療、普及型醫療設備、專業性醫療設備、遠程醫療等產品的開發與產業化,如顱內壓力/溫度監測儀、顱內壓傳感器等。
3.金融電子產品。金融IC卡芯片研發與產業化,金融電子設備關鍵技術研發,推廣應用符合PBOC2.0標準產品。移動支付、網絡支付、智能卡、銀行ATM機、POS機、自助服務終端等產品的產業化。建立金融IC產品檢測認證體系。
4.裝備電子。提高工業控制計算機和嵌入式系統的設計、開發能力,提高完善試驗、測試能力,提高加工和裝配工業水平。高檔數控系統、可編程控制器、嵌入式控制系統等產品的產業化。
(九)測量儀器
1.通信與網絡測試儀器。滿足TD-LTE網絡測試需求的TD-LTE路測分析儀、模塊化的TD-LTE基站和終端射頻測試系統、LTE核心網絡設備和無線網絡設備測試工具、TD-LTE-Advanced終端一致性測試開發終端協議仿真測試儀。其他通信方式以及網絡測試所需的新一代通信測試儀器、計算機網絡測試儀器、射頻識別綜合測試儀器、各類讀卡器、近距離無線通信綜合測試儀器。
2.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測試儀器。多功能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進行測試需求的射頻與高速數?;旌闲盘柤呻娐窚y試系統,存儲器等專項測試系統,半導體和集成電路在線測試系統、測試開發系統。
3.數字電視測試儀器。數字電視和數字音視頻測試用信號源、碼流發生器、場強測試儀、測試接收機、測試發射機、數字視音頻測試儀、碼流監測分析儀、圖像質量分析儀、網絡分析儀、網絡質量和安全監測儀、地面信號覆蓋監測系統。
4.檢測能力建設。高端集成電路共性檢測、失效分析、試驗評價能力;儀器儀表的電離輻射、環境與可靠性、安全與電磁兼容試驗;通信產品節能檢測與評估平臺;安全、環境可靠性、電磁兼容檢測平臺;通信軟件檢測和評價環境的建設;無線通信產品質量檢測能力建設。
(十)綠色電池
1.鋰離子電池。支持研發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高安全性的消費型、動力型和儲能型鋰離子電池,推動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系統集成和產業化,支持大容量電池組管理系統的研發,突破在動能回收、啟停等領域替代鉛酸電池的研究與產業化應用,加大新型、高性能、高安全性的正負極材料、隔膜材料、電解質、溶劑、添加劑、鋁塑膜材料等的研發力度,形成從關鍵材料、關鍵部件到電池芯、電池組乃至電池系統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
2.燃料電池。突破燃料電池材料等關鍵技術,推動燃料電池產業化,重點支持小型實用燃料電池的開發與應用,拓寬小型燃料電池系統的應用領域和燃料電池在電動車上的示范運營。
3.超級電容器。加強超級電容器基礎技術研究,提高超級電容器的比功率與比能量,支持超級電容器與電池混合應用研究,加大超級電容器產業化應用,并加大超級電容器生產設備的研制和產業化。
(十一)太陽能光伏
1.光伏材料。支持低能耗、低成本的太陽能級多晶硅材料生產技術;掌握電子級多晶硅生產技術,突破高效、節能的大型提純裝置及工藝技術,提升多晶硅副產物綜合利用。推廣應用高質量、高效率、低成本、低能耗、薄片化的單晶硅片和多晶硅片生產工藝技術。支持高性能環保背板、高性能反射條、導電銀漿、用于高效晶體硅異質結透明導電電極材料(TCO)、等關鍵配套輔料產業化。
2.晶硅太陽能電池。支持高轉換率、低成本、長壽命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技術。推進非晶硅/晶體硅異質結、PERC背鈍化技術、N型PERT電池、IBC全背結技術等新型太陽能電池成套關鍵工藝技術的開發。
3.薄膜太陽能電池。支持高轉換率、低成本、長壽命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掌握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規?;圃礻P鍵工藝技術,推進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進程。掌握柔性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制造關鍵工藝技術。跟進碲化鎘(CdTe)薄膜太陽能電池規?;圃礻P鍵工藝技術和產業化進程。
4.光伏發電系統。支持太陽能電池系統、逆變器、儲能及配套部件在電動汽車充電樁、通信基站等方面的應用。推廣應用光伏建筑一體化建材型組件生產技術,解決BIPV組件的透光、隔熱、建筑美觀要求等問題。推廣智能光伏組件、逆變器、跟蹤系統、運維中心等產品和技術應用,發展智能光伏集成運維。發展高效、低價、長壽命的光伏并網逆變器、儲能電池及智能微網系統等裝置。推廣太陽能電池產品在石油、海洋、氣象領域、沙漠治理、現代農業、漁業的應用。
5.光伏儲能系統。針對發電和輸、配電領域開發長時間大容量、短時間大容量、高功率的儲能產品。加強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長壽命、低成本儲能電池產品開發。支持研發儲能逆變器等一體化光伏產品。支持研發基于光伏發電、儲能系統集成與電網智能控制技術的光儲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實現儲能與現代電力系統協調優化運行。
(十二)電子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用材料。加強集成電路用12英寸硅單晶拋光片及外延片,大尺寸低缺陷碳化硅單晶材料,紅外窗口應用的大尺寸藍寶石晶體,掩膜版用高純石英基板,CMP制程用拋光材料(拋光墊、CMP后清洗液等)、半導體光刻膠及專用樹脂、高純度光致產酸劑等材料研發及產業化,解決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瓶頸材料制約。OLED有機發光及功能材料、低溫多晶硅TFT-LCD/AMOLED用玻璃基板、AMOLED基板和蓋板用聚酰亞胺(PI)漿料、AMOLED面板用無色聚酰亞胺(PI)漿料、大尺寸高精度掩模板;大尺寸金屬靶材、新型氧化物靶材等批量生產工藝優化。開展單模光纖預制棒用大尺寸石英套管、高功率激光或功放用摻稀土光纖、高純摻氟石英管(襯管或套管)、芯片封裝用覆銅板、高頻高速高密度覆銅板及高性能撓性覆銅板、透明PI覆蓋膜、低粗糙度電子銅箔材料,5G移動通信板用孔導通化添加劑,應用于5G封裝高穩定性介質膜材料,高導熱厚膜材料,片式電阻功能漿料與關鍵基礎材料,5G通信用MPO多芯光纖連接器套件,工業級激光器用激光光纖等產業化,滿足電子信息和通信發展需求。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支持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制造企業和封測企業聯合建設集成電路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強化設計、制造、封測產業鏈協同。支持電子元器件、系統整機、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組成各種形式的產業聯盟,促進聯合協同創新。鼓勵電子信息企業、科研機構、行業組織聯合建設大數據采集平臺,推動柔性化生產。鼓勵大數據、云計算相關企業開放平臺資源,打造協作共贏的大數據、云計算服務生態環境,凝聚ICT和制造業形成聯合攻關力量,開展工業數據平臺的技術和產業化攻關,形成產業支撐能力,推動制造企業整合信息資源,實現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促進先進電子制造業與現代信息技術服務業深度融合。支持信息技術企業與傳統工業企業開展多層次的合作,促進電子信息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結合國家改善民生相關工程的實施,加強電子信息技術在教育、醫療、社保、交通等領域應用。提高電子信息技術服務“三農”水平,加速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發展壯大涉農電子產品和信息服務產業。加速行業解決方案的開發和推廣,組織開展行業應用試點示范工程,支持RFID(電子標簽)、汽車電子、機床電子、醫療電子、工業控制及檢測等產品和系統的開發和標準制定。
大力推動云制造發展。支持制造業企業、互聯網企業、電子信息企業聯合開發工業系統、軟件、智能控制、工業云等關鍵共性技術,提供面向細分行業的研發設計、優化控制、設備管理、質量監控等云制造服務,推動創新資源、生產能力和市場需求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協同。鼓勵中小企業采購使用工業云服務,承接專業制造業務,外包非核心業務,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支持電子信息企業發展服務外包。積極承接全球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引導公共服務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外包數據處理、信息技術運行維護等非核心業務,建立基于信息技術和網絡的服務外包體系。提高信息服務業支撐服務能力,初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滿足產業國際化發展要求的公共服務體系。
發展基于智能硬件的信息增值服務。鼓勵電子信息制造企業面向行業與用戶使用場景研發軟硬件一體化的產品系統,拓展融合“硬件+平臺+軟件”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創新高附加值服務。支持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面向消費者和特定細分人群研發制造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等智能消費產品,為客戶提供陪伴、娛樂、醫療健康、環境監測、生活服務、在線教育等高端服務,創新服務收費模式,鼓勵企業從單純硬件競爭向應用服務競爭轉變。
發展工業大數據,加強數據資源發掘運用。推進生產制造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分析感知用戶需求,增強大規模定制與個性化定制能力,及時響應市場變化與用戶需求,形成個性化設計、制造和服務新模式。
發展專業化服務,提高電子信息產業認證認可計量檢測服務水平。強化產業認證認可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建設,規范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許可,發展面向制造全過程的認證認可計量檢測等服務,推動認證認可計量檢測服務融入產品設計環節。
第二章機械行業
一、創新平臺
利用國家級創新平臺和國家級檢測認證中心,建設現代農業機械、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智能塑料機械、智能物流裝備等行業重點產品研發及試驗檢測平臺;建設液壓氣動密封元件及系統協同創新平臺、智能化學熱處理技術創新研發服務平臺、電鍍行業智能服務云平臺;建設內燃機節能環保關鍵技術與產品的研發測試平臺、固定翼活塞式航空發動機技術等平臺;建設增減材制造創新中心,以及基礎材料和工藝開發創新基地;智能傳動創新研發服務平臺。
建立機械裝備綠色設計技術標準和規范;建立創新設計示范平臺,重點開展智能數控機床相關技術研究、“4C”集成、機器通信通用標準和“人-機-物”接口技術、智能監控技術、智能優化決策和自適應控制技術、智能數控系統技術、智能化加工單元控制技術、增材制造復合工藝技術和數控加工賽博物理系統研發設計,建立滿足智能技術需要的元器件規范。
二、基礎能力
(一)機械基礎件
1.液壓系統。用于新一代節能型5~6t裝載機、油田特種車輛、大型經濟作物收獲機械、大型金屬成型設備、節能型風力發電機等產品的液壓系統,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精確作業電液控制系統,智能數字液壓控制系統,靜液壓驅動系統,大型金屬加工設備大流量充液系統,液壓位置閉環控制系統,液壓安全阻尼系統等。
2.泵閥元器件。工作壓力≥31.5Mpa、流量≥100L/min的高壓液壓閥,額定吸力≥50N的高壓液壓閥用比例電磁鐵,通徑≥32mm、流量≥400L/min的大排量液壓泵,額定壓力≥35 MPa的電子控制軸向柱塞泵,數字液壓油缸,數字液壓閥,數字液壓泵/馬達,數字液壓缸專用壓力/位移傳感器,數字比例放大器,高壓、大通徑電液比例流量閥,先導型高響應大通徑雙向液壓伺服比例閥,高性能電液比例多功能柱塞泵/馬達,高壓變量柱塞泵與馬達減速總成,電液比例伺服閥,民用航空發動機驅動液壓泵,EHA高速雙向變量泵。
3.密封元器件。核主泵機械密封,核二三級泵機械密封,核島堆芯容器C/O形環密封,核級抗輻射高可靠性硬質合金機械密封環;煤炭深加工流程泵用機械密封,突破密封材料耐磨損與腐蝕防護技術、高低溫介質環境模擬與試驗技術、密封輔助系統設計技術和密封可靠性運行技術。高壓干氣密封,天然氣長輸管線密封,油氣井口裝置密封;超大直徑機械密封,石化裝置、船舶等超大直徑密封。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水下生產系統(采油采氣樹、防噴器、隔水管等)和輸油管道快速接口密封件,耐海水腐蝕、適合水下機器人安裝;新能源頁巖氣和煤層氣鉆采輸送設備密封系統;大飛機用液壓密封件;轎車動力總成系統以及傳動系統旋轉密封,高壓液壓元件密封件。
4.氣動元器件。軌道交通用高性能氣動元件,環境溫度-40~+80℃的氣缸、氣動閥、氣源處理元件,以及氣管、接頭等配套氣動元件。智能定位氣動執行系統。
5.軸承。高速度高精度數控機床軸承;工業機器人RV減速機軸承,諧波減速機軸承,等截面薄壁軸承,薄壁交叉圓柱滾子軸承;航空航天裝備軸承;汽車輪轂軸承單元,發動機和發電機軸承,變速箱軸承,柔性軸承,轉向系統軸承,ABS偏心圈軸承,長壽命水泵軸連軸承,渦輪增壓器軸承,載重汽車免維護十字軸,新能源汽車軸承;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軸承,海洋和深井超深井石油鉆機軸承;高速動車組軸承,大功率機車軸承,大軸重和快捷鐵路貨車軸承,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軸承,城際鐵路軸承;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軸承;大功率精準作業農機軸承;第三代CT機等高性能醫療機械軸承;高速透平一體機磁力軸承及控制系統;大型工程機械和礦山機械重載長壽命軸承;高端軸承用精密滾子、第三代高氮不銹鋼等軸承鋼。
6.齒輪及傳動。工業機器人精密減速器,軌道交通高速、重載、耐腐蝕、復雜多軸傳動裝置,高功率密度的盾構及硬巖掘進機配套減速機,工程機械自動變速器、汽車CVT無級變速器,汽車驅動橋長壽命低噪聲螺旋錐齒輪,電動汽車無級變速器,飛機高可靠性齒輪傳動裝置,大型核電和超超臨界火電齒輪調速裝置。變異精密齒形鏈系統,雙相鏈傳動系統,大排量汽車發動機齒形鏈傳動正時系統,大功率艦船發動機傳動鏈。高精度傳動聯結件,大型軋機聯結軸。
7.緊固件。航空航天、高鐵列車、高檔轎車高性能緊固件,汽車發動機、風電和核電裝備配套的合金鋼、不銹鋼。高強度緊固件,不銹鋼、耐候鋼緊固件、鋁合金緊固件、鈦合金緊固件和精密緊固件。
8.彈簧。高應力彈簧,高壽命彈簧,轎車用穩定桿、氣門彈簧、懸架彈簧,高鐵彈簧,高性能泵閥用緊密彈簧。
9.粉末冶金。高密度(≥7.0克/立方厘米)、高強度、高精度粉末冶金零件,高鐵、汽車、航空用摩擦片,高速列車、飛機摩擦裝置,含油軸承,新型粉末冶金零件。
10.模具。新能源汽車暨汽車輕量化制造技術所需的700-1000Mp高強鋼板側圍沖壓模具、1500Mp以上超高強鋼板中控道熱成形模具、8-12mm長玻纖含量40%以上增強塑料注塑模具、多料多色注塑模具、大型復雜輕金屬結構件和功能部件壓鑄模具、高強度鋁合金沖壓成形模具;中小型電機鐵芯、微型電機殼體、電子插接件等產品用高速多工位級進沖壓模具;800萬像素以上樹脂光學組件(鏡頭)注塑模具、陣列光學模具、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封裝模具、精密醫療器械模具;塑料異型材共擠及高速擠出模具、直徑4米以上巨型工程輪胎模具、動車組齒輪傳動系統超高速(300公里以上/小時)精密軸承關鍵模具、高強度大尺寸復雜斷面中空鋁合金型材擠壓模具;高檔模具標準件和智能化模具集成制造單元等。
11.發動機氣門。汽車發動機氣門,船舶發動機氣門,內燃機發電機組氣門等。
(二)基礎材料
1.基礎密封材料。高抗水解聚醚聚氨酯密封材料,高性能柔性石墨材料,高溫和低溫彈性等密封材料,高性能無石棉密封材料,高強度細顆粒機械密封用碳石墨材料,大飛機液壓密封系統、高壓液壓密封系統及核電耐輻照密封系統用密封材料,超低溫墊片、密封填料,耐高溫填料靜密封材料。
2.復合材料。聚甲醛合金材料,液壓泵用雙金屬燒結材料,納米復合材料,燃氣輪機用耐高溫合金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高強度細顆粒機械用碳石墨材料,減磨耐磨材料,磁性材料,熱壓燒結碳化硅、熱壓燒結氮化硅、高性能非金屬墊片及材料,3D制造用鈦合金粉末等。
3.新型焊接材料。高強高韌焊接材料,耐熱、耐蝕、耐輻照、耐磨及耐低溫焊接材料,無毒綠色釬焊材料及焊劑。
4.超硬刀具材料。硬質合金(YG、YT、YW),高溫合金、鈦合金加工用高效可轉位刀具,高端金屬陶瓷圓鋸片,高速高效鋸切用硬質合金帶鋸條,高精度金剛石PCD刀具,立方氮化硼刀具(PCBN),CVD金剛石厚膜刀具,CVD金剛石涂層刀具。
5.其它基礎材料。儀表功能材料,測溫材料,聲、光、力敏感材料;低膨脹高溫合金,過熱器管道耐熱鋼,壓氣機盤及渦輪盤用耐熱不銹鋼和高溫合金;鑄造用高純生鐵,特種球化劑、蠕化劑、孕育劑、預處理劑、精煉劑,環保樹脂、無機粘結劑等少無污染的綠色鑄造原輔材料,3D打印快速成型新材料;大鍛件用高純凈鋼、冷鍛用鋼、非調質鋼,少無污染的綠色鍛壓潤滑劑;大型高強鋁合金鑄件,高壓精密液壓鑄鐵件,大型壓鑄模具鋼材料;大型鈦合金模鍛件和鑄件,大型模鍛模和擠壓模具材料;鈦鋁金屬間化合物材料;抗氫鋼大型鍛件,630℃以上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關鍵鑄鍛件,大型船用曲軸鍛件;汽車粉末冶金零件,大型車輛用鋁型材,汽車輕量化用超高強度鋼、細晶粒高強度精沖專用鋼板、軌道交通車輪組材料,高壓液壓油缸用冷拔鋼管及液壓柱塞泵泵軸材料,農業機械高性能傳動帶;國六發動機輕量化高強蠕鐵材料、無缸套高耐磨高強灰鐵材料;碳化硅陶瓷材料,防腐用高純氧化鋯陶瓷結構件;閥座用高分子材料;粉末高速鋼工具材料;環境友好型涂料:汽車涂料,船舶涂料,減磨潤滑劑;核反應堆材料。
(三)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完善工程機械高端液壓元件和系統協同工作平臺,建設橡塑密封、液力、氣動、機械密封和填料靜密封、軸承、齒輪、緊固件等行業技術服務平臺,建設機器人變速器、柴油機噴油嘴、特種精密齒輪等基礎關鍵零件熱處理工藝研發服務平臺。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推進企業生產過程信息化,全面啟動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開展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試點示范,逐步探索實踐有效的經驗和模式,在制造業各領域全面推廣。
以骨干企業牽頭,建設智能成套生產線和智能工廠,開展數字制造、智能制造示范。運用模塊化設計技術和信息協同控制技術,以新型制造工藝為重點,建立專用零部件數字化制造單元和智能制造技術驗證體驗中心,以機器人應用、自動化物流為基礎建立自動識別、自動定位、在線智能檢測的智能生產線。在合同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制造流程管理、動能管理、人員管理等方面,開展智能工廠建設,實現靈活的規?;a,有效提高產品的制造精度和穩定性。
鼓勵企業利用網絡協同技術實現跨專業、跨企業、跨地域的產品研發、關鍵生產環節設備泛在網絡互聯、高端裝備全生命周期的遠程智能維護,提升機械制造企業產品研制能力及研制質量。面向機械信息行業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產品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集成應用。建立機械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開展機械智能制造系統安全防護,建設機械行業內生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到現代農業機械、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智能物流裝備等多種行業重點產品的生產制造場景。針對機械行業數控系統的脆弱性及專用協議、違規的網絡接入、惡意漏洞等脆弱點進行安全評估,實現風險分析和危險源識別。開展機械智能制造系統安全防護,建設機械行業內生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到現代農業機械、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智能物流裝備等多種行業重點產品的生產制造場景。
四、綠色制造
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包括:濕式靜電除塵器,燃煤工業鍋爐超低排放控制技術裝備,工業鍋爐脫硝裝備,塑燒板除塵器,有機廢氣等離子凈化設備,沖天爐、電弧爐專用除塵系統。水污染治理設備,包括:污水一體化生物處理裝置,農村分散型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污水專用換熱裝備,帶式污泥濃縮壓濾一體機、螺旋柵渣壓濾機。固體廢物處理設備,包括:大型生活垃圾焚燒爐及二噁英處理成套裝備,生活垃圾熱解燃燒處理設備,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垃圾設備,土壤修復成套裝備。資源綜合利用設備,包括:含鉛廢料無害化處理及回收綜合利用裝備,鑄造廢(舊)砂再生成套設備,鑄造生產廢渣再利用技術。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包括脫硝氨逃逸檢測系統,光譜分析儀器用光電倍增管,自動進樣器,應用于汽車尾氣檢測的傳感器,高效液相色譜儀,VOCs檢測儀器。
針對數控機床加工過程切削液排放/碳排放限制,開展輕量化結構、運行過程優化/能效管理、綠色切削、模塊化可重構等研究,滿足綠色制造需要。內燃機領域推廣薄壁鑄造、高壓鑄造、精密鑄鍛、熱處理及表面加工等綠色制造工藝,高動態交流電力測功器、低耗能產品出廠試驗測試裝置以及高效能量回收技術。再制造表面修復關鍵技術,內燃機及其關鍵零部件再制造裝備,模具修復及再制造裝備。環保型高分子及其復合材料專用成型加工技術及裝備。
再制造表面工程、疲勞檢測與剩余壽命評估、增材制造等關鍵共性技術工藝,開發自動化高效解體、零部件綠色清洗、再制造產品服役壽命評估、基于監測診斷的個性化設計和在役再制造關鍵技術及裝備。
五、質量提升
(一)高端裝備
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緊湊型智能成形裝備、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設備和高端井下工具、高端精密塑料機械、先進農機裝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開發一批為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密切相關的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范,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
(二)農業機械
1.農用整機。大馬力動力換擋或無級變速拖拉機,果園、丘陵山地及水田等專用拖拉機,水稻聯合收獲機,玉米聯合收獲機,聯合整地機械、精密播種機械、保護性耕種機械。自走甘蔗收獲機,大型自走式飼料收獲機,牧草收獲全程機械、現代規?;B殖場智能成套設施、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成套設備。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節水灌溉與水肥一體化裝備、種子加工機械、山地丘陵農機等。
2.關鍵零部件。農用柴油機,聯合收割機配套的關鍵零部件、基于納微米短纖維補強的高性能傳動膠帶及高性能傳動鏈條。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大型農機具智能控制系統、終端顯示器以及谷物損失傳感器和作業導航系統。大馬力拖拉機動力換擋變速器、CVT無級變速器,大馬力拖拉機負載傳感的電液提升控制、高速乘座式插秧機的比例仿形控制、多功能型收割機執行元件的電液比例升降控制。大型經濟作物收獲機械液壓系統及液壓元件。轉向驅動橋及電液懸掛系統、高性能打結器。
(三)文化、辦公與印刷裝備
文化設備和器材。數字式照相設備和器材、數字化電影攝影和放映設備、數字化教學和教育設備、檔案制作和整理設備,建立生產工業標準和規范。
辦公設備與辦公耗材產品。激光打印機/傳真機、數字式靜電多功能一體機、噴墨打印/傳真機、噴墨照片打印機、數字式噴墨多功能一體機、針式打印機(寬幅面、金融和標簽專用)、醫學影像設備專用輸出打印設備等數字化辦公設備,及其耗材(光導鼓、墨粉、載體、墨粉基礎材料合成樹脂和磁性材料)與關鍵零部件,建立生產工業標準和規范。
印刷設備器材。印刷物料自動管理系統、自動印刷輔助系統;生產型卷筒紙彩色噴墨印刷設備,生產型單張紙彩色靜電印刷設備;印后加工生產聯動線,數字印刷聯機騎馬釘聯動線、平裝聯動線;高速柔性版印刷機、高速大幅面單張紙多色膠印機。
(四)石油化工及通用機械
1.成套設備。5~20萬噸/天膜法海水淡化成套設備、5~20萬噸/天蒸餾法海水淡化成套設備、5~20萬噸/天低溫多效蒸發海水淡化成套裝備。1~2萬噸/天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的能量回收裝置。2500型以上大型壓裂成套設備,旋轉/垂直導向鉆井系統,特深井鉆機、極地鉆機、模塊鉆機、斜直井鉆機、超級單根鉆機,連續管作業機和鉆井機,不壓井作業設備、超高壓和水下采油(氣)樹/防噴器等井口裝置及其控制系統、節能抽油設備等。大型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裝備、小型LNG液化工廠。油污染防治、鉆完井泥漿/壓裂液/廢棄物處理成套裝備。大型冶金能量利用裝置。螺桿雙循環低溫熱能回收技術及成套設備;大型高爐用離心鼓風機、蒸汽鍋爐、高爐頂壓與燒結余熱能量回收聯合發電裝備(STRT);蒸汽再壓縮技術(MVR)裝備;用于石油、石化、煤炭等行業生產中排放的廢氣回收再利用的高性能大型壓縮機成套設備。加油加氣站、油庫油氣回收設備。節能型褐煤干燥提質裝備、煤基多聯產成套設備。生物流化床+強化混凝成套水處理設備。濾布濾池技術及設備。搗固焦爐環保、節能與低氮氧化物排放技術及設備。氫氣壓縮機、輕烴膨脹分離器,大型LNG卸料臂。
2.核心配套設備。(1)頂驅、鉆井泵、絞車、管柱自動化處理系統、螺桿鉆具、鉆頭等鉆井設備,射孔器材、固井設備、壓裂泵、制氮設備、液氮泵送設備等完井設備,大口徑全焊接球閥/泄壓閥、電驅/燃驅壓縮機等油氣集輸設備、車載注氣、排水采氣等石油天然氣增產用高壓力,高轉速往復式壓縮機。(2)百萬千瓦級三代核電站用泵,第四代核電站用泵、小型先進模塊化多用途反應堆用主循環泵、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給水泵;1350MW機組主凝結水泵;具有完備可靠的就地與遠程監控系統的長輸管線油泵;50萬噸/年合成氨高壓甲銨泵,離心泵和隔膜泵;1000萬噸/年高溫油泵、塔底泵、催化裂化油漿泵、煤化工空分裝置超低溫泵;LNG接收站高、低壓低溫潛液泵。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用急冷油、急冷水泵;石化用高壓立式濕繞組型強制循環熱水泵;天然氣凈化裝置高壓多級離心泵。(3)滿足2000萬噸煉油、130萬噸乙烯等石油化工裝置需求的大推力往復壓縮機、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制冷壓縮機、乙烯制冷壓縮機、大型多列迷宮壓縮機、大排量螺桿壓縮機,70萬噸以上合成氨四大壓縮機組,100萬噸/年PTA裝置用工藝空氣壓縮機、200萬噸甲醇合成氣壓縮機,油田注氣高壓壓縮機,空氣儲能裝置用壓縮機及膨脹機、分布式能源成套設備及壓縮機,50萬噸以上合成氨四大壓縮機組,36~45萬噸/年大型硝酸“四合一”透平機組;百萬噸級精對苯二甲酸裝置的“四合一”高效壓縮機組、油氣田生產及海洋裝備領域用高速撬裝往復式壓縮機。LNG接收站用大型低溫BOG壓縮機、160-450kW 2級以上一般動力用噴油回轉式空氣壓縮機;500Kw以上一般動力用離心式空氣壓縮機;200Kw以上一般動力用干式螺桿空氣壓縮機、噴水回轉式空氣壓縮機、2.2-4Kw新能源汽車用無油渦旋空氣壓縮機;800KW以上高壓液力透平;大型往復式壓縮機氣量自動調節裝置。(4)壓力≥6MPa的百萬噸級乙烯冷箱、高效板翅式換熱器的大型LNG冷箱。6萬、8萬、10萬Nm3/h空分成套設備的空壓機、增壓機、膨脹機。高效粉煤汽化爐,密閉防爆離心機。(5)XG-75/3.82-Q型蒸汽鍋爐,高溫、高壓、全流量冷熱態性能試驗回路主蒸汽和穩壓器安全閥、調節閥和主蒸汽隔離閥等核一、二級高參數閥門、華龍一號先導式安全閥。第四代快堆主循環鈉泵回路用閥。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閥門。抽水蓄能電站進水球閥、大口徑水輪機進水雙密封蝶閥。天然氣、乙烯、天然氣液化裝置用低溫球閥,煤化工用大口徑鎳基合金氧氣閥。(6)光伏發電高位熔鹽泵。(7)海洋石油水下核心設備。5K,10K,15K立式、臥式水下采油樹;水下采油控制單元,深水500米、1000米、1500米:水下單相、多相計量儀;4"、6"、8"、12"等深水水下自動閥門;深水水下分離器,水下壓縮機,水下輸送泵,水下注入泵,水下開孔器,水下防噴器,隔水導管,隔水導管浮體材料,水下搭載潛器,100千瓦以上水下工作機器人,深水水下聲吶、反射及應答器,水下海底中長期流速測量儀,深水水下吸力錨及補償器,水下立管,15、21、30、35~70~100MPa高壓柔性管,超深水大厚壁管,200噸、300噸、400噸張力器。
(五)高檔數控機床
1.整機產品。(1)汽車制造領域。汽車發動機關鍵件加工所需的柔性自動化、高精尖加工設備,汽車變速箱齒輪、殼體、軸類等零部件加工所需數控機床及生產線,汽車覆蓋件等自動沖壓生產設備等。(2)航空、航天設備制造領域。鋁合金復雜結構件加工設備,鈦合金、高溫合金等難加工材料零件加工設備,復合材料構件制造和加工設備,精密零件和光學元件加工設備,自動鉆鉚技術裝備、大部件對接裝配線、五軸蒙皮加工機床,鏡像加工機床等。(3)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制造領域。船用柴油機氣缸體、氣缸蓋、機架、機座、曲軸、連桿等加工設備,大型船體和鉚焊結構件制造設備,船用推進器的螺旋槳和陀軸加工機床,輕型工業燃氣輪機制造設備等。(4)軌道交通設備制造領域。軌道加工和高速鐵路路枕加工設備、機車和車輛制造設備、車輪和車輛零部件制造設備等。(5)IT、醫療器械等新興產業專用設備、“3C”產品制造設備,機床關鍵件、功能部件、刀具加工設備、增材制造設備、工業機器人及柔性單元和柔性系統等。(6)發電設備制造領域。發電機和汽輪機轉子加工設備,葉根槽加工設備,汽輪機葉片加工設備,核電反應堆堆芯的壓力容器、穩壓器、主泵及驅動機構加工設備,風電變速箱中大型內齒圈、圓柱直齒輪和斜齒輪等加工設備。
2.功能部件。為以上整機產品提供高性能的功能部件。數控系統;高速精密滾珠絲杠副,行星滾柱絲杠副,微型滾珠絲杠副,高速精密滾動直線導軌、重載滾動直線導軌;BMT伺服動力刀架,數控機床刀庫;雙擺角銑頭,精密重載動靜壓電主軸,高精度大推力永磁同步直線電動機,高動態響應的進給系統等。
3.刀具、磨料磨具。高溫合金、鈦合金加工用高效可轉位刀具;高端金屬陶瓷圓鋸片,金屬陶瓷齒材,優質彈簧鋼背材。齒輪修整滾輪、螺桿壓縮機轉子、絲錐、蝸輪蝸桿滾輪等CBN成型磨砂輪。絲杠、凸輪軸等CBN成型磨砂輪,發動機氣門CBN成型磨砂輪。航空航天及軍工難加工異型新材料的拋磨加工工具。
(六)電工電器
額定推力240N/300N的三相扁平型直線異步電動機。永磁同步直線電機驅動加速系統。三相雙邊永磁同步高速高精度直線電機。三相扁平型永磁同步直線電動機。電力電纜連接件和GIL產品。磁懸浮電機。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高壓電纜成套技術及電纜附件。
(七)先進軌道交通
1.零部件。軌道交通用高性能氣動元件。高速動車組軸箱軸承,精度P4級。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軸承、大軸重鐵路貨車軸承、高速動車組車軸/車輪,實現高速動車組車軸/車輪批量應用。列車制動系統及基礎制動元件,新一代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重載貨物列車、高速動車組制動系統及基礎制動元件,實現進口替代。
2.控制系統及整機。實現動車組網絡控制、故障診斷、數據存儲等功能的列車網絡控制系統。CTCS-2/CTCS-3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高速列車永磁牽引電機,全面提升電機的小型化、輕量化以及高功率密度等指標。城市軌道交通列控系統。車鉤緩沖裝置,掌握車鉤緩沖裝置的連掛和緩沖吸能、材料工藝、組裝檢測等核心技術。
(八)工程機械
工程機械高端液壓件,20t級及以上的大、中型液壓挖掘機用高壓柱塞泵、液壓馬達和液壓多路閥等關鍵液壓元件,數字液壓油缸,數字液壓閥,數字液壓泵/馬達,數字液壓缸專用壓力傳感器,針對13噸級及以上液壓挖掘機的智能液壓系統,5-6t級裝載機智能液壓系統。
(九)儀器儀表
1.控制系統。一是服務于離散工業和流程工業,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智能綜合控制系統;二是服務于高性能的機器人、高端智能數控設備、航空發動機等高端設備的專用控制模塊、控制器及控制系統;三是服務于大型核電、風電等新能源發電設備、大型石油化工成套裝置、大型冶金成套設備等重大技術裝備用分散型控制系統(DCS),現場總線控制系統(FCS),輸入輸出點數512個以上的中大型可編程控制系統(PLC)等。
2.測量儀表。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高精度智能壓力/差壓變送器、高精度質量流量計、電磁流量計、超聲波流量計,高精度物位儀表、多參數變送器、耐惡劣環境大推力智能執行器等工業在線自動化檢測儀表和設備、原位在線成份分析儀器,原位在線無損檢測儀表、高精度(在線)幾何量測量儀器儀表等;用于核電溫度測量核級鎧裝熱電偶及組件、鎧裝鉑電阻及組件、反應堆壓力容器水位監測組件;智慧城市智能電網用智能電表及裝置,智能化高精度電工量測量儀表,全電子式智能水表、熱量表。
3.傳感器。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低功耗各類智能傳感器;新型光電傳感器、磁傳感器、MEMS傳感器、聲傳感器、硅基傳感器、高精度視覺傳感器、檢測金屬缺陷的脈沖渦流傳感器、特種微型高精度波紋管傳感器;慣性導航傳感器、內燃機用空氣流量質量傳感器、寬域氧傳感器、氮氧化物傳感器;用于鋁、稀土冶煉用多參數傳感器、用于食品、藥品、水質、煙氣、空氣、土壤、固體中有毒有害物質測量的各種智能傳感器;傳感器無線通信功能部件等。
4.科學儀器。一是服務于科學研究,藥品、食品、生物、生化、環保等領域分析檢測用的高性能科學儀器:色譜儀器、質譜儀器、光譜儀器、核磁共振波譜、色譜質譜聯用儀、色譜光譜等各種聯用儀、自動生化檢測系統;掃描電子顯微鏡、高性能智能化網絡化光學顯微鏡、百萬分之一電子天平、高性能實驗室離心機等。二是服務于科學研究、智能制造、測試試驗、認證用測量精度達到微米以上的多維幾何量測量儀器,如多維坐標測量機、激光自動跟蹤測量儀、原子力顯微鏡等;自動化、智能化高性能電液伺服疲勞試驗機、多通道協調加載試驗系統;工業X射線CT裝置、三維超聲波探傷儀等無損檢測設備,高性能環境模擬試驗設備、電磁兼容檢測設備等。三是服務于科學研究、工業安全、社會安全、生命安全監測、控制和報警儀器裝置。生產過程安全監測儀器及報警系統、礦井災害監測儀器和和安全報警系統,地震、地質災害觀測儀器及安全報警系統,綜合氣象觀測儀器裝備(地面、高空、海洋氣象觀測儀器裝備,專業氣象觀測、大氣成分觀測儀器裝備,氣象雷達及耗材等)、移動應急氣象觀測系統、氣象計量檢定設備、氣象觀測儀器裝備運行監控系統。軌道交通用檢測試驗儀器和監控系統,城市智能視覺監控、視頻分析、視頻輔助刑事偵察技術設備等。四是科學儀器的關鍵核心部件、元件。如質譜儀器的四極桿、離子阱、漂移筒,色譜儀器的高性能檢測器,光譜儀器的干涉儀,光電倍增管、激光器、光柵、濾光片,射線檢測儀器的X射線管,試驗機的高精度引伸計,超聲波儀器的高精度換能器,嵌入式控制模塊,高性能光學鏡頭、高性能小型真空泵,自動取樣系統和樣品處理系統等。
(十)內燃機
1.車用內燃機。乘用車高效小排量直噴增壓發動機,采用阿特金森或米勒循環技術的混合動力發動機,乘用車柴油機,輕型商用車柴油機,中重型商用車用柴油機。替代燃料供給系統和關鍵部件,新型替代燃料燃燒技術,替代燃料內燃機專用潤滑油、專用零部件和非常規排放后處理技術。
2.柴油機和汽油機。農業機械用柴油機、工程機械用柴油機、內河航運、近海捕撈、水面作業船舶用中高速柴油機、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替代燃料內燃機、增壓及增壓中冷技術、電控高壓燃油噴射、廢氣再循環(EGR)技術、排氣后處理技術、動力換擋拖拉機用柴油機,四氣門柴油機。通用小型汽油機及摩托車用汽油機,四沖程汽油機空燃比精確可控的智能化電控技術,高效傳動和動力匹配技術、性能優化和排氣后處理技術。
3.關鍵零部件。電控燃油噴射系統集成技術及噴油器總成、電控執行器、進油計量閥、電控單元??勺儙缀谓孛嬖鰤浩?,軌壓傳感器、寬域氧傳感器、空氣流量質量傳感器等各類專用傳感器,氮氧化物傳感器、顆粒物傳感器等用于排放控制的專用傳感器。內燃機排氣后處理裝置用DPF/GPF載體,柴油機用固體氨選擇性催化還原(SSCR)儲氨容器系統。內燃機排氣后處理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系統用寬溫度范圍尿素水溶液。柴油機高壓共軌系統油泵總成。柴油機高壓共軌系統電子控制單元(ECU)。柴油機可變截面渦輪增壓器噴嘴環總成。汽油機渦輪增壓器。摩托車用汽油機催化轉化器。厚膜DLC涂層活塞環。模塊化、智能化新型節能冷卻潤滑系統部件;高效燃油、潤滑油濾清系統。
4.測試技術及設備。內燃機自動測試控制與標定系統技術,高精度大流量氣體質量流量、顆粒物、排氣煙度測量裝置,關鍵零部件制造過程在線檢測技術與裝置,內燃機可靠性、排氣后處理裝置耐久性專用智能化測試設備,內燃機多環境多維度復合試驗環境系統,汽車發動機鏈條及鏈傳動正時系統制造。
(十一)礦山機械
新型露天礦開采成套裝備與智能控制系統。深井、超深井大型提升裝備與智能控制系統,液力偶合器、保安型井下智能供液系統,露天礦自卸車等設備關鍵部件,大型粉磨設備及工藝系統。自磨機、球磨機粉磨效率控制系統。松散物料成型設備,壓球機、團礦機,海上風電施工設備。
(十二)冶金裝備
鋼鐵材料高潔凈度、高致密度及新型冷/熱加工工藝裝備。高效、節能、環保的輕量化短流程裝備。冶煉用高純度釩鋁合金。方板坯連鑄機高效智能化。極薄冷軋帶鋼高速精整機組工藝裝備、高速高精度帶材剪切工藝裝備、高品質汽車面板剖分拉矯重卷檢查機組工藝裝備、高性能連續式復合鋼板生產工藝裝備、寬幅高品質有色金屬高效冷軋機組工藝裝備、高品質冷軋板酸洗—軋制—精整生產工藝裝備。
(十三)裝備制造新材料
1.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材料。加快實現稀土磁性材料及其應用器件產業化,開展傳感器、伺服電機等應用驗證。開發高壓液壓元件材料、高柔性電纜材料、耐高溫絕緣材料。調整超硬材料品種結構,發展低成本、高精密人造金剛石和立方氮化硼材料,突破滾珠絲杠用鋼性能穩定性和耐磨性問題,解決高檔數控機床專用刀具材料制約。
2.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材料。突破鋼鐵材料高潔凈度、高致密度及新型冷/熱加工工藝,解決胚料均質化與一致性問題,建立高精度檢測系統,掌握不同工況下材料損傷與失效原理及影響因素,制定符合高速軌道交通需求的材料技術規范,提高車輪、車軸及轉向架用鋼的強度、耐候性與疲勞壽命并實現批量生產。推動實現稀土磁性材料在高鐵永磁電機中規模應用。開發鋼軌焊接材料加工技術,發展風擋和舷窗用高品質玻璃板材。加強先進阻燃及隔音降噪高分子材料、制動材料、軌道交通裝備用鎂、鋁合金制備工藝研究,加快碳纖維復合材料在高鐵車頭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推動裝備制造業由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由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由注重采購供應向注重供應鏈管理優化轉變,提升產業效率、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支持骨干裝備制造企業拓展業務領域,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培育一批具有系統集成能力的大型綜合性裝備制造企業集團。激活裝備制造企業融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推動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智能工廠。加強裝備制造業發展、提升所需的各類高端工業軟件的開發,鼓勵裝備制造企業開發凝結企業知識的應用軟件。深入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加強裝備制造企業對用戶工藝的研究,與用戶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整機與零部件、設計與工藝、制造與用戶協同發展。支持裝備制造企業建設核心技術攻關、協同設計制造、設備遠程運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支持機械行業企業開展創新設計研究,發展眾包、眾創等模式。充分利用全社會資源,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3D打印等新技術構建企業技術創新平臺。
推動企業積極開展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既有柔性制造能力、又有服務型制造特點的業務,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建立健全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制造體系,構建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和統計口徑,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型制造水平。
建立重大裝備遠程監測中心,集成呼叫中心、配件服務平臺,融合GPS終端,GPS智能系統實現基于物聯網的設備實時監控與遠程運維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拓展物聯網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配件網絡銷售,租賃回收等市場營銷服務。
引導企業積極開展主動服務,為客戶提供更多有效的基于產品的服務需求。在網絡安全、穩定、可靠的保障基礎上,建立數字化互聯互通的行業統一標準,并鼓勵企業開發擁有技術主權的軟件和服務平臺,實現機械行業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第三章汽車行業
一、創新平臺
建立新能源汽車重大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立新能源汽車公共檢測平臺,建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研發與應用平臺,建立節能與混合動力總成共性技術研發與應用平臺,建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共享制造平臺。
二、基礎能力
(一)基礎零部件
電控噴油系統、動力總成電子控制、驅動電機、電機電子控制系統、動力電池單體及系統、燃料電池系統、機電耦合裝置、自動變速器、缸內直噴系統、電控附件系統、混合動力變速系統、機械傳動機構、電子傳動機構、能量再生制動系統、適用于雙面冷卻IGBT芯片及模塊、基于SiC的IGBT芯片及模塊、電驅動高速軸承、整車制動能量回饋系統、雙向DC/DC變換器、高集成度電流傳感器、高散熱效率平面散熱器、發動機專用電控單元ECU、發動機控制系統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關鍵控制系統核心控制器、稀土永磁電機、氫循環系統、Ⅳ型70MPa儲氫瓶可變配氣機構、發動機后處理器、高品質底盤橡膠元件。
(二)基礎材料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電解質材料,隔膜材料(如:具有良好導電性、穩定性的正極材料。制備高安全性、高穩定性、循環性能好的金屬合金負極。開發高電導、寬電化學窗口和高熱穩定性的新型液態電解質、聚合物固體電解質和無機硫化物固體電解質等)。輕量化復合材料/混合材料、電機用硅鋼和永磁材料、特種橡膠、高強度鋼、錫代鉬球墨鑄鐵、鋁鎂合金材料、高端彈簧鋼、低摩擦材料與技術、新型耐高溫活塞材料、輕質樹脂基阻尼材料、輕型低成本耐高溫高可靠性塑料、摩擦片材料、變截面少片鋼板彈簧等新材料和新結構、鋁硼合金材料、低密度PVC膠、雙組分聚氨酯發泡膠。微發泡汽車輕量化模具、高強度板熱沖壓模具。780MPa及以上超高強度鋼、車用復合材料、車用橡膠技術。
(三)基礎工藝
異種輕量化材料連接工藝、復合材料構件成形制造工藝、鋁及鎂合金液壓和冷彎等緊密塑性成形工藝、超高強度鋼塑性成形工藝、汽車件近凈成形制造工藝、精密激光加工工藝、高功率密度電機扁銅線應用工藝、激光連接工藝、超高強度鋼熱成型沖壓工藝、鋁合金熱成型和溫成型工藝、高精度鋁合金沖壓工藝、水性漆B1B2涂裝工藝。
(四)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池碰撞安全性測試服務平臺、節能與新能源關鍵零部件測試服務平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混合動力技術創新平臺、汽車氣動-聲學性能開發和試驗檢測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內燃機低摩擦技術工程化應用服務平臺、內燃機電子控制模塊化系統服務平臺?;谟脩舫鲂械男旭倲祿杉头掌脚_,基于用戶充電數據采集和服務平臺,自動駕駛測試與示范平臺。充換電基礎設施關鍵升級設備和運營平臺;制氫、運氫、儲氫及加氫基礎設施平臺。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開展智慧工廠技術在汽車整車及電控制動上的集成應用;輕型高端柴油機智慧工廠建設;具有輔助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化;具有自動駕駛功能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化。
建立智能交通網絡平臺系統,包括智能交通監控與引導系統、運營車輛調度及監控管理系統、數字化路網管理系統。
開展大批量個性化的可重構的智能制造模式研究、數字孿生仿真平臺的建設應用、制造大數據、物聯網平臺、自適應控制技術、制造平臺化技術、工藝過程參數實時控制、設備預測性維護、遠程診斷服務及可視化在線支持以及邊緣智能化等技術研究。
鼓勵汽車行業生產線,針對傳統設備、生產線及管理系統的改造,提升產品制造質量,降低生產線建設成本。
利用5G、TSN、工業無線、邊緣計算等新型網絡技術開展個性化定制、設計協同、供應協同、預測性維護等基于工業互聯網網絡的新業態與新模式。
面向汽車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支持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產品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
建立汽車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
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針對車輛智能駕駛、指揮導航等場景,建立車輛自動駕駛系統可信性評估平臺、基于車聯網的車輛安全智能駕駛等平臺,保證可信、安全、智能的車輛自動駕駛、導航和通行。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汽車整車涂裝廢氣VOC清潔凈技術規?;瘧?。汽車整車焊裝節能減排技術規?;瘧?。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產業化。報廢汽車綠色智能精細拆解與高效分選回收。熱固性塑料及復合材料低成本回收技術。節能減排鑄造、鍛造技術提升規?;瘧?。汽車制造全壽命能耗及排放評估標準、數據統計與改善技術。
(二)安全生產
動力電池組裝、運輸、存儲安全技術規范制定及檢測設備開發;在線檢測與防錯裝置;沖壓設備安全防護裝置;乙炔等易燃易爆氣體泄漏監測報警與應急處置裝置;噴漆車間安全監控與職業衛生防護設備設施,涂裝VOCs治理。
五、質量提升
(一)高端裝備
新能源汽車全新底盤、動力總成、汽車電子等產品;整車控制系統,電池管理系統,電驅動系統;低能耗電動空調系統、電制動系統、電動轉向產業化;48伏怠速起停系統產業化;先進混合動力專用發動機、插電式混合動力機電耦合驅動系統;先進混合動力起動發電一體機;高功率充電系統、無線充電系統;充電站(樁)及換電站裝備;高能效鋰離子電池產業化;新型高比能量三元類電池產業化;燃料電池產品化。
新能源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測試評價技術平臺。動力電池及關鍵材料自動化生產設備。驅動電機用旋轉變壓器?;旌蟿恿ζ囮P鍵系統及零部件產業化。
(二)公共檢測環境
汽車低風阻設計技術應用。傳統汽車節能、性能測試,產品一致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第三方檢測驗證環境建設,包括汽車底盤測試、噪聲與振動(NVH)測試、碰撞安全試驗、電磁兼容(EMC)測試、結構動態測試、排放測試分析、動力總成動態試驗、開發對標數據庫等。乘用車動力總成測試平臺及測試規范。動力電池系統測試。汽車風洞試驗室。
(三)整機產品
電控機械自動變速箱、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DCT)、無級變速器(CVT)、8檔及以上自動變速器差速器總成、汽車變速箱用單向離合器、應用電子離合器的手動變速器。轎車動力總成以及傳動系統旋轉密封產品。汽車發電機單向滑輪總成。高集成度的多合一電驅動總成。
(四)汽車零部件
高密度、高強度、高精度汽車粉末冶金零件。高性能汽車鑄件:缸體、缸蓋、曲軸等;蠕墨鑄鐵、等溫淬火球鐵(ADI)、非鐵合金鑄件等。新能源驅動系統用鑄件:電機、電控、減速器殼體,總成產品殼體。軸承產品:轎車輪轂軸承單元,轎車變速箱軸承,汽車用柔性軸承,汽車轉向系統軸承與滾珠絲母集成單元,汽車蝸輪增壓器軸承,重型汽車下推力桿用向心關節軸承,汽車ABS偏心圈軸承單元,長壽命水泵軸連軸承,載重汽車輪轂軸承單元,轎車第三、四代輪轂軸承關鍵零件自動鍛造單元。鋁合金傳動軸;低地板大型客車專用車橋、空氣懸架;吸能式轉向系統;低泄露電磁閥;直噴噴油器。
(五)智能控制產品
汽車電控系統及設備,發動機控制系統(ECU)、變速箱控制系統(TCU)、動力總成控制系統(PCU)、制動防抱死系統(ABS)、智能駕駛域控制系統、車道偏離預警系統(LDW)、車道保持系統(LKA)、智能車聯V2X域控制系統、智能車聯通訊模塊、汽車數據智能處理系統、汽車多傳感器融合控制系統、汽車智能高精定位導航系統、汽車自動巡航系統、智能泊車系統、牽引力控制系統(ASR)、電子穩定控制系統(ESC)、車身控制模塊(BCM)、主動減振系統、網絡總線控制系統、車載故障診斷儀(OBD)、多域控制器、電控智能懸架、電子駐車系統、自動避撞系統、電子油門、車用功率器件、隨動前照燈系統、電渦流緩速器、大中型客車變頻空調、LED車燈。汽車用微控制器芯片、汽車座艙域控制系統、車內感知單元、車對車與車對物通信模塊(V2V,V2X)、車身總線通信芯片、車用傳感器與模塊產業化。鑲嵌式車載信息智能單元及系統。車載智能互聯TBOX系統。車載人工智能系統(AI)。
(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
開展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三元電池材料研究,開展高容量儲氫材料、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及防護材料研究,實現先進電池材料合理配套。開展新型6000系、5000系鋁合金薄板產業化制備技術攻關,滿足深沖件制造標準要求,開展高強度7000系鋁合金擠壓型材技術攻關,開展1000MPa以上汽車冷沖壓鋼板、1800MPa熱沖壓鋼板、1300MPa等截面及3D輥壓技術、鋁合金高真空壓鑄、半固態及粉末冶金成型零件產業化及批量應用研究,加快鎂合金、稀土鎂(鋁)合金在汽車儀表盤及座椅骨架、輪轂等領域應用,提高大絲束碳纖維性能及質量一致性,開展長玻纖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連續玻纖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碳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零部件產業化及批量應用研究,擴展高性能復合材料應用范圍,支撐汽車輕量化發展。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鼓勵汽車行業服務型制造不斷創新業態與模式,支持促進汽車行業服務型制造中關鍵技術的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通過加大對汽車行業的基礎信息技術投資,如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5G等,不斷提升汽車行業服務化水平。
鼓勵汽車行業建立設計資源數據庫、成果展示庫、工程實驗室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汽車及周邊企業研發設計工具和軟件,結合具體應用,豐富基礎零部件代碼庫,研發、推廣工業APP應用,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進關鍵領域設計突破。推動汽車行業關鍵零部件、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和充電系統設計,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系統設計,乘用車及冷鏈物流車、消防車等專用汽車設計等。
鼓勵汽車行業有關企業聯合建設制造資源信息共享平臺,推動閑置資源信息共享和對接,突破資源約束和空間約束,平衡供需匹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設共享制造工廠,共同使用生產設備、工廠生產線、辦公空間、工人等資源,推動平臺接單、訂單共享、協同生產,推動制造資源、制造能力和服務能力開放共享,實現企業間協同和社會制造資源廣泛共享。
引導汽車制造業企業實施從需求分析到淘汰報廢或回收再處置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發展專業化服務體系,開展遠程在線監測/診斷、健康狀況分析、遠程維護、故障處理等質保服務。支持汽車行業開展產品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等綠色環保服務,建設再制造舊件溯源及產品追蹤信息系統,建立產品信息質量反饋機制,促進再制造產業規范發展。支持產業界、科研院所聯合研發先進表面工程技術、再制造修復技術、再制造零部件剩余壽命評估技術、再制造質量控制與虛擬檢測技術等再制造技術群。推動完善汽車行業再制造工藝技術標準、質量檢測標準、產品認證標準,建立系統、完善的再制造國家標準體系。
鼓勵汽車行業利用軟件和信息通信技術開展信息增值服務,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率,提高產品附加值;拓展生產領域增值服務,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研發設計具備個性設定和動態更新功能的產品。鼓勵汽車制造企業加快產品、裝備的智能互聯升級,面向行業與用戶使用場景研發軟硬件一體化的產品系統,拓展融合“硬件+平臺+軟件”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創新高附加值服務,鼓勵企業從單純硬件競爭向應用服務競爭轉變,增強客戶粘性。開展故障預警、遠程維護、質量診斷、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支持和數字內容增值服務。創新按服務計費模式,健全產品營銷服務體系。發揮公共服務平臺、產業聯盟的作用,引導中小企業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發展面向制造全過程的計量檢測等服務,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功能。
鼓勵汽車行業不斷創新模式,加快服務型制造發展,提升利潤空間,如提供租賃、物流運輸等服務,推廣按服務計費模式;拓展配套金融業務,以核心企業為中心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延伸,提供金融服務等。利用并發揮服務型制造示范示范企業優勢資源與作用,研究分析可應用于汽車行業的典型經驗,總結推廣經典案例與方法,以點帶面促進全行業企業轉型升級。
第四章船舶行業
一、創新平臺
依托海洋油氣礦產勘探開采和海洋養殖企業、裝備制造企業、科研機構、專業機構等聯合組建海洋工程裝備創新聯盟,建立國家級深海試驗、檢測平臺,支持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建立和完善海洋工程通用系統和設備、專用系統和設備,以及關鍵部件的檢測試驗設施,加強相關系統和設備技術標準和規范研究、制訂,建立數據服務平臺。
支持船舶產品原始創新和建造示范項目,符合最新公約、標準和規范要求的綠色環保型主力船舶、豪華郵輪、豪華客滾船、大型汽車滾裝船、極地運輸船、海底光纜鋪纜船等高技術船舶、智能化船舶。支持海洋工程裝備創新示范,邊際油田自安裝采油平臺、大型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浮式鉆井裝備、多功能海洋工程船舶、半潛運輸船、物探船和潛水作業支持船等。支持特種海洋資源開發裝備、海洋牧場裝備創新示范。支持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關鍵配套設備創新示范。
建設深海試驗場、水下系統和設備虛擬仿真裝配和維護平臺、水下生產系統試驗井等設施,滿足海洋工程裝備試驗驗證需要。
二、基礎能力
(一)基礎零部件(元器件)
齒輪、密封件、船用燃料電池、EGR系統、SCR裝置、RV減速器、電子調速器、薄壁軸瓦、大型及新型推進裝置、單點系泊系統、動力定位系統、深海錨泊系統、海洋鉆機模塊、水下井口裝置、AIS核心芯片、潛式“星-潛”通信中繼浮標、具備信息組網能力的海洋綜合環境測量浮標、小型海洋空間立體信息綜合處理終端、磁控管、水下采油樹系統和水下控制模塊、水下連接器、水下閥門、水下臍帶纜、水下聲學定位系統產品、全回轉舵槳裝置、深海高效礦石切割鉆頭、海洋溫差能大深度海水提升泵、超大型浮體高承載連接器、島礁海域超大型浮體復合系泊系統、雷達前端信號處理模塊、雷達回波視頻信號壓縮傳輸模塊、尾氣后處理復合(IEGCS)裝置、緊湊型能量利用與消聲(I-EUS)裝置。
(二)基礎材料
高性能海工鋼、鎳鋼配套焊接材料、COT船用耐腐蝕鋼焊接材料、水下焊接材料、海洋工程用Q690大厚板配套焊接材料、海洋工程用高效無縫藥芯焊絲、低溫材料(極地船用低溫極端環境用鋼)、降低船體摩擦阻力涂料、船用低含量/無揮發性有機物(VOCs)涂料、透聲材料、金屬復合材料、超級雙相鋼材料、水下非金屬密封材料、深水平臺專用鋼材、柔性立管復合材料、高性能深水陽極、深海裝備高強高韌易焊鈦合金材料、深海礦石切割頭材料、水下履帶用復合材料。
(三)基礎工藝和技術
激光復合焊接工藝、增材制造工藝、高精度激光焊接工藝,艦船用燃氣輪機薄壁、異型等關鍵零部件精密加工與焊接工藝、船用發動機智能化電控系統精密制造與檢測技術,雙燃料低速船用發動機試車系統,大型海洋風電葉片全尺寸靜動態測試技術,薄壁小徑管爬波超聲檢測技術,船用發動機智能化電控系統精密制造與檢測技術,大型船用鍛件的低成本、長壽命制造技術,基于大數據的高技術全波質量與可靠性信息收集分析平臺。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重點突破總體、設計、工藝、管控和決策等關鍵技術,攻克船體零件智能理料、船體零件自由邊智能打磨、小組立智能焊接、中組立智能焊接、分段外板智能噴涂、管件智能加工等船舶智能制造短板裝備。
選擇骨干企業,重點圍繞切割、加工成型、裝配、焊接、除銹涂裝工序,形成型材加工、板材加工、分段噴砂除銹、分段涂裝以及VOC處理等智能制造單元,建成型材切割、小組立、中組立、平面分段、管子加工、構件自由邊打磨等船舶中間產品智能生產線,以及分段制造、管子加工、分段涂裝等船舶智能化車間。
結合船舶工業特點,構建船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構建面向船舶生產全過程、全業務鏈的網絡化協同體系,開展船舶工業企業供應鏈協同應用。面向船舶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支持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產品迫溯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
建立船舶行業工業互聯網平合,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
針對船舶總裝、配套設備制造和航運智能化運營,構建工業互聯網安全綜合防護體系,應用到主流船舶、豪華游船、大型汽車滾裝船等高技術智能化船舶及數字化船塢等場景,形成船舶行業企業縱深防御體系和安全綜合防護、監管能力,確保船舶行業企業具備主機、設備、網絡、數據等安全防護能力。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節能環保綠色裝備。島礁海水淡化工程、島礁生活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系統、島礁固體垃圾處理系統。
綠色加工工藝技術。數字化板材/管材/型材冷彎成型,凈成形制造,虛擬現實技術與敏捷制造,攪拌摩擦焊、電子束焊和激光焊等高效焊接技術,區域化涂裝環保作業等綠色涂裝工藝。報廢船舶綠色智能精細拆解與高效分選回收。
節能環保管理技術。開展動能統籌優化配供技術、焊接設備生產過程網絡化集群監控技術等研究應用。
(二)安全生產
海洋工程平臺火災安全評價系統、LNG貨物倉焊接綜合控制安全管理系統、易燃易爆氣體監測系統;焊接、涂裝作業防護設備設施等。
五、質量提升
(一)核心設備
船舶配套裝備。電力推進船用燃料電池、LNG罐式集裝箱專用運輸船配套系統、智能環保型船用中/低/高速柴油機、LNG船用雙燃料低/中/高速柴油機、純氣體燃料低/中/高速柴油機;高壓共軌燃油噴射系統、智能化電控系統、單級或兩級超高壓比增壓器、EGR系統、SCR裝置等柴油機關鍵部件;噴水推進系統、全回轉舵槳系統、一體化推進器、動力定位系統、永磁推進電機、高端船用發電機、船舶電站、電力推進裝置等動力傳動裝置;電動克令吊、甲板拖帶系統等大型、高端甲板機械及關鍵部件;自有品牌貨油泵、焚燒爐、分離機、污水處理裝置、海水淡化裝置,遙控閥門、壓載水處理裝置等艙室設備;海上船舶無線通信網絡、連續波固態雷達、新一代自有品牌綜合船橋系統、符合IMO規范的船用導航雷達系統等通訊導航和自動化系統。
海洋工程關鍵設備與系統。海上高精度地震勘探系統,深海錨泊系統,內轉塔、單/多點系泊,動力定位系統,海洋平臺甲板機械,海洋平臺控制系統,海洋平臺電站,大型海上發電用內燃機/雙燃料燃氣輪機/天然氣壓儲機,分油機,壓載泵,深水鉆機(鉆井包)/修井機,自升式平臺鉆井系統,鉆井/生產隔水管,自升式平臺升降/鎖緊/滑移系統,海洋觀測/監測儀器設備,板翅式換熱器,超低溫特種電機,深海通用基礎件,深海探測/識別和預警裝備,深海裝備公共試驗/檢測平臺,反滲透海水淡化膜組器、能量回收裝置、膜壓力容器、海水高壓泵及海水高壓循環增壓泵和蒸餾法海水淡化核心部件、中空纖維超濾組件、LNG氣化及冷能利用系統等。
水下系統和作業裝備。水下管匯和井口頭,水下采油樹,水下防噴器,水下成橇化生產裝置,水下抽油設備,水下集輸管匯系統,水下設施應急維修設備,鈦合金隔水管,輸液旋轉接頭,應急減災和消防設備,ROV/AUV和多功能水下機械手,載人深潛器,海底管線切割/焊接設備,大深度/高耐壓測井儀器,海底挖溝機,海底管線檢測和維修設備等。
(二)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
高技術船舶。主要包括極地運輸船、豪華郵輪、豪華客滾船、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研發、設計、建造、試驗等。
海洋工程裝備。主要包括: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采工程裝備及深海養殖工程裝備研發、設計、建造、試驗、檢測、鑒定與標準化技術;深??臻g站、大型浮式結構物開發與建設等。
配套設備。艦船系統與配套設備集成化、模塊化技術。主要是高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制造技術。
(三)船舶新材料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用材料。以高強、特厚為主要方向,開展齒條鋼特厚板(大于180mm)、大壁厚半弦管(最大壁厚85mm)、大規格無縫支撐管(最大φ400 mm×30mm)、鈦合金油井管、X80級深海隔水管材及焊材、大口徑深海輸送軟管、CT70級及以上連續油管、極地用低溫鋼、海底油氣輸送耐高壓符合管材等開發及批量試制,完成在海洋工程平臺上的應用驗證。加快高止裂厚鋼板(最大厚度80mm)、450Mpa級高強度雙相不銹鋼寬厚板、船用殷瓦鋼及專用高強度聚氨酯絕熱材料產業化技術開發,實現在超大型集裝箱船、LNG船等高技術船舶上應用。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開展工業設計服務,鼓勵船舶企業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進關鍵領域設計突破,重點突破智能船、游輪等高技術船舶,深遠海油氣資源開發裝備等海洋工程裝備,以及核心配套系統、設備的關鍵設計。建立船舶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立零部件配套加工中心、培訓服務中心、研發創意中心、電子商務平臺、物流及售后服務平臺、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產品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等,為產業鏈上下游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建設以制造業企業為中心的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體系,鼓勵船舶企業利用軟件和信息通信技術開展信息增值服務,開展故障預警、遠程維護、質量診斷、遠程過程優化等在線支持和數字內容增值服務,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效率,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面向制造業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大力推動云制造服務。支持制造業企業、互聯網企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跨界聯合,提供面向細分行業的研發設計、優化控制、設備管理、質量監控等云制造服務。鼓勵中小企業采購使用工業云服務,承接專業制造業務,外包非核心業務。
支持船舶企業增強實力,取得資質,提供工程總承包、建設-移交(BT)、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BOO)等多種服務,開展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工程監理、工程施工、系統控制、運營維護等業務。
引導船舶企業通過設立金融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租賃產業基金等方式,逐步發展船舶、設備租賃和融資租賃服務。支持企業與金融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加強與海外施工企業合作,開展設備海外租賃業務。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充分利用保險服務功能,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
利用并發揮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各級示范企業優勢資源與作用,研究分析典型經驗,總結推廣經典案例與方法,以點帶面促進全行業、全區域的工業企業轉型升級。
第五章民用航空航天行業
一、創新平臺
建立航空設備與系統創新中心,開展新型駕駛艙顯示控制、四維航跡運行飛行管理、機載綜合環境監視、機載無線電通信導航監視、光傳飛控、多電作動器、基于多電/全電能源架構下機電核心產品研發。開展航空科研試驗重大基礎設施,結構強度,飛行控制、電磁兼容、環境試驗等計量測試和驗證條件,以及試飛條件建設。構建綜合化、通用化、智能化的通信、導航和控制系統,發展面向全面風險管控和多類空域融合運用的技術體系和裝備,形成安全運營支撐平臺。發展基于大數據應用的航空設計制造及運營保障新業態,強化大數據與網絡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全國民航安全保衛信息綜合應用平臺、中國民航航空器追蹤監控體系。建立航空大數據技術創新平臺,面向民用航空裝備研制與航空產業發展開展大數據集成應用技術的研究和驗證,實現數據資源向研制生產力的轉化應用。
二、基礎能力
(一)基礎零部件(元器件)
提高航空基礎元器件制造水平,顯示組件、慣性器件、大功率電離器件、航空傳感器、智能蒙皮微機電系統、緊固件和軸承、SoC/SiP器件、微機電系統、激光陀螺儀、高精度、甚高精度光學敏感器、超高效Ⅲ-Ⅴ族晶體太陽電池、薄膜砷化鎵太陽電池、精密閥門、金屬密封圈、滑環轉動圈數、嵌套型X射線光學鏡頭、高效PCU電源控制器、宇航級新型功率MOSFET、專用數?;旌霞呻娐?、大功率瞬態功率吸收二極管、SiC大功率高MOSFET(背照連續轉移型四色、五色TDICCD)、六維力傳感器、旋轉編碼器、大飛機用液壓密封件、民用航空發動機驅動液壓泵、民用航空EHA用高速雙向變量泵,高可靠伺服閥與作動器。
(二)基礎材料
高強高韌輕質結構材料、高溫結構材料、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高性能碳纖維材料、PBO纖維及其復合材料、高性能Rusar纖維及其復合材料、耐650℃以上溫度的高溫鈦合金材料、拉伸強度超過1400MPa的高強鈦合金材料、變形高溫合金、高性能聚合物纖維、高性能鋁合金、鎂基合金新材料和鋰基新型金屬合金材料,鎳基下游高端合金及功能材料,航空用高品質鋼材,富氧燃氣通道耐高溫抗沖刷涂層材料、高溫合金離心輪粉末冶金材料、銀鋯銅材料、高質量銅合金粉末材料、熱防護材料、玻璃空心微球、超導炭黑、高輻射涂層粉體原材料、電弧沉積專用銥鈀材、超高吸收率消光漆、富鋰多元錳極正極材料、高性能硅基復合負極材料、高壓絕緣灌封材料。
(三)先進基礎工藝
航空發動機整體葉盤制造工藝、寬弦風扇葉片制造工藝、單晶渦輪葉片制造工藝、高性能燃燒室制造工藝、整體葉盤結構修復技術,抗疲勞制造,發動機熱端部件表面預處理技術,抗氧化粘結層制備技術,高熔點、耐沖刷面層制備技術,異形件涂層均勻化制備技術,復合材料構件塑性制造工藝、高溫高強鋼塑性制造工藝、復雜構件整體成形工藝、大型火箭固液推進劑安全連續裝藥技術、航天產品無重力自動化裝配技術、高可靠性焊接技術、精密高效塑性成形工藝、復雜結構零件性能及變形控制熱處理工藝、清潔熱處理表層硬化工藝、綠色高效真空熱處理技術、等離子噴涂及注入技術、激光及電子束表面改性技術、激光粉末燒結成形工藝、高能束流增材制造工藝、增材制造用高性能金屬粉末制備工藝。高可靠核心電子設備、高可靠伺服閥與作動器、旋轉機械部件、密封部件等零部件制造工藝,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紙基復合材料制備技術。
(四)產業技術基礎
1.關鍵航空設備認證和監測。民機航空產品適航性設計能力和符合性驗證能力。關鍵適航技術能力建設,適航審定條件及驗證條件建設,完善運輸類飛機等各類航空產品的適航審定政策,建成具有完善組織機構、充足人力資源、健全規章體系、先進硬件設施和較強國際合作能力的適航審定體系。健康監測系統體系架構、技術規范和適航技術、新型狀態監測傳感器、綜合故障監測及健康管理、系統評估及驗證。
2.宇航材料可靠性驗證評價評估平臺。智能維護綜合集成技術。健康監測與產品客戶支援綜合集成管理、飛機級/系統級和部件級綜合健康管理模型、大數據分析、基于多種數據挖掘技術的飛機數據信息策略等軟硬件系統。
3.突破重大工程技術及基礎科學研究。飛機先進總體布局技術、高精度氣動力設計及驗證技術、復合材料結構應用技術、先進飛行控制技術、高效發動機研制技術、節能減排降噪技術、航空設備及系統集成技術、運營支持技術等。先進空氣動力學、熱動力學、固體力學、飛行力學、人機工效學、聲學、推進技術、信息控制、新能源、新材料等航空基礎科學技術。
(五)基礎設施和能力
重點發展總體設計、系統集成、設計與試驗等核心能力。
1.研發能力和科研試驗設施建設。航空設備和系統研發平臺,專業化生產線和快速響應試制線,高品質試驗風洞,強度試驗和試飛設施,發動機試驗臺。
2.適航基礎條件建設。適航技術研究、人才培訓和試驗試飛驗證條件建設,滿足特殊氣象和環境需求的試飛機場和試驗設施,并與周邊民用運輸機場的正常運行相協調。適航審定能力建設。
3.技術基礎條件建設。材料考核、標準件檢驗、計量測試、質量檢測、可靠性試驗、環境試驗等條件建設,特別是航空發動機科研保障基礎條件建設。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的航空、航天產品研制中適合數字化特點的建模及其標準,研究產品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制造技術及平臺建設;增材制造(3D打?。┘夹g應用,針對各類飛行器平臺和發動機大型、復雜結構件,推進激光直接沉積、電子束熔絲成形技術在鈦合金框、梁、肋、唇口、整體葉盤、機匣以及超高強度鋼起落架構件等承力結構件上的應用,推進激光、電子束選區熔化技術在防護格柵、燃油噴嘴、渦輪葉片上的示范應用,加強增材制造技術用于鈦合金框、整體葉盤關鍵結構修理的驗證研究;智能車間/工廠的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推進數字化設計、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優化、精益生產、可視化管理、質量控制與溯源、智能物流等試點應用,推動全業務流程智能化整合;基于模型的產品全三維數字化設計(MBD),基于數字化裝配仿真的裝配工裝定義、數控制造、過程管理、檢測(驗),制造過程的綜合仿真裝配協調及全機構型管理及其集成;多學科仿真與試驗分析。
深化航空制造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加快構建航空工業互聯網體系,基于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網絡化異地協同智能制造。數字化柔性裝配生產線、可重構伺服驅動工裝、基于整機的容差分配、高效高精度自動制孔、機器人智能裝配、多功能末端執行器和裝配系統集成。面向全球市場的基于物聯網的數字化綜合后勤服務保障、快速支持和持續采辦技術;基于虛擬試飛網絡平臺的異地多場試飛資源管理與調度模型;基于模型數字化定義的“虛擬鐵鳥”工程化項目技術的發展應用。航空發動機關鍵件再制造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航空發動機壓氣機轉子葉片(整體葉盤)、定向柱晶渦輪轉子和靜子葉片、定向單晶渦輪轉子和靜子葉片、定向金屬間化合物渦輪靜子葉片以及大型薄壁機匣等關鍵件再制造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智能無人機。構建航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建設航空智能制造標準驗證平臺,開展民用航空智能設計、智能工藝、智能生產、智能服務等新模式和相關標準的研究驗證工作;構建民用航空數字孿生、物聯網、VR/AR應用、CPS應用等技術測試平臺,驗證相關技術應用的可行性并支撐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
鼓勵以5G、工業以太網、TSN、邊緣計算、工業無線等構建的新型生產現場網絡,支撐航空航天高質量高效益制造和網絡化應用。面向民用航空航天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支持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產品追湖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建立民用航空航天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
開展航空航天企業工業互聯網安全綜合防護,實現工業企業網絡出口、信息內外網邊界、數據傳輸邊界等各網絡邊界的安全監測,打通航空航天企業網絡安全橫向分析通道,形成企業網絡安全數據分析能力及安全平臺運營服務能力,從全局視角提升威脅發現、理解分析、響應處置能力。
四、綠色制造
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結構和鈦、鋁等輕質合金。壁板類復材結構自動鋪放(鋪帶、絲束鋪放)、主結構自動三維編織、液體成形(RTM、RFI、樹脂注入等)、高效自適應數控加工、輕質結構高效塑性加工、輕質結構高能束流增材制造、輕質整體構件高品質焊接等生產線及設備。低污染燃燒室設計技術、高效率風扇和壓氣機研制技術、以及新型動力形式。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關鍵件再制造技術,增材制造、智能加工及無損檢測技術。
五、質量提升
(一)高端裝備
民用航空。穩步有序推進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等專項及重大工程,鼓勵國際合作開展航空新技術研究及高端裝備研制;推進干線/支線飛機(渦扇及渦槳)、直升機、多用途飛機、特種飛機、新構型飛機、工業及民用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完成大型客機研制及適航取證并交付客戶,突破核心技術并提高系統集成能力,加強大型飛機供應鏈及產業配套能力,加快新型支線飛機工程研制和系列化改進改型。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支撐干線飛機發展及滿足直升機和中型運輸機動力需求,建立發動機制造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完整的航空產業鏈。鼓勵發展使用重油的活塞式發動機和應用航空生物燃料的渦輪發動機,推進小型發動機市場化應用。鼓勵氫燃料、全電、組合動力等新型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超音速商務機、新概念新構型總體氣動技術、先進高可靠性機電技術、新一代航空電子系統、航空新材料及新型復合材料加工技術。
民用航天。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
(二)民機整機和系統
干線飛機、支線飛機研發及配套產業化。通用飛機(含直升機)及配套產業化。無人機研發及及配套產業化。燃氣輪機產業化。推進民機航電、機電、飛控、起落架、軸承等產業化。加快建設一批專業化數字化示范工廠,顯著提高航空產品制造質量穩定性和生產效率。發展高可靠性、長壽命、環境適應性強、標準化、低成本的航空設備和系統,實現適航取證。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能力建設,國際風險合作研制民用航空產品能力建設。加快提升空管寬帶數據通信、C波段和Ku波段衛星通信、導航系統、雷達管制等技術,發展空管自動化系統、應急系統、數字化空管系統、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系統、進離港排序系統、模擬訓練系統、民航安全績效分析系統、飛行標準監督管理系統、無線飛行品質監控系統、機場安全監管平臺等裝備?;谛阅軐Ш斤w行程序(PBN)、電子飛行包(EFB)、平視顯示器(HUD)、自動相關監視廣播系統(ADS-B)、地基增強系統(GBAS)、地空數據鏈、協同決策系統(CDM),機場跑道攔阻系統、飛機地空寬帶系統、航空系統組塊(ASBU)等。多星座、多頻率衛星導航信號地基完好性監測評估和信號增強系統、航空氣象與航空情報新技術、航空數值預報技術、航空氣象四維數據庫、基于航空情報交換模型建立航空資料數據庫。推動“北斗”系統在通用航空、飛行運行監視和機載導航系統等方面的應用。時間敏感網絡(TSN)交換機、工業互聯網網關。無人機用導航裝置,實現航空應用遠程監測與避碰。
(三)民機主結構和部件關鍵制造
滿足適航要求的民機整機集成、民機大艙門、高可靠性/長壽命/智能控制民機起落架結構、大型整體化復合材料主結構、新型輕質合金整體化結構。安靜高效旋翼、旋翼流體控制、旋翼氣動/結構耦合、大尺寸長壽命旋翼結構、旋翼/尾梁電動折疊凳。高效率、長壽命民用航空動力葉輪機系統,低噪聲風扇、高速螺旋槳/槳扇、高效高壓比壓縮系統、長壽命/高效率渦輪、高效率/變速動力/低壓渦輪。民用航空動力低污染、長壽命/高性能燃燒室。高可靠民用航空動力傳輸系統,直升機傳動系統、附件傳動、渦槳發動機減速器、齒輪風扇發動機減速器、對轉共軸渦槳發動機減速器等。
(四)民機運營服務保障系統
加快新機型先鋒用戶示范運營和設計優化,提高飛機航線適應性和競爭力。提高民機經濟性、可靠性;建立滿足客戶需要的客戶服務體系。發展空中飛行管理、新航行系統、通用航空導航監控系統和設備、飛行培訓、客戶服務、快速檢測、保養維修和機場保障設備,發展滅火、噴灑、起吊、投放、救援、救生、監測、遙感、照相等特種任務系統和設備。推進構建國際風險合作伙伴關系,建成功能完備和航空產業配套體系。開展新型民用飛機示范運營和市場推廣,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保障和客戶服務體系。
發展數字化維修與智能維護、可視化及快速供應保障、維修保障設備及其適航性、客戶化的可穿戴機務維修、基于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民機綜合保障等軟硬件。航空制造與運營服務協調發展,發展航空租賃,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先進航空運營體系,促進服務模式創新。
(五)民用航天技術和產品
發展低成本快速響應運載火箭以及可重復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發展以民用船舶為發射平臺的海上航天發射。發展重型運載火箭總體和46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220噸級氫氧發動機。對地觀測衛星系統,通信廣播衛星系統,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網系統,衛星地面資源。衛星導航:北斗衛星接收、多衛星系統融合、衛星導航、精密衛星授時和衛星通信關鍵技術研究,推進多系統兼容的北斗衛星接收機終端的模塊化、小型化和芯片化。衛星通信在軍民領域的應用,遙感數據應用服務于交通、海洋漁業、救援減災、資源調查等的遙感數據處理技術和支撐平臺;衛星通信產品產業化,包括衛星通信車、便攜站、天線等??臻g生物領域:生物醫藥、生物保健品、航天工程育種等空間環境應用產品及其產業化。衛星綜合應用與商業航天發展。衍生發展節能環保裝備,包括太陽能集熱器/集熱管、智能水處理、熱控產品等;真空裝備及衍生品,包括真空改性、低溫貯運及鍍膜等產品。
(六)民用航天應用及特種裝備
衛星應用領域。衛星導航產品,以北斗系統為主多系統兼容的處理芯片、導航衛星應用終端;衛星通信產品,包括衛星通信車、便攜站、天線等;遙感數據應用,服務于交通、海洋漁業、救援減災、資源調查等的遙感數據處理技術和支撐平臺。
空間站應用領域??臻g站科學實(試)驗與應用,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科學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空間材料科學,空間天文和應用新技術。
特種裝備領域。節能環保裝備,包括太陽能集熱器/集熱管、智能水處理、熱控產品等;真空裝備及衍生品,包括真空改性、低溫貯運及鍍膜等產品;特種材料制品,包括復合材料制品、鈦合金及高溫合金緊固件、鋼鋁復合軌等??臻g生物領域。生物醫藥、生物保健品、航天工程育種等空間環境應用產品。
(七)航空航天裝備材料
提高航空材料制造水平,掌握鋁鋰合金及復合材料等加工制造核心技術。加快高強鋁合金純凈化冶煉與凝固技術研究,開展高溫、高強、大規格鈦合金材料熔煉、加工技術研究,突破超高強高韌7000系鋁合金預拉伸厚板及大規格型材、2000系鋁合金及鋁鋰合金板材工業化試制瓶頸,系統解決鋁合金材料殘余應力、關鍵工藝參數窗口控制范圍優化、綜合成品率與成本控制問題,提升新型輕合金材料整體工藝技術水平。加快特種稀土合金在航空航天中的應用。突破高強高模碳纖維產業化技術,開展大型復合材料結構件研究及應用測試。開展高溫合金及復雜結構葉片材料設計及制造工藝攻關,完善高溫合金技術體系及測試數據,解決高溫合金葉片防護涂層技術,滿足航空發動機應用需求。加快3D打印鈦合金材料在航空結構件領域的應用驗證。降低碳/碳、碳/陶復合材料生產成本,提高特種摩擦材料在航空制動領域的占有率。
低成本復合材料和損傷容限高、耐腐蝕好的高強度、超高強度鋁合金、鋁鋰合金、鈦合金及超高強度鋼和不銹鋼。時效成形鋁合金、超塑性成形鈦合金及非熱壓罐成形的新型樹脂。針對民機發動機,發展DD6單晶渦輪葉片、FGH96粉末渦輪盤、長壽命關鍵轉動件用GH4169合金、長壽命鈦合金大型整體精鑄件、鈦合金寬弦空心風扇葉片、單晶葉片用的涂層、Ti6242鈦合金整體葉盤、低膨脹GH909高溫合金、第三代單晶高溫合金、第三代粉末高溫合金、復合材料風扇葉片、碳/碳復合結構材料、變形TiAl高壓壓氣機葉片、陶瓷基復合材料浮動壁、高強高韌軸承齒輪鋼等。符合適航要求的二代/三代單晶高溫合金、二代/三代粉末高溫合金、高溫鈦合金合金、高溫合金/鈦合金復雜結構精密鑄件、熱障涂層等。符合適航要求的減振降噪材料、橡膠密封及阻燃防火材料、無鉻無鎘綠色表面防護材料、內飾材料、座艙玻璃、潤滑材料、軸承、液壓管路材料。航空航天發動機Ti-Zr基、Pd-Ni基、Mo基和Ni-Cr基高溫釬焊材料。發展特種材料制品,包括復合材料制品、鈦合金及高溫合金緊固件、鋼鋁復合軌等。
(八)航空質量標準體系
建設民用航空標準規范體系,發展大型試驗設施和非標設備的測試和校準技術;推動企業建立質量技術體系,開展質量控制技術研究,建設環境和可靠性等質量保障的試驗設施,完善質量管理制度;重點產品實施精品工程;發展質量認證、評估和審定等中介機構,建立航空事故分析研究機構,建立航空質量信息管理平臺。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在民用航空航天領域開展工業設計服務,鼓勵重點實現飛機氣動及結構、航空發動機、機械設備及系統運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關鍵領域突破。
推動服務外包專業化、規?;?、品牌化發展,在研發設計、能源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多個環節,廣泛采用服務外包,加強與海外施工企業合作,開展設備海外租賃業務,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支持制造業企業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積極承接離岸和在岸服務外包業務,深度嵌入產業鏈運營管理。引導制造業企業實施從需求分析到淘汰報廢或回收再處置的產品全部生命歷程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發展專業化服務體系。開展遠程在線監測/診斷、健康狀況分析、遠程維護、故障處理等質保服務。
拓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領域。在新航空航天裝備領域,支持企業增強實力,取得資質,提供工程總承包、建設-移交(BT)、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BOO)等多種服務,開展市場調研、產品設計、工程監理、工程施工、系統控制、運營維護等業務。
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充分利用保險服務功能,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支持承攬國際重大工程。圍繞“一帶一路”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支持承包商走出國門,承接國際重大項目工程,由工程承包向標準技術輸出、信息系統集成、交鑰匙工程、系統解決方案等方向發展。
第六章鋼鐵行業
一、創新平臺
建立難選鐵礦資源高效開發技術研究基地、非高爐煉鐵技術研究基地、高爐安全監測及長壽研究基地、高效低成本潔凈鋼冶煉研究基地、關鍵工序生產智能故障診斷及遠程指導研究基地、全球團煉鐵技術研發基地、氣基直接還原技術研發基地、智能化綠色化電爐研發基地、近終型制造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國家鋼鐵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綠色產品研發創新中心、應用環境材料創新中心、鋼鐵制造流程創新中心,高質量產品檢驗檢測認證平臺、綠色產品測試認證平臺,鋼鐵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
建設采選礦、鐵前、煉鐵、煉鋼、軋鋼各主要工序共性技術創新示范及智能化技術創新示范。建設關鍵鋼鐵材料的研究和實驗設施,鋼鐵生產關鍵工序大數據中心。
二、基礎能力
(一)先進基礎工藝
鐵礦懸浮磁化焙燒技術;鋼鐵生產全流程質量穩定控制的綜合生產技術;煉鐵生產操作可視化技術;純凈鋼冶煉生產技術推廣應用;鋼鐵生產自動化、信息化向智能化發展;大型關鍵冶金裝備集成。
(二)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關鍵共性基礎工藝平臺建設。難選鐵礦高效開發利用技術平臺建設。純凈鋼冶煉技術示范平臺建設,鋼鐵生產全流程質量穩定控制的綜合生產技術。關鍵鋼鐵材料升級研發平臺建設。鋼鐵生產智能化平臺建設。煉鐵生產遠程診斷及操作指導系統,操作平臺型高爐專家系統,智能精煉控制系統,板帶軋制過程優化控制,全廠能源管理系統,環保排放與工藝結合的管控一體化系統。鋼鐵行業各主工序基礎數據庫平臺建設。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建設智能化示范工程。開展鐵礦智慧礦山和智能選廠建設。建設高爐生產全生命周期可視化操作、遠程診斷系統平臺,高爐爐前作業自動化示范工程。實施軋鋼全自動磨輥間改造示范工程,推動煉鋼軋鋼一體化智能制造示范。實施鋼鐵產品智能定制生產、配送,產成品物流智能化工程。加強鋼鐵生產過程和關鍵工序智能化。強化工序功能耦合匹配及各區段智能化調控技術。開展基于能量流網路模型的物質流與能量流智能協同調配技術應用示范。推動產品全流程質量在線監控診斷與優化技術應用示范。建設基于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技術、裝備的智能車間及智能工廠。
推進鋼鐵生產大數據平臺建設與示范。開展鋼鐵行業工業互聯網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逐步推進鐵前、煉鐵、煉鋼、軋鋼各工序智能制造互聯網基礎平臺建設;開展基于大數據平臺的企業智能制造生產新模式示范,推進鋼鐵行業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云服務、在線監測與診斷服務等平臺建設;探索行業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智能化管理與服務,構建鋼鐵行業電子商務平臺與服務系統等。
推動鋼鐵生產企業實施內網改造升級,實現質量在線判定、設備狀態預測、高級優化排產、實時成本盈利預測等網絡化應用。面向鋼鐵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支持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產品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推動建立鋼鐵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
構建基于海量數據采集、匯聚、分析的服務體系,支撐鋼鐵行業工業互聯網安全資源泛在連接、全面感知、動態傳輸、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各類云化工業互聯網安全軟件和新型工業互聯網安全APP,開展面向鋼鐵行業場景的創新模式和創新應用,實現安全態勢感知和監測預警能力。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原料系統全封閉式改造。高溫高壓干熄焦技術,荒煤氣顯熱回收利用技術,焦爐煙道氣脫硫脫硝、焦爐煙塵治理、焦化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焦爐煤氣高效脫硫、焦爐煤氣高效利用、焦油化工產品深加工、脫硫廢液制酸等技術。燒結煙氣循環、燒結煙氣硫、硝、二噁英等污染物綜合治理技術,燒結余熱回收利用技術。煉鐵的熱風爐用電優化技術,高爐出鐵場、礦槽和爐頂等除塵技術,余能余壓、高爐煤氣、高爐渣顯熱利用等技術。煉鋼的轉爐煤氣干法除塵、轉爐煤氣和蒸汽余熱回收利用、含鐵塵泥處理技術,電爐廢鋼預熱、煙氣余熱回收利用技術,鋼渣顯熱利用技術開發。軋鋼的爐窯低熱值煙氣余熱利用技術,軋機煙塵及油霧凈化技術,冷軋污水處理技術,廢酸再生技術。冶金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包括礦山尾礦、塵、泥、鐵皮等綜合利用,釩、鈦、稀土等回收利用技術,廢鋼鐵再生綜合利用。鐵合金的礦熱爐煙氣余熱利用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工業廢水、廢酸、廢油等循環利用技術與設備,生活污水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刂芇M2.5排放的高效除塵技術。低碳技術包括工業爐窯煙氣碳捕集技術,高爐煤氣分離與碳捕集技術開發研究,低碳冶金技術開發研究。能源利用包括煤炭清潔利用技術、新能源(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氫能等)及海水淡化技術在鋼鐵企業的應用,鋼鐵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與推廣,鋼鐵企業節能減排整體解決方案研究與應用。節水技術包括綠色循環水處理技術、低蒸發量循環水冷卻技術、智能檢漏技術的推廣應用,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開發能夠應用于鋼鐵行業的自動化高效解體、再制造表面工程、增材制造、零部件綠色清洗、再制造產品服務壽命評估、基于監測診斷的個性化設計和在役再制造關鍵技術及裝備。建設綠色鋼鐵生產示范企業或園區。
(二)安全生產
冶金爐生產動態監測和安全預警系統;煤氣回收、輸送、存儲安全監控系統;蒸汽回收、輸送、存儲安全監控系統;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監控系統;危險廢水和廢渣回收、運輸安全監控系統。
五、質量提升
(一)礦山、焦化和燒結球團
鐵礦深部開采、露天轉地下開采工藝,有效利用低品位、難處理及共伴生資源的選礦工藝,地下采選一體化開采工藝,低品位、難處理及共伴生資源的懸浮磁化焙燒、深度還原短流程熔煉等選冶聯合新工藝。煤調濕、配煤專家系統技術,非煉焦煤煉焦技術。厚料層低溫燒結技術。
(二)煉鐵、煉鋼和軋鋼
高爐布料系統優化技術、生產操作可視化技術、安全長壽綜合技術、遠程診斷及智能操作指導技術。中高磷鐵水冶煉技術,高效低成本轉爐潔凈鋼生產技術,薄帶鑄軋技術,工模具鋼連鑄工藝技術,超大斷面特殊鋼連鑄坯料質量控制技術,中間包感應加熱恒溫技術,連鑄坯熱裝熱送技術,連鑄坯感應加熱技術。加熱爐蓄熱式燃燒、加熱爐富氧燃燒等技術應用,大規格產品鑄軋一體化技術,變厚度軋制技術,近終型軋制技術、復合軋制技術,無頭和半無頭軋制技術,薄帶鑄軋技術,大中型鋼高精度軋制技術,新一代TMCP工藝技術。
(三)工藝技術與檢測
鐵合金,低品位錳礦冶煉鐵合金的新工藝技術,純凈鐵合金生產技術。炭素和耐火材料,冶金高溫容器用長壽節能環保耐火材料生產技術。計量和檢測,鋼鐵生產工況下精準、穩定自動計量技術,企業自動檢測分析中心建設。
(四)建筑、海洋、交通、電力裝備用鋼
400MPa及以上建筑鋼筋和橋梁用中厚板、超高強度建筑用結構鋼、高強不銹結構鋼、耐火耐侯建筑用鋼、高強度冷彎矩形管。船舶和海洋工程用大厚度高止裂板、極地船舶PC3-PC5級船型用鋼、LNG船用殷瓦鋼、海洋平臺樁腿結構用高強鋼、高強度雙相不銹鋼、大口徑高品質特種合金管、3000米海底油氣用大壁厚管線管。高鐵輪對用鋼、高鐵用軸承鋼、軌道客車轉向架用鋼、超高強汽車板、高性能齒輪鋼、高品質軸承鋼、鐵道車輛車體材料用新型耐蝕鋼、載重汽車用彈簧扁鋼、飛機起落架用超高強大規格不銹鋼棒材。第三代核電關鍵設備用材料、第三代核電反應堆安全殼用鋼、高溫合金、高能效配電變壓器用取向硅鋼。高性能橋梁鋼、高性能球扁鋼、高性能LPG容器用鋼、化工用高端耐蝕合金寬厚板等。
(五)高品質工模具鋼和其他高品質鋼鐵材料
高純凈度優質模具鋼、高耐蝕耐磨鏡面塑模鋼、高韌高耐磨冷作模具鋼,硬質合金刀具材料等。超純凈高強度切割鋼絲用盤條、數控機床滾珠絲杠用鋼、圓珠筆頭用不銹鋼。
(六)鋼鐵新材料
重點開發高性能、多功能、高品質特殊鋼材料。超超臨界火電用耐熱鋼鐵材料。新型耐蝕鋼、耐熱鋼及高溫合金。高純凈度優質模具鋼、高耐蝕耐磨鏡面塑模鋼、高韌高耐磨冷作模具鋼,硬質合金刀具材料等。復合金屬材料。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推進鋼鐵企業由制造商向服務商轉變。鼓勵鋼鐵企業與下游用鋼企業主動對接,圍繞用戶需求,結合先期研發介入、后期持續跟蹤改進(EVI)模式,創新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完善物流配送體系,提供材料推薦、后續加工使用方案等一系列延伸服務,創造和引領高端需求。支持企業重點推進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電力、航空航天、機械等領域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高端鋼材品種的研發和產業化,持續增加有效供給。
加快推進鋼鐵制造信息化、數字化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支持鋼鐵企業完善基礎自動化、生產過程控制、制造執行、企業管理四級信息化系統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建立大數據平臺,在全制造工序推廣知識積累的數字化、網絡化。支持鋼鐵企業在環境惡劣、安全風險大、操作一致性高等崗位實施機器人替代工程。
充分利用“互聯網+”,鼓勵優勢企業探索搭建鋼鐵工業互聯網平臺。匯聚鋼鐵生產企業、下游用戶、物流配送商、貿易商、科研院校、金融機構等各類資源,共同研發產品組織性能在線檢測與精確預報技術、全流程工藝質量數據集成和質量在線綜合評價技術、產品工藝質量參數采集與存儲、追溯分析技術、產品質量交互分析與異常診斷技術、關鍵工藝裝備智能故障診斷與維護大數據系統、鋼鐵產業供應鏈智能優化技術、協作制造企業信息集成技術等共性技術,提升鋼鐵生產效率。
支持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在汽車、船舶、家電等重點行業,以互聯網訂單為基礎,發展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式,滿足客戶多品種、小批量的個性化需求。鼓勵優勢鋼鐵企業建設關鍵裝備智能檢測體系,開展故障預測、自動診斷系統等遠程運維新服務。
支持鋼鐵企業實施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壯大鋼鐵行業專業節能服務公司,支持高耗能企業提供節能培訓和節能診斷,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提供鋼鐵生產節能整體解決方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加快推廣應用和全面普及先進適用以及成熟可靠的節能環保工藝技術裝備。全面完成燒結脫硫、干熄焦、高爐余壓回收等改造,淘汰高爐煤氣濕法除塵、轉爐一次煙氣傳統濕法除塵等高耗水工藝裝備。全面建成企業廠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環保在線監控體系。研發推廣先進節能環保技術,開展焦爐和燒結煙氣脫硫脫硝、綜合污水回用深度脫鹽等節能環保難點技術示范專項活動。在環境影響敏感區、環境承載力薄弱的鋼鐵產能集中區,加快實施封閉式環保原料場、燒結煙氣深度凈化等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在鋼鐵產業集聚區,積極探索和實施物流集中鐵路運輸方案,系統優化物流體系,減少物流過程中無組織排放。
支持鋼鐵企業開展合同排污管理。培育壯大鋼鐵行業專業環保服務公司,開展減排減污專業診斷和培訓,提供從產品設計、制造到分銷、物流環節的環保整體解決方案,優化鋼鐵生產流程,減少廢氣廢水廢渣排放。
第七章有色金屬行業
一、創新平臺
建立新材料技術研發平臺,重點推進新材料中試、工程化及產業化共性工藝技術,開展材料性能測試、分析檢測、表征評價等研究開發及重大應用。建設高性能復合材料創新中心、輕量化材料創新中心、極端環境材料創新中心、國家有色金屬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艦載機及新一代先進戰機和新型導彈火箭及航天飛行器綜合性能輕質高強的結構材料創新中心等。
二、基礎能力
電力電子器件及功率模塊(大功率IGBT)封裝DBC基板用高純銅箔??勾拍蜔岜⌒途茈娮鱼~帶。氧化銦錫化合物(ITO)靶材。高性能鋰電池材料。特殊用途用大尺寸鈦及鈦合金鑄件。汽車用鋁合金板材。燃氣輪機用新型封嚴涂層材料低熱導率稀土改性熱障涂層材料。高能含硼富燃料。高安全、高比能量、長壽命的多元正極材料。高性能稀土鋁鋰合金材料。高性能裝聯材料、銥及鉑銠制品、高性能銀基電接觸材料、金基釬焊材料。LTCC系列電子漿料、觸摸屏及太陽能電池用導電銀漿、柔性顯示用納米銀線材料。新型催化前驅體材料、OLED用高效銥磷光分子材料、新型鉑類抗癌藥物、精細化工用新型均相催化劑、工業用新型載體催化劑、國VI汽車催化劑及國V柴油車催化劑。貴金屬高純粉末材料,高純濺射靶材、高純蒸發材料。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智能礦山主要開展礦山裝備智能化、智能調度與控制系統、智能決策與分析服務平臺等方向的技術創新工作。重點開發礦山生產管控一體化平臺、無軌運輸精細化管控系統、無軌裝備智能化控制系統、井下裝備防碰撞與安全預警系統、井下實時高精度定位與導航系統、井下裝備故障預診斷系統、井下高帶寬可靠通信系統、有軌運輸全流程無人化作業系統、井下固定破碎設備無人化控制系統、井下生產過程實時調度系統、基于AR技術的礦山仿真與安全培訓系統、礦山大數據與決策支持系統、礦山物聯網平臺、基于BIM的礦山虛擬設計與管理信息化平臺、礦山全生命周期設備管理系統、礦山生產巡檢與智能化管理系統、礦業網絡協同制造信息化平臺等。
智能工廠主要開展基于工業物聯網的選冶數據采集平臺與數據中心、選冶智能操作控制、選礦全流程優化決策等方向的技術創新工作。重點開發選冶數據中心集成平臺、適合選冶行業特點的工業物聯網框架、應用裝備遠程智能監控和預測性維護系統,推動低功耗低延時5G技術在選冶工廠的物聯技術、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選冶生產控制技術的融合應用。
面向有色金屬行業企業構建多層級網絡化生產環境,通過全要素連接網絡系統,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可靠傳輸,滿足設備智能維護、產品質量監控、工藝流程優化分析、全流程故障診斷、安全生產監控等網絡需求。面向有色金屬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支持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產品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推動建立有色金屬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及產融結合等新
模式發展。推動礦產資源精細勘查、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管理、開采設備信息管理場景的安全防護,監測有色金屬行業工控設備、邊緣設備等安全風險,提升有色金屬行業生產控制過程中全要素的可查、可管、可控。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高鐵赤泥非高爐冶金技術和高鐵赤泥制備復合凈水劑產業化。開發多元復雜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及相應的成套裝備。炭素焙燒爐煙氣脫硝技術及產業化。冶煉余熱回收利用。高端領域鈦合金返回料綜合利用。稀土浸萃一體化技術。銻清潔冶煉新工藝。銦錫多金屬礦尾砂資源綜合利用。鹽湖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金銅綜合回收利用。新型結構鋁電解槽、鋁液直供等工藝和稀貴金屬清潔分質高值化利用。高溫電袋除塵技術及裝備。以含砷物料高值化利用和最終固化為基本特征的協同處置技術。尾礦毒害組分有效分離及阻隔技術,尾礦硅酸鹽組分分級利用制備硅酸鹽水泥、特種混凝土、活性超細粉體技術。廢舊動力電池資源優先提鋰-高效回收鎳鈷錳以及磷酸鐵鋰電池資源高效提鋰與無害化處置。
(二)安全生產
中小型有色金屬企業搬遷改造,重點支持安全、衛生防護距離不能滿足要求的中小型有色金屬生產企業搬遷改造。設備智能維護系統。尾礦庫安全改造。
五、質量提升
(一)自動化技術與裝備
礦山通信技術與裝備。礦山安全監測技術與裝備。智能化在線分析儀器與檢測裝備。數字化選冶流程建模與仿真。智能選冶和深加工裝備。航空用鋁合金厚板。汽車輕量化用鋁合金材料及零部件。航空航天用模鍛件。高成型性低裂紋擴展速率飛機蒙皮用鋁合金薄板。多用途鋁箔。石油鉆探用高端鋁合金。銅鋁復合電力扁排生產裝備技術升級。鉛鋅熔鑄成套裝備關鍵工序智能化。
(二)關鍵部件和材料
新型引線框架材料。高性能銅合金管、棒材。高性能鎂合金及深加工材。航空航天用高精度鈦合金型材。航空航天、汽車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用高性能硬質合金刀具。智能移動終端用高性能金屬合金材料及磁粉心。無鉛焊料。高端貴金屬封裝材料。封裝用高性能鈀銅絲。高性能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電池級碳酸鋰。新興產業用高端鉬材料。智能開關用觸頭材料組件。鑄銅轉子超高效電動機制造。蝕刻加工型框架材料銅帶。鍺單晶及晶片建設工程。高性能鐵氧體永磁器件、稀土永磁功能材料。
(三)有色金屬新材料
重點發展高性能輕合金材料、高性能低成本鈦合金材料、新一代高性能銅合金材料、貴金屬材料、有色金屬電子信息材料、粉末冶金材料、新型涂層材料、硬質合金材料、稀有金屬材料;鉭鈮鈹等特種稀有金屬材料;功能元器件用有色金屬關鍵配套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新型高生物相容性醫用材料、3D打印用材料等。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建設有色金屬行業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平臺,開展創新設計、質量動態監測、共性技術研發等生產性服務。建設具有設備智能維護、產品質量監控、工藝流程優化分析及全流程故障診斷等多種物聯網功能的礦冶及有色金屬加工智能服務云平臺;建立高性能航空鋁材和乘用車用新型鋁合金承載結構件基礎服務平臺,通過鋁合金厚板等典型產品的殘余應力閉環檢測、模擬仿真、加工制造等海量試驗數據,構建并優化鋁合金成份、性能、軋制參數等數學模型,提升材料制備技術水平。
充分利用“互聯網+”,鼓勵銅、鋁、鎳、鎂、鈷、鈦、鎢等有色金屬加工企業建立高效協同的研發設計平臺,通過電子商務、大數據、云平臺等,響應下游用戶個性化定制、加工配送、產品租賃、維修服務等需求,建立從先期介入(EVI)到全面用戶技術支持與服務的業務體系,推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創新商業模式和提高增值服務能力,形成產需銜接、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支持有色金屬企業開展合同排污管理。培育壯大有色金屬領域專業環保服務公司,提供覆蓋有色金屬采掘、冶煉、鍛壓等業務的環保整體解決方案,開展減排減污專業診斷和培訓,采用在線監測、智能化生產和物流系統等優化生產制造流程,減少廢氣廢水廢渣排放。
第八章建材行業
一、創新平臺
建立建材工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平臺、新型低碳水泥技術研發平臺、特種水泥技術研發平臺、工業固廢利用技術研發平臺、浮法玻璃冷端全線跟蹤及全仿真監控系統研發平臺,建設低排放燒成技術及高效節能粉磨技術水泥生產創新中心、水泥工業生產碳捕集技術研發中心、硫(鐵)鋁酸鹽水泥及白色硅酸鹽水泥等特種水泥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水泥外加劑技術研發平臺、浮法玻璃熔窯綜合節能技術創新中心、特種玻璃材料及制品創新中心、建筑陶瓷集中制粉商品化應用示范中心、建筑陶瓷衛生潔具工業設計中心、人工晶體材料及器件創新中心、功能陶瓷材料及器件創新中心、高強輕質骨料燒成和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創新中心、絕熱節能材料研發及應用創新中心、非金屬礦深加工創新中心、高性能玻璃纖維及制品應用創新中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光伏建筑一體化建筑材料應用創新中心、高性能環保型摩擦密封材料研發創新中心、裝配式建筑工業設計中心、建材行業用耐火材料創新中心、生態磚瓦新材料研究產業創新示范中心、磚瓦工業屋面瓦研發創新示范中心、建材大數據研究中心等。
二、基礎能力
水泥高能效低氮預熱預分解及先進燒成技術,水泥高效節能料床粉磨技術,高性能水泥煅燒及制備工藝技術,高效節能流化床煅燒技術,基于復合漂白與生物質復合燃料煅燒高等級白色硅酸鹽水泥熟料關鍵技術,高強耐磨氧化鋁陶瓷水泥粉磨技術、陶瓷金屬復合材料立磨磨輥/磨盤技術。優化玻璃熔窯結構和錫槽本體結構,提高熔窯能效和制造技術,推廣碲化鎘發電玻璃成套制備技術。大噸位連續化陶瓷生產用球磨機,衛生陶瓷高壓注漿,快速干燥、機械手施釉設備,建筑衛生陶瓷行業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建筑陶瓷低品位原料(如紅坯土、頁巖等)應用技術,建筑陶瓷超大型薄板高效生產技術,衛生陶瓷高效成形技術裝備,衛生陶瓷模具NC加工技術,功能陶瓷粉體制備技術、先進陶瓷部件精密制造技術,燒結制品制造防水防腐防火保溫一體化的裝配式墻材制品技術,結構保溫一體化外墻板生產技術。非金屬礦均化及改性技術。玄武巖纖維池窯化生產技術與裝備,高強高模、低介電、高硅氧等高性能玻璃纖維池窯化生產技術;天然石材立體補膠生產成套技術及裝備。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礦山生產綜合管理與決策平臺、礦山安全監測技術與裝備;水泥行業、建筑陶瓷、衛生潔具、耐火材料、磚瓦行業用“機器人”;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水泥行業、家居裝飾裝修材料智能化專家優化管理系統及工業人工智能在線自動優化控制系統、水泥生產過程智能集成優化控制技術、水泥行業設備診斷及檢修專家管理系統;綠色智能制造預拌混凝土控制體系;預拌混凝土配合比智能自動優化控制系統;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技術及裝備;浮法玻璃生產全過程的現代智能化控制技術與現代管理技術;石材行業自動精密加工、石材智能化生產系統;衛生陶瓷等建材產品生產過程智能機械裝置及其智能檢測和控制系統;預制裝配式部品智能制造管理系統;汽車用制動器襯片智能化生產線;重點開發智能化生產體系,建立生產執行MES系統和ERP資源管理系統,實現生產流程的智能設計、生產系統的高度集成和生產調度的優化控制。
推動建材行業企業實施內網改造,實現流程優化、智能生產管理、工藝能耗管理、設備預測性維護、安全生產等網絡應用。面向建材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建立建材行業工業互聯網平合,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在訂單生成、物料自動調配、建材產品制造、生產配方優化控制、庫存管理、物流配送等業務流程中,進行身份認證、權限管理、數據分析和共享、安全檢測、威脅發現等防護措施部署,實現建材行業產品供應鏈全流程的安全脆弱性檢測、安全威脅分析等能力。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推廣應用水泥窯燒結磚焙燒隧道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垃圾焚燒灰及危險廢棄物等;水泥窯煙氣碳捕集技術、特種水泥資源綜合利用及工業廢渣利用生產技術;水泥窯氮氧化物減排技術、水泥窯煙氣復合脫硫技術;低碳水泥生產技術;玻璃生產線脫硫脫硝一體化技術;玻璃生產線純氧燃燒技術;工業副產石膏制備α高強石膏成套技術及裝備、利用脫硫石膏生產紙面石膏板余熱利用技術;建筑垃圾綜合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燒結墻體材料余熱余壓綜合利用;燒結墻體材料窯爐脫硫脫氮;陶瓷(耐材、磚瓦、石灰、巖棉等)窯爐脫硫脫硝除塵一體化改造;推廣建筑陶瓷干法制粉工藝、連續球磨工藝技術,扶持建立集中制粉商品化應用示范中心;建筑陶瓷新型高效清潔煤氣化(自)凈化技術裝備、窯爐新型燃燒技術、窯爐和噴霧干燥塔能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陶瓷磚、超大規格陶瓷薄板減薄工藝技術,五金衛浴自動化拋光工藝,開展陶瓷廢料綜合回收利用;摩擦材料熱壓、熱處理及表面燒蝕一體化節能技術和磨削廢料回收再利用技術;利用廢棄石粉、石渣制備高性能無機型人造石關鍵技術,利用尾礦生產新型建材和建材部品等;發展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邊角廢料及廢舊制品回收利用技術與裝備;提高石墨、膨潤土、高嶺土等非金屬尾礦綜合利用率;發展水泥無球化粉磨技術;發展建材行業用后耐火材料綜合利用技術。
(二)安全生產
危險工藝崗位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作業,加裝安全防護裝置,實現人機隔離。礦山提升運輸設備、裝置及設施的信號及安全保護裝置;大型起重機械安裝安全監控管理系統;石膏礦山捕塵、降塵及硫化氫監測系統;回轉窯制動、應急獨立電源與主輔傳動連鎖裝置等。礦山安全監測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緊急避險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通信聯絡系統;火災、爆炸、中毒、人身傷害及污染事故快速響應、處置、搶救與救援設備設施。
五、質量提升
(一)水泥基材料
防輻射水泥基材料、絕熱和導熱水泥基材料、可燃冰開采固井水泥基材料、綠色低碳低熱高貝利特水泥基材料,3D打印水泥基材料,海洋工程及艦艇抗腐蝕涂層水泥基材料,水電工程用防沖刷磨損、氣蝕破壞混凝土,非貫穿裂縫、滲漏修補水泥基材料;海洋工程用高抗侵蝕低碳水泥基膠凝材料,超高強、高韌低碳水泥基復合材料;超低溫海洋油田固井水泥制備技術,復雜地質環境下固井自修復水泥基材料;軌道交通用道橋混凝土結構超快速修復水泥基材料;干法施工的墻(地)面材料。
(二)綠色建材
綠色水泥及水泥基材料(燒粘土復合水泥基材料、偏高嶺土復合水泥基材料、少熟料復合水泥基膠凝材料、無熟料膠凝材料、3D打印建筑材料、高強高性能特種工程材料),綜合利用固廢的混凝土制品,高效綠色混凝土外加劑,適用于海綿城市、水環境治理、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建筑工業化的部品化建材產品,環境友好型裝飾材料,真空節能玻璃,Low-E玻璃,陶瓷薄板磚,瓷拋磚,地暖陶瓷磚,發泡陶瓷隔墻板,發泡陶瓷墻、面一體板材,發泡陶瓷保溫板,透水路面磚和路面板,節水型、輕量化衛生陶瓷,高強度隔熱多孔陶瓷板,無鉻耐火絕熱一體化耐火材料,燒結制品制造的防水防腐防火保溫一體化的裝配式墻材制品及環境修復功能材料和生態材料制品,低導熱長壽命耐火材料,近零級甲醛釋放人造板,建筑保溫裝飾一體板,水性涂料,無溶劑涂料,高性能玻璃纖維及其熱塑性復合材料制品,無石棉摩擦密封材料,高分子防水卷材和大口徑管材,節能門窗、硅藻泥、水性涂料、玻璃隔熱涂料、綠色板材、彈性地板、環保竹材、紡織墻布。
(三)關鍵工藝技術改造
特種水泥生產煅燒及粉磨工藝和裝備技術改造,水泥窯、燒結磚焙燒隧道窯協同處置廢棄物技術改造工程,水泥、玻璃生產兩化融合改造工程,玻璃熔窯煙氣除塵、發電及脫硫脫硝一體化改造工程,浮法玻璃原片質量提升及性能優化改造工程,混凝土攪拌站除塵系統改造工程、混凝土攪拌站粉料輸送系統升級改造工程;適用于建材窯爐的煤潔凈氣化成套裝備技術改造;陶瓷墻地磚新型干法制粉工藝、衛生陶瓷壓力注漿成型工藝、建筑陶瓷薄型化技改工程,防水防腐防火保溫一體化的裝配式墻材制品工藝技術;非金屬尾礦綜合利用技改工程。
(四)新型建材及無機非金屬新材料
極端環境下用混凝土材料;水泥和玻璃窯用“節能、環保、輕量化、長壽命”耐火材料;新型低碳高標號水泥;特種功能型水泥;超快速修復水泥基材料;液晶平板顯示器(TFT-LCD)玻璃基板和高強玻璃蓋板;碲化鎘、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高純石英材料;高純石墨材料;高性能氮化硅、碳化硅、氮氧化鋁陶瓷粉體;氧化鋁、氧化鋯、氮化硅、碳化硅等功能陶瓷基復合材料;高性能陶瓷膜材料;高效陶瓷管加熱器;高k電介質陶瓷;特高壓陶瓷絕緣子;大尺寸、高質量、低成本的人工晶體材料;大尺寸非線性晶體(中遠紅外、紫外、深紫外);高光產額閃爍晶體;高功率、長壽命激光晶體;大尺寸、低缺陷藍寶石晶體/襯底;高性能及特種玻璃纖維及其制品、熱塑性復合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智能型玻纖制品及復合材料制品;碳纖維及制品;碳芯電纜;玄武巖纖維及制品;集成電路生產用石英玻璃制品、集成電路封裝料;玻璃或陶瓷波導管;先進能源、航空航天、傳感器件、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高端應用領域用石墨烯;石墨烯基電極材料、散熱材料、加熱材料、防腐涂料、傳感器、顯示材料等;環境友好型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高效防滲材料、土壤修復劑、水處理劑、高性能摩擦材料、高效阻燃劑及高強石膏、高端石墨制品、高效催化劑、助濾劑、高效水泥助磨劑、高效煤粉助燃劑、高效脫硫劑、緩控釋藥物等);非金屬礦物功能填料;航空器用復合制動摩擦材料、高速列車用制動襯片、核電用無腐蝕石墨密封墊片、濕式自動變速箱用摩擦元件。
(五)關鍵技術與升級改造
重點推進高性能熱防護材料技術向工業和建筑節能減排技術領域轉化,如:低成本納米孔高效隔熱保溫材料及應用關鍵技術,加強原材料、制備工藝、專用設備等方面的系統研究,實現納米孔隔熱材料低成本化,并在工業和建筑節能領域推廣應用。
特種水泥應用關鍵技術,如:海工水泥、極地水泥、3D打印水泥等?;炷两当驹鲂藐P鍵技術,如:混凝土配合比優化設計關鍵技術。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支持服務型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依托并整合現有資源,探索技術產業化的新模式,圍繞綠色建材、新型建材、復合材料、礦物功能材料等領域,搭建若干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規范相關服務標準,開展技術研發、知識產權運用、檢驗檢測、技術評價、技術交易、質量認證等專業化服務。支持建立石墨烯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礦物功能材料等產業發展聯盟,繼續支持綠色建材、玻纖及復合材料、石墨、石墨烯等聯盟發展。建設綠色建材、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檢測、標準、應用、專利等基礎數據庫,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分區域、差異化創建若干以綠色建材、非金屬礦采選及其精深加工為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發展建材工業研發設計、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服務業,推進設備維修專業化服務,發展壯大面向建材工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衛生陶瓷、石材、竹材、新型房屋等行業推廣創意設計和制造。推進建材行業電子商務、專業物流網絡配送體系建設。在裝飾裝修材料等行業建立設計、選材、配送、施工一體化網絡平臺。在碳纖維、玻璃纖維等高性能無機纖維及其增強復合材料、精細陶瓷、人工晶體、礦物功能材料等行業建立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等服務平臺。完善并加快發展從非金屬礦地質勘查、工程咨詢、工程設計、工程建設、設備安裝到工程總承包的建材工程建設服務產業鏈。
培育壯大建材領域專業環保服務公司,引導環保設備制造商、環保治理企業向環保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轉變。支持水泥、玻璃、陶瓷等領域建材企業與專業環保治理公司合作,開展減排減污專業診斷和培訓,提供從產品設計、制造到分銷、物流環節的環保整體解決方案,優化制造流程,減少廢氣廢水廢渣排放。
第九章石化與化工行業
一、創新平臺
在石油化工、新能源技術、化工新材料、精細與專用化學品、現代煤化工、節能環保六大領域推進創新平臺建設:
低成本高效煉化一體化創新技術平臺。重點包括煉油化工總流程一體化優化、先進加氫催化劑及先進加氫技術、汽柴油高效脫硫技術、煉化副產品深加工利用技術等。
新能源技術開發與應用創新平臺。重點包括生物甲烷、氫能開發與利用、汽車電池等。
化工新材料開發與應用創新平臺。重點包括高端合成樹脂技術與應用,聚烯烴高性能牌號開發及市場推廣、熱塑性彈性體材料、聚丁烯-1技術開發、茂金屬聚烯烴催化劑和技術,茂金屬催化乙烯丙烯共聚技術等;高性能工程塑料技術及應用推廣、特種工程塑料、芳綸等特種纖維、樹脂基復合材料等。
精細與專用化學品開發與應用創新平臺。重點包括高效低毒農藥及助劑、新型催化材料及高性能催化劑、分子蒸餾技術、催化蒸餾技術;先進信息用化學品重點包括高性能電子化學品、石墨烯、黑磷烯、氮化硼、二硫化鉬等二維材料和納米晶須新材料、電子級環氧樹脂、光纖預聚棒等。
先進煤炭清潔轉化利用創新平臺。重點包括新型低階煤清潔高效轉化技術、煤制油技術升級及特種和專用油品開發、百萬噸級煤制芳烴技術、大型氣化技術、大型甲烷化技術、煤焦油高質化利用、煤制乙二醇產品質量提升等。
綠色環保材料及環保技術創新平臺。重點包括環境友好的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產技術、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先進回用聚酯技術、含氟溫室氣體減排、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污染控制技術與裝備、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和含鹽廢水處理技術、廢渣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技術、含油污泥安全處置與資源化技術等、秸稈及木屑等生物質綜合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綠色輪胎材料與輪胎生產技術,包括滿足綠色輪胎標簽生產的合成橡膠材料生產技術、綠色輪胎生產技術、大型工程輪胎結構設計等。
二、基礎能力
滲透汽化膜與膜過程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熱塑性彈性體工程實驗室,水溶性聚氨酯樹脂工程實驗室,工程塑料選材設計分析仿真工程實驗室,烯烴聚合催化及過程工程實驗室,高性能輸送帶新材料及先進制造工程實驗室,煤炭清潔轉化節水減排工程實驗室;復混肥工程研究中心,脫硫環保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化石碳氫資源高效利用工程技術中心,國家農藥創新工程技術中心;工業催化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高效分離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國家級石油和化工行業工業基礎數據庫。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大力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石化生產過程的資源、工藝、設備和環境以及人的制造活動進行深度融合,提升全面感知、預測預警、協同優化、科學決策的四項關鍵能力,以更加精細和靈活的方式提高工廠運營管理水平,并推動形成新的制造和商業模式創新。
打造數字化生產環境?;谑悄軅鞲衅?、智能檢測/控制、工業物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等技術,打造泛在感知的石化生產環境。通過信息技術與運營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從底層現場設備層向上貫穿過程控制層、生產執行層、經營管理層的數據貫通和集成;對原油與產品屬性、生產工況、工藝參數等進行智能感知,實現從原油供應、生產運行到產品銷售全流程與全生命周期資源屬性和特殊參量的快速獲取與信息感知。
推動先進過程系統(APC)、實時優化系統(RTO)在石油和化工行業的廣泛應用。構建模型化、實時化、智能化的新一代煉化企業生產執行系統(MES)、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建立計劃、調度和操作一體化閉環管理體系,以安全、清潔、穩定生產為核心,實現全面感知實時監控、預測預警自動發現、異常偵測主動應對、科學決策精準執行的智能管控目標。
構建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的石油化工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平臺應用,構筑平臺生態。圍繞流程優化、供應鏈協同優化、智能生產管控、工藝及能耗管理、設備預測性維護等構建石化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加速平臺、工業APP與解決方案的推廣。加快推進數字化交付標準建設。打造石化工業大數據分析平臺,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智能制造在研發設計、生產運營、遠程運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企業的經營分析能力、對全過程的預測能力以及市場快速響應能力。
推動智慧園區建設,促進化工園區內企業間的互動、集成和協作。運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提升對園區內外關鍵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提升園區本質安全與環境保障水平,加強應急處置和循環經濟能力建設,促進能源管理和高效物流服務,以及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通過大型化、基地化、煉化一體化的智能工廠建設,帶動產業鏈優化升級和價值鏈重構,實現智能工廠、智慧基地(智慧園區)和智慧城市的協同發展。
實施民爆行業少(無)人化專項工程。工業炸藥危險少(無)人操作生產工藝系統;工業雷管主要危險崗位人機隔離操作、連續化自動化生產工藝系統;火工藥劑、震源藥柱等危險作業工序人機隔離裝備;工業機器人及智能成套裝備在民爆行業的推廣應用;重大危險源和關鍵危險工序違規違章行為的智能識別、提示和自動報警技術。
推動工業互聯網企業網絡化改造。構建面向石化生產全過程、全業務鏈的網絡協同體系。運用新型網絡技術實現石化生產過程中設備、工藝、資源、環境和人員全面互聯互通。通過打造網絡化生產環境,采集原油狀態、生產工況、工藝參數、環境參數等實時數據并傳
送至上層平臺,實現流程優化、智能生產管理、工藝能耗管理、設備預測性維護、安全生產等應用。面向石化與化工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
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建立石化與化工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企業業務系統和工業設備上云,建立石化與化工行業工業機理模型庫,開發一批高價值工業APP、微服務及基于平合的系統解決方案,并在物料配方優化、工藝參數設計與仿真、生產過程建模與控制、設備故障診斷與遠程運維等關鍵場景應用,引導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生產線數字李生系統。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
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體系。開展石化與化工行業分布式控制系統(DCS)、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安全儀表系統(SIS)、可燃氣報警系統等關鍵系統的漏洞挖掘技術研究,推動漏洞挖掘、攻防演練、態勢感知、威脅感知等安全平臺建設,提升及時發現高危漏洞、威脅信息共享及應急處置能力。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加快涂料、膠粘劑、農藥等領域有機溶劑替代和生產過程密閉化改造。開發推廣光氣等高毒原料替代技術,推廣催化加氫、絕熱硝化微通道反應器、大型合成氣甲烷化、百萬噸級低階煤熱解、全封閉高壓水淬渣及無二次污染磷泥處理黃磷等綠色工藝。加強煉油及儲運環節的油氣回收治理。加大煤化工、農藥、燃料等行業高濃度難降解廢水和廢鹽治理力度。推進磷石膏、氟石膏、造氣爐渣、電石渣、堿渣、廢硫酸、含硫廢液等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開發推廣煤化工、燃料、農藥等行業廢水治理及再利用技術。推進CO2在驅油、合成有機化學品等方面的應用示范。加強高溫和強放熱工藝裝置余熱綜合利用。推進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及無害化處理。推廣石化與化工高含鹽、高COD廢水處理技術、油田含油廢水處理及回用技術。加快推廣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電動機用鑄銅轉子、高能效等級的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鍋爐水器系統平衡及熱回收工藝設備、高效換熱器、低溫余熱發電用螺桿膨脹機、乏汽與凝結水閉式回收設備等。完善能效“領跑者”、水效“領跑者”發布制度和行業節能、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綠色工藝等標準體系,深入開展能效對標、水效對標,提高能效和水效水平。探索開展企業綠色評價工作,通過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等法規和市場手段,引導企業逐步向綠色企業轉型。實施煉化能量系統優化、硝酸生產技術提升等技術改造。
(二)安全生產
化學品危險性鑒別和工藝風險評估。應用化學品物理、健康與環境的危險性分類鑒別裝備、風險評估技術和數據庫,在重大危險源企業推廣應用定量風險評價、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保護層分析、安全儀表完整性評估、基于風險檢驗(RBI)及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護(RCM)等,在石化化工行業開展反應風險性評估與研發反應失控抑制技術與裝備應用。
安全裝備和監控系統。裝備安全設備設施及緊急停車系統(ESD)、高完整性等級的安全儀表系統。涉及硝化、氧化、磺化、氯化、氟化、重氮化、加氫反應等危險工藝的化工生產裝置,實現自動化控制。改造防火、防雷、防靜電設施,提高技術措施等級,健全安全生產預警條件;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氣體泄漏檢測報警系統和火災報警系統;易燃液體儲運裝卸裝置防靜電設施及聯鎖緊急切斷裝置;重大危險源參數遠傳、連續記錄及監控預警系統。危險化學品重大事故監控預警工程。重點裝置、關鍵部位設置視頻監控系統。研發危險化學品儲罐缺陷聲發射無線自組網實時監測及診斷技術及設備;研發危險化學品儲罐罐底板腐蝕檢測關鍵技術及設備;研發全尺寸、大口徑管道內檢測器及智能評估系統;研發水下石油天然氣管道腐蝕檢測探測設備;研究長輸油氣管道高后果區在線監控成套技術及裝備。研制高可靠、高精度有毒氣體、可燃氣體傳感器及成套設備;研發有毒和可燃氣體遠程、大空間多光譜在線檢測成像設備;研發危險化學品重大災害場景火焰、煙氣智能識別技術及設備;研發大空間雷電探測感知器件及自組網預警設備。
快速響應的化學事故應急救援系統。具有日常應急管理、風險分析、監測監控、預測預警、動態決策、應急聯動等功能的應急指揮平臺。重大化學事故應急救援實時監測、輔助決策系統及單兵裝備、重大化學事故處置實時監控系統。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處置系統,有毒有害氣體(氨、氯等)泄漏噴霧吸附系統,緊急泄氨器與應急處置罐,堵漏和洗消裝備及系統。研發危險化學品特異性、高靈敏度偵檢裝備及特效解毒藥品;研制危險化學品救援人員作戰標準化成套裝備;研發長距離、高精度無人機人員識別、定位及搜救技術及裝備;研發移動火炬成套系統及裝備。
危害控制裝備及系統。事故狀態下危害控制裝備及系統,改造建設事故圍堰及清凈下水設施;防汛、防臺風、防構筑物倒塌設備設施。儲罐收料液位動態監控。儲罐區高效應急響應和快速滅火系統。危險化學品槽車金屬萬向管道充裝系統;車輛行車記錄儀及基于衛星定位技術的高?;瘜W品道路運輸監控系統;基于衛星定位技術的危險化學品水運監控系統。
化工園區安全管理與規劃布局?;@區選址安全與科學規劃布局,化工園區危險化學品事故和自然災害事故耦合防災控制?;瘜W工業園區區域安全監控與事故應急救援工程,一體化應急系統。搬遷安全距離不達標石化企業;對有發生爆炸危險的生產、儲存設施周邊的科研、生產、辦公、儲存設施等有人員活動場所進行調整改造。重點推動位于城鎮人口密集區內、安全衛生防護距離不能滿足相關要求以及因城市規劃調整需要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推動沿長江等重點流域人口密集區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
五、質量提升
(一)化肥和農藥
推廣先進煤氣化、低壓氨合成、氮肥生產廢水超低排放等技術。加強中低品位磷礦和磷礦伴生資源利用,推進半水-二水法、再結晶法濕法磷酸生產技術開發與應用,提高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加強難溶性鉀礦利用,提高鉀礦伴生資源利用水平。發展中微量元素復合肥、緩(控)釋肥、水溶肥(液體肥)等新型肥料。發展高效、低毒、綠色農藥原藥和環保型農藥制劑及助劑,推廣農藥及其中間體清潔生產工藝,推廣生物技術和生物農藥。
(二)電石、氯堿和純堿
推廣膜極距離子膜制燒堿技術,加快離子膜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無汞催化劑和氯化氫催化氧化制氯技術的研發應用,加強副產氫氣的綜合利用,發展電石法聚氯乙烯無汞催化劑工業化技術、高抗沖性能聚氯乙烯特種樹脂和管材、型材、阻燃型等聚氯乙烯專用料。推廣氯化銨直接施肥和井下循環制純堿技術,提高重質純堿和氯化銨造粒比例。
(三)無機鹽和硫酸
推進鉻鹽、氰化物等行業清潔化改造,發展為高端材料配套的納米晶須產品和醫藥級、食品級和電子級無機鹽。加快5萬噸/年鉻鐵堿溶氧化電解生產重鉻酸鈉技術、鹽湖鹵水生產電池級碳酸鋰、硫酸銨廢液制酸、高效二氧化硫氧化釩催化劑制備、廢硫酸高值化綜合利用、硫化氫半干法制硫酸等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加快開發單項金屬離子≤100ppt的電子級硫酸生產技術及成套設備。
(四)精細化工
發展水性、高固體份、粉末、輻射固化等環保涂料和耐高低溫、高抗污等功能涂料及綠色交通運輸涂料。推廣染料及其中間體清潔生產工藝,發展新型纖維和新型印染工藝的高端染料和有機顏料。推廣苯定向氯化-吸附分離法間二氯苯清潔生產工藝。發展熱熔膠等環保型膠粘劑;無毒綠色增塑劑、聚磷腈及反應型無鹵阻燃劑,抗老化等環保型塑料助劑;無磷可降解緩蝕阻垢劑等環保型水處理劑;無氟氯環保發泡劑;安全型食品添加劑和飼料添加劑;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氟硅類特種表面活性劑;固載離子液體催化二氧化碳轉化制備碳酸二甲酯和乙二醇。
(五)化工新材料
高性能樹脂材料,如通用塑料改性及合金、尼龍聚碳高性能合金、擠出級和薄膜級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醚酮酮、液晶聚合物、聚醚砜等特種工程塑料,高檔加氫石油樹脂;聚乳酸、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己二酸丁二醇共聚酯(PBAT)、聚乙醇酸、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聚呋喃二甲酸丙二醇酯(PPF)、聚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生物基可降解聚酯,高吸水樹脂、導電、高導熱樹脂等功能性樹脂;高碳α-烯烴共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茂金屬催化聚烯烴等高端聚烯烴及高碳α-烯烴等配套單體;有機硅共聚改性聚氨酯材料、車用輕質環保高性能聚氨酯材料、水性聚氨酯樹脂、無溶劑聚氨酯樹脂等環保型聚氨酯材料以及脂肪族異氰酸等特種單體;可溶性聚四氟乙烯、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拉膜級聚偏氟乙烯等高性能氟樹脂以及全氟烯醚等特種含氟單體;甲基苯基硅樹脂等特種樹脂、苯基硅油等高性能硅油以及苯基和乙烯基特種有機硅單體。
特種橡膠及彈性體,如稀土順丁橡膠、氫化丁腈橡膠、高性能硅橡膠、氟橡膠、丙烯酸酯橡膠及聚氨酯類、聚烯烴類、聚酰胺類等新型熱塑性彈性體,高官能度溶聚丁苯橡膠復合材料。
高性能纖維,如高強和高模量碳纖維以及對位芳綸、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玄武巖纖維、碳化硅纖維、耐高溫尼龍,長碳鏈尼龍等高性能纖維。
功能性膜材料,如高通量納濾膜、高性能反滲透膜等水處理用膜;汽車建筑用聚酯隔熱膜、太陽能電池背板用PVF膜、動力鋰電池隔膜和高性能鋁塑封裝膜、燃料電池用含氟磺酸膜等新能源產業用膜;偏光膜、微棱鏡型光學膜等信息產業用膜;用于二氧化碳捕集和PM2.5分離等的特種氣體分離膜、凈化膜;高性能雙極膜、聚乙烯醇縮丁醛膠膜等其它功能型膜材料。
電子化學品,高純試劑、電子特氣、動力鋰電池用高性能正極材料、氟化石墨及石墨烯等新型負極材料、雙(三氟甲基磺酰)亞胺鋰等新型電解質、氟代碳酸乙烯酯等新型電解液溶劑;極紫外光刻膠、深紫外光刻膠、電子束光刻膠、高性能液晶材料等高性能電子化學品。
(六)油品、石化產品和輪胎
加快油品質量升級和煉油產品結構調整,鼓勵現有煉油企業建設加氫裂化、連續重整、異構化、烷基化等清潔油品裝置,實現油品質量升級。鼓勵多產低硫船用燃料油方案的裝置技術改造,控制油品產率,增產化工原料。
推廣丁二烯直接氫氧化合成己二腈、直接氧化法環氧丙烷/共氧化法環氧丙烷、氯丙烯直接氧化法合成環氧氯丙烷、乙烯法、異丁烯法制甲基丙烯酸甲酯。推廣濕法混煉工藝和充氮高溫硫化工藝、加快發展航空子午胎、綠色轎車胎、農用子午胎等高性能輪胎及專用料。
(七)裝備及工藝開發
加快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乙烯、百萬噸芳烴成套技術裝備開發,推進與之配套的大機組、反應器、控制系統等專有技術裝備產業化。開發3000噸/日及以上大型粉煤氣化爐、4000噸/日水煤漿氣化爐、年產百萬噸以上甲醇合成成套技術裝備,包括大型甲醇塔設計制造,氣體分布技術研究、反應器計算設計制造、模擬計算、軟件開發以及大型甲醇合成工藝技術等。開發大型懸浮床加氫反應器、高壓差減壓閥和高壓煤漿輸送泵。加快推廣出爐機器人、智能輸送線、自動卸料等電石生產配套裝備。加快純堿用水平帶式過濾機、粉體流換熱器、高效蒸發冷凝(冷卻)器等節能設備的推廣應用,提高碳化塔、過濾機、煅燒爐等主體設備的加工質量和加工精度。推廣大型聚乙烯異向雙轉子連續混煉擠壓造粒機組的全套工藝裝置。開發180噸活塞力特大型往復壓縮機,包括解決機組大型整體曲軸箱鑄件的鑄造工藝、加工工藝及工裝設計;熱處理及磨削加工工藝等。開發輪胎全自動生產關鍵設備,包括輪胎一次法成型、多層擠出(五層)、連續擠出、硫化胎胚和成品全自動定位和輸送工藝和裝備,以及全自動和智能車間控制系統。
(八)管理服務體系升級改造
1.石化和化工智能化生產。產品開發和工藝流程的智能感知、知識挖掘、工藝分析、系統仿真、人工智能等技術集成應用。實現生產過程實時監測、故障診斷、質量控制和調度優化,深化生產制造與運營管理、采購銷售等核心業務系統的綜合集成。
2.節能與安全生產智能化管理。構建污染物排放自動連續監測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信息管理體系,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建立危險化學品、民爆器材生產、儲運、經營、使用等環節的實時監控和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建立安全生產新模式在危險作業場所深化安全風險評估、多層防護、人機隔離、遠程遙控、監測報警、災害預警、應急響應和處置等方面的信息技術集成應用。
3.面向中小企業的研發設計平臺和智能化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工業設計、虛擬仿真、樣品分析、檢驗檢測等軟件支持和在線服務。建立并完善基于全行業的生產物料消耗、質量檢測、設備運行、能源消耗、環保監測等全生命周期在線監測與管控集成解決方案,及具備災害預警、安全管理、智能采選功能的數字礦山解決方案。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發展石化與化工行業生產性服務業。整合優化生產服務系統,重點發展科技服務、研發設計、工程承包、信息服務、節能環保服務、融資租賃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為行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
培育石化和化學工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新模式。構建面向石化生產全過程、全業務鏈的智能協同體系。重點推進原油調和、石油加工、倉儲物流、銷售服務供應鏈的協同優化。建立健全化肥、農藥、涂料等生產監督及產品追溯系統,采用物聯網、射頻識別、物品編碼等信息技術,推進生產企業商品編碼體系建設,建立產品追溯數據庫。積極開展“互聯網+農資”活動,鼓勵生產企業建立農戶基礎信息庫,提高農化服務水平,實現供需協同。推廣農資電商等商業新模式。
引導石化企業與能源服務公司開展合同能源管理,針對不同的用能企業提供不同的項目解決方案,制定科學合理的節能目標契約,通過開展全過程服務降低石化企業能耗。鼓勵石化行業企業發展先進技術,先進工藝提升現有的生產裝置,減少排放,減低能耗,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研發先進的“三廢”治理技術,提升石化行業的服務增值水平,支持石化企業通過加強應用研發,開拓傳統產品應用消費領域,增強企業實力。
支持石化企業參與海外資源的勘探與開發,重點推進油氣資源開發,鉀肥和輪胎生產基地建設,鼓勵石化企業立足當地,實現就地加工轉化、構建完整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上下游一體化的戰略合作產業鏈。鼓勵化工企業通過投資、并購、重組、外包服務的方式獲得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的生產技術,強化企業技術能力,促進石化和化工行業產業升級。加大企業技術裝備的國際推廣力度,通過石化化工項目建設、重大工程技術裝備總承包等系統解決方案提供來實現開拓海外市場的任務,形成全方位對外合作的新格局。
鼓勵石化與化工企業參與行業科研創新平臺的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完善科技成果的處置和收益分配。建立重點領域產業聯盟,促進企業的上下游合作,充分利用保險補償功能,實現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補償機制。
第十章醫藥行業
一、創新平臺
圍繞創新藥物發現、化學藥物先進制備、口服固體制劑高仿、新型抗體構建等產業發展共性關鍵技術,整合各方研發力量和資源,實現重點技術突破。建設體外診斷試劑研發和產業化平臺,加強原料酶、診斷性抗體等試劑原料基地建設;重點支持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及其核心部件、先進治療設備及高端植入介入產品的開發;發展基于新靶點和新作用機制的創新藥,發展針對我國特定疾病亞群的新藥、新復方制劑、伴隨診斷產品;發展改良型新藥,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礎上,對其結構、劑型、給藥途徑、適應證、用法用量、規格等進行優化,以具備更高的臨床價值;重點支持緩控釋制劑、脂質體、納米微球、靶向微丸、粘膜及肺部給藥系統、經皮給藥系統等高端制劑與新型給藥/釋藥系統及用于高端制劑的藥用輔料、新型包裝系統等的開發;支持聯合疫苗、治療性疫苗、ADC藥物、新型抗體藥物等生物技術新藥和生物類似藥大品種開發。
支持醫藥研發數據和公共資源平臺建設,建設和整合疾病臨床信息數據庫、生物樣本庫、藥用化合物庫、中藥化學成分庫、藥物雜質標準品庫、藥包材添加劑數據庫,實現數據和資源開放共享,為全行業醫藥研發提供服務。
二、基礎能力
(一)基礎零部件
大容量X射線管、新型X射線光子探測器、超聲診斷單晶探頭、面陣探頭、血管或內窺鏡檢測用微型高頻超聲探頭、CT探測器、大容量CT球管、液體軸承球管、基于硅光電倍增管PET探測器、閃爍晶體、高速滑環、高分辨高靈敏度光子探測器、微焦點面陣射線源、X線相襯光柵、CCD/CMOS光學成像模組、模塊化離心機、機械臂、光學導航系統、多自由度力反饋主從操作器、氣動執行器、精密陶瓷柱塞泵、手術執行器驅動裝置、液壓阻尼缸。
(二)基礎材料
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透析材料、醫用級高分子材料、植入電極、動物細胞無血清培養基,高效崩解劑、安全性高的包衣材料、中藥注射劑用輔料、新型脂質體材料、生物藥新型載體、佐劑、穩定劑和保護劑等新型藥用輔料,藥包材用中性硼硅玻璃,藥用鹵化(溴化和氯化)丁基橡膠,高抗撕裂強度硅橡膠、高性能環保壓電陶瓷、低彈性模量醫用鈦合金、超彈性鎳鈦合金、假肢體制備碳纖維材料、高強度可降解骨科植入材料、人工關節用交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三)產業技術基礎
開展高性能醫療設備可靠性、安全性、適宜性等臨床應用評價,建設標準、檢測、驗證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完善醫療設備產業體系。建設生物技術藥物發現、評價、檢測、安全監測等公共技術平臺,完善生物技術藥物產業體系。微生物菌種篩選及大規模發酵技術,生物催化合成技術,手性合成和拆分技術,藥物晶型制備技術,動物細胞大規模高效培養技術,血漿綜合利用技術,中藥生產過程控制技術,新型制劑技術。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在醫藥企業開展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提高制藥設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強信息上傳下控和網通互聯功能;采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廣泛獲取和挖掘生產過程的數據和信息,為生產過程的自動優化和決策提供支撐;推動“制造執行系統”(MES)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整合集成各環節數據信息,實現對生產過程自動化控制。
在大型綜合性醫院、??漆t院以及不同區域建設一批大型數字化醫院和區域醫療服務協同示范工程,促進醫療信息共享、醫療協同和服務整合。
構建智慧醫療體系。建設生物信息大數據系統、移動醫療設備、數字化手術室系統、區域影像協同系統、遠程醫療系統、遠程監護系統。研究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醫療服務、醫保信息等數據標準體系,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信息技術標準化建設。
建設大規模的生物資源庫和生物信息中心核心平臺。建設網絡化的國家生物資源和生物信息服務設施,加強對基因信息的深度發掘,帶動新型測序儀的發展。
搭建中藥工業原料生產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信息采集處理中心和信息站點組成的信息服務網絡,為中藥企業提供服務。
基于5G、時間敏感網絡、工業以太網、邊緣計算、工業PON、工業無線、IPv6等技術,實現核心設備、儀器、物料、作業間、人員、環境系統間互聯互通,確保數據在多個環節中(包括藥品研發、制造、質量檢驗等)實現一致流通。通過企業內網,實時采集藥品生產過程中數據并實現生產流程可視化,實現MES、LIMS+LES、ERP系統間協同和集成。面向醫藥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
推動建立醫藥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企業業務系統和醫藥設備上云,建立醫藥行業工業機理模型庫,開發一批高價值工業APP、微服務及基于平臺的系統解決方案,并在物料配方優化、工藝參數設計與仿真、生產過程建模與控制、設備故障診斷與遠程運維等關鍵場景應用,引導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產品及生產線數字孿生系統。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
建設核心醫院信息系統(HIS)、醫療協同等業務系統的安全監測與防護平臺,監測勒索病毒等惡意軟件的運行,形成風險發現、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電子病歷和健康數據的隱私保護系統,防護敏感數據不泄露,達到隱私防護合規要求。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支持化學原料藥生產過程清潔工藝和設備的應用,顯著降低單位產值COD排放量,降低有毒有害氣體等廢氣排放。支持生產用于酶法生物轉化工藝的各種酶,包括用于抗生素、他汀類藥物生產的各種酶。支持開發應用新型技術和裝備,提高發酵廢水廢渣處理水平,同時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支持開發應用抗生素菌渣無害化處理技術。以廠房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為目標,打造一批低排放綠色工廠。支持醫療影像設備再制造。
(二)安全生產
支持企業改進EHS管理體系,提升EHS相關硬件和軟件,最大限度減少環境污染、安全事故和職業病發生,培育履行社會責任、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
五、質量提升
(一)高端裝備
高性能醫療設備。大力提升基于硅光電倍增管PET探測器、3.0T超導磁體、多通道并行接收/發射譜儀、加速管、高清CCD、單晶容積探頭等核心關鍵部件專業生產能力,形成X射線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儀(PET-CT)、磁共振成像儀(MR)、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設備(CT)、醫用直線加速器(LA)、內窺鏡(ES)、超聲成像儀(US)等高端醫學裝備的核心部件和整機生產能力;發展新一代微創、無創和全科診療設備與檢測設備、外科手術器械和機器人。
醫院數字化系統和遠程醫療裝備。加快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融合應用,加強醫院數字化系統、遠程醫療系統、個體健康信息管理系統等關鍵技術的研制和產業化,提供集成化、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
新型通用醫療儀器設備。推動生物傳感器等新技術的應用,研制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型體外診斷系統、醫療儀器和康復器械。
(二)生物技術藥物
開發治療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難治疾病以及用于緊急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抗體藥物。
針對流感、肝炎、瘧疾、結核、艾滋病等重大或新發傳染病,加快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的開發。
開發免疫原性低、穩定性好、靶向性強、長效、生物利用度高的基因工程蛋白質及多肽藥物。
開發國內市場緊缺的凝血因子Ⅷ、抗巨細胞病毒免疫球蛋白等產品。
(三)化學藥物
落實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要求,完成國家基本藥物口服固體制劑、注射劑等的一致性評價任務。
抗感染和抗腫瘤藥物:重點開發抗病毒、抗多藥耐藥菌、抗耐藥結核桿菌、抗其他微生物的新型抗感染藥物;重點開發治療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等我國高發性腫瘤疾病的毒副作用小、臨床療效高的靶向、高選擇性抗腫瘤藥及輔助用藥。
心腦血管疾病藥物:重點開發防治高血壓、腦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血栓形成等疾病的作用機制新穎、長效速效、用藥便捷的新型單、復方藥物。
內分泌及代謝疾病藥物:重點開發治療糖尿病、骨質疏松及其他營養代謝綜合征的作用機制新穎、長效高效、用藥便捷的新型單、復方藥物。
針對我國存在用藥空白、短缺或產品落后的其它高發多發性疾病,嚴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罕見病,技術落后的兒童用藥,開展相應的新產品研發及生產。
(四)中藥
完善中藥質量標準體系,提升中藥全產業鏈質量控制水平。圍繞重大疾病及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如慢性病、疑難病等),重點開展經典名方和確有臨床療效的中藥新品種的開發生產。
結合對藏藥、維藥、蒙藥等民族藥的系統整理,重點開展具有民族醫藥理論特點、資源特色和治療優勢的民族藥新藥的研發和生產。
針對重大疾病,利用我國特色天然藥物資源,開發一批有效成分明確、作用機理清楚、劑型先進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新藥。
(五)醫療設備
實施國家醫療器械標準提高行動計劃,提升醫療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重點開發數字化X射線機、多層螺旋CT機、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核醫學影像設備、超聲成像設備、醫用直線加速器、聚焦超聲治療系統、醫用手術機器人、血液透析設備等。重點開發用于血細胞、生化、免疫等分析的自動化臨床檢測系統及配套試劑;全自動生化設備。重點開發普外及??剖中g室成套設備和高性能麻醉工作站、無創呼吸機等。重點開發安全性和可靠性高,應用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的普及型醫療器械。重點開發高效崩解劑、共加工輔料、安全性高的包衣材料和注射劑用輔料等。重點開發和生產符合GMP要求的無菌原料藥干燥、后處理及包裝設備,緩控釋等新型制劑生產設備等。
X射線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儀、正電子發射型斷層掃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統、磁共振成像儀、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設備、醫用直線加速器、彩色多普勒超聲成像系統、??瞥曉\斷設備、電子內窺鏡、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全自動生化檢測設備等核心關鍵部件。
(六)醫藥新材料
加強藥用輔料和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的標準體系建設。推動仿生醫學、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與生物技術的融合,促進新型高生物相容性醫用材料的研制和產業化;創制涂藥支架、人工瓣膜、骨修復材料、人工關節、人工皮膚等醫療器械產品。開展碲鋅鎘晶體、稀土閃爍晶體及高性能探測器件產業化技術攻關,解決晶體質量性能不穩定、成本過高等核心問題,滿足醫用影響系統關鍵材料需求。大力發展醫用增材制造技術,突破醫用級鈦粉與鎳鈦合金粉等關鍵原料制約。發展苯乙烯類熱塑彈性體等不含塑化劑、可替代聚氯乙烯的醫用高分子材料,提高衛生材料、藥用包裝的安全性。提升醫用級聚乳酸、海藻酸鈉、殼聚糖生產技術水平,滿足發展高端藥用輔料的要求。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支持醫藥企業研發數據和構建智慧醫療云服務平臺,建設和整合疾病臨床信息數據庫、生物樣本庫、化合物庫、中藥化學成分庫、藥物雜質標準品庫、藥品包材添加劑數據庫,實現數據和資源的開放共享;鼓勵發展“互聯網+醫藥”,研發智慧醫療產品,開發應用具備云服務和人工智能功能的移動醫療產品、可穿戴設備,各種類型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健康管理軟件(APP),建立遠程監護、咨詢的遠程醫療系統;加強對健康醫療大數據的開發和利用,發展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等數據庫,實現數據資源互聯互通和共享,指導疾病診治、藥物評價和新藥開發,發展基于大數據的醫療決策支持系統。
鼓勵發展合同生產、合同研發、醫藥電子商務、生物技術服務、醫療器械第三方維護保養等新型服務模式;圍繞生物技術藥物和化藥制劑,鼓勵建設專業從事合同生產為主的高標準藥品生產基地;鼓勵醫療器械、制藥設備企業開展產品延伸服務,從提供產品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建設第三方檢驗中心、影像中心、透析中心和病理中心;推動家用、養老、康復醫療器械的開發和應用,適應人口老齡化的需要,培育新的健康消費需求;鼓勵醫藥流通企業發展現代醫藥物流,采用信息技術實施供應鏈管理,整合上下游資源,打造全產業鏈服務模式,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鼓勵零售藥店發展規范化直營連鎖,延伸業務范圍和服務內容,充分發揮執業藥師藥學服務作用,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
第十一章輕工行業
一、創新平臺
構建和完善家電、五金、鐘表、家具、文房四寶、照明、皮革、制筆、日用陶瓷、日用玻璃、化妝品和禮儀休閑等行業創意創新設計平臺,智能家電云服務平臺,食品安全公共服務平臺,工業酶制劑評價與創新平臺。建立產酶微生物菌種庫,建立新型酶制劑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洗滌劑原料與產品性能測試及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平臺,各類洗滌產品模塊化設計平臺。建設溯源法塑料包裝衛生安全管理平臺。建設家電、皮革、五金、家具、塑料、表面活性劑等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個性化定制及網絡制造平臺。
二、基礎能力
(一)基礎零部件
家電行業永磁無刷電機、無油離心式壓縮機、永磁同步電機壓縮機、變頻控制器、微細管徑高效換熱器、全鋁微通道換熱器、傳感器。造紙行業稀釋水流漿箱、靴式壓榨、鋼制揚克缸、關鍵專用傳感器、磨漿機耐磨膜片、膜轉移涂布機、可控中高軟壓光機等關鍵設備及部件。電池鋼殼。高檔自行車變速器??p制機械行業旋梭、機針、彎針、螺釘、軸、桿、凸輪、齒輪、球類零件等加工工藝復雜、承受交變負載、使用在關鍵部位、對縫紉性能影響大的零件和異形傳動零件工藝研究。
(二)基礎材料
電池行業高容量、長壽命動力電池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關鍵材料。長壽命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耐高溫高壓電池隔膜,超級電容器新型碳材料,耐高壓電解液和新型添加劑等高性能電池材料。代鉑催化劑、高效質子交換膜等燃料電池用新材料。碳纖維板柵,泡沫石墨,陶瓷隔膜等鉛蓄電池用新材料。家電行業高性能非稀土磁性材料、空調器R290環保冷媒系統潤滑油和高絕熱材料。
塑料行業高性能、低成本生物降解塑料,無鹵阻燃劑塑料制品,高性能特種及改性工程塑料,超高強度低壓聚乙烯強力膜,氟塑材料,碳纖維材料,新型抗菌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基材血液凈化材料,先進樹脂基復合材料,高阻隔BOPA膜及其專用樹脂。食品和飲料包裝用高(氧)阻隔性材料、生物質塑料包裝材料、可再生包裝材料。金屬筆頭材料,非金屬材料滾珠筆頭,新型記號筆專用基礎材料。紙基復合材料。無鉻鞣劑,專用脫毛酶制劑及配套助劑材料。安全環保型和特殊功效型表面活性劑、生物基表面活性劑。搪瓷瓷釉靜電粉和搪瓷瓷釉預磨粉材料。眼鏡鏡片用高性能樹脂單體材料,功能鍍膜材料。新型環保牙膏用磨料和口腔生物活性材料,牙釉質再礦化新型生物材料。
(三)先進基礎工藝
家電行業高效變頻電機技術、變頻控制技術,空氣源熱泵的低溫制熱技術。塑料行業水性與無溶劑型聚氨酯合成革制備工藝及技術,功能性高分子材料超臨界CO2微發泡成型技術工藝及技術,高性能、高值化PVC制品工藝技術及裝備,高性能氟材、改性聚酯農用棚膜制備工藝及技術,高安全性食品包裝用無溶劑復合膜生產技術,廢舊塑料高值化利用技術,寬幅多層共擠與在線涂敷集成的聚烯烴農膜生產技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超大口徑鋼帶增強聚乙烯螺旋波紋管生產技術,高分子材料微納多層復合制品制備技術,高分子材料可控制備與成型技術,全生物降解聚合物薄膜材料吹塑成型和高密度高強度發泡塑料芯材的清潔制備技術,功能性食品軟包裝涂裝減材與單材化技術,揮發性有機物(VOCs)高效凈化治理技術,高分子材料3D打印技術。
陶瓷行業坯釉料標準化生產技術、花紙裝飾技術及裝備、施釉新工藝新方法、原料標準化生產技術、成形設備自動化生產線等。智能化縫制設備制造及數字控制技術。自動化、高性能制革制鞋裝備技術。電腦控制制幫、定型、鞋底生產等設備及制鞋自動化生產線。新材料(包括復合材料、輕合金、低合金鋼等)自行車制造技術。電池行業新型電解液、負極材料制備技術,鉛炭電池工藝,鋰離子電池隔膜涂覆工藝。在燈具行業產品研發和定制化生產中3D打印技術的應用。工業酶制劑高效發酵生產及綠色應用技術;有機酸高效發酵與系統集成技術;L-蘇氨酸高效生產新技術新工藝;基于代謝工程的蛋白酶、脂肪酶高效控制發酵技術;淀粉糖的綠色制造技術;L-色氨酸高效生產新技術新工藝;新型高效清潔產品生產工藝,綠色表面活性劑產業化及其在液體洗滌劑中的應用技術,無溶劑超濃縮衣用液體洗滌劑和油脂基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制備技術,低泡型表面活性劑和高質量醇醚羧酸鹽(AEC)生產工藝。
食品生物工程綠色制造工藝,食品非熱殺菌技術。造紙清潔生產與節能減排降耗先進工藝,造紙原料生物質精煉技術,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技術。手表主夾板精密柔性加工工藝,手表彈性元件—游絲發條精密加工工藝技術。固態發酵領域智能制造和機器人技術。無鉛易切削不銹鋼筆頭技術。高端纖維復合材料體育運動裝備技術。碳纖維復合材料降解再利用技術。木質家具低揮發性涂料和水性膠粘劑應用技術?;瘖y品用天然植物原料有效成分提取技術。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基于機器視覺和物聯網的智能縫制技術應用,推動自動接單、智能排產、智能物流、智能裝配、智能發貨的家用電器供應鏈建設;家電、家具、文房四寶、玩具、皮革、日用陶瓷、日用玻璃、五金、食品等產品個性化設計和定制示范;造紙、食品、表面活性劑、家電、五金、塑料、自行車、照明、鐘表、文體、制筆、縫制機械、輕工機械等生產裝備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嵌入式應用示范;造紙、食品、發酵、制糖、皮革、電池等行業生產過程兩化融合控制系統、節能控制、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信息技術應用示范;食品行業灌裝設備智能制造平臺和面向數字化飲料工廠的安全智能立體倉儲系統的應用示范;近紅外在線檢測及快速檢測平臺建設。支持洗滌用品數控智能化生產、包裝系統的應用示范;基于智能照明技術的智慧城市管理示范;眼鏡定制設計加工和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設備的推廣應用?;诰W絡技術的洗滌設備在線化、數據化技術及系統,打造高效智能自動化洗滌工廠?;赗FID技術,實現信息管理和洗滌過程跟蹤管理。支持網絡化智能商用洗衣烘干機及智能綠色干洗技術。
建設滿足企業內全要素連接的網絡系統,包括工業生產裝備、產線的網絡化升級,原材料管理、生產執行與監控、物流管理等系統的網絡化升級與建設,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應鏈,實現IT網絡與OT網絡互聯互通,形成同行業網絡化改造的標桿模板。面向輕工業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建立輕工業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建設基于安全的標識技術體系的輕工業防偽追溯大數據平臺,形成原料、生產、銷售等環節全生命周期的追溯信息,實現輕工行業產品全鏈條防偽與追溯應用。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皮革。制革及毛皮無鉻鞣制技術、皮革及毛皮加工廢液的循環利用、含鉻皮革固體廢棄物制備膠原蛋白的改性技術、利用革屑制備環保再生纖維革技術、制革酶輔低硫少灰保毛脫毛技術、低溫酶脫毛技術及配套材料生產技術、集成的制革和毛皮加工減排應用技術、制革固廢生產環保型助劑技術。毛皮及制革加工廢水循環利用集成、少鉻排放技術。水性膠粘劑和反應型熱熔膠粘劑應用技術,揮發性有機物全流程量化管理技術。
電池。高比能量和高比功率無汞扣式電池、高功率長壽命堿性鋅錳電池和其他新型環保一次電池。新能源儲能蓄電池和新能源動力蓄電池。太陽能與風能儲能密封蓄電池,微混電動車用卷繞式起停電池,電動汽車用動力密封蓄電池和卷繞式密封免維護鉛蓄電池、超級電容電池、鉛碳電池、雙極性蓄電池、水平鉛布蓄電池等新型蓄電池。氧化銀電池無汞化,鋅空氣電池無汞化,扣式堿性鋅錳電池無汞化,鋅錳電池無汞、無鉛、無鎘化,鉛蓄電池無鎘化,廢舊鋰離子電池資源化梯級利用技術。
塑料制品。生物基塑料及其制品,生物降解農膜。聚烯烴塑料的長效長壽命低成本加工技術,高檔醫用塑料,熱塑性樹脂超臨界流體發泡材料。聚氨酯泡沫、擠出聚苯乙烯泡沫替代含氫氯氟烴(HCFC)發泡劑的生產設備和安全生產技術。合成革清潔生產關鍵材料和產業化技術、水性聚氨酯合成革生產技術、定島和不定島超細纖維聚氨酯合成革生產技術。超臨界二氧化碳發泡塑料制品產業化技術、廢棄交聯塑料及多層復合薄膜的高值化回收利用新技術。廢塑料再生利用先進生產線和分選技術。塑木材料和產品的先進制造技術。無溶劑合成革生產技術。電磁替代電阻加熱技術。推廣無酸縮合生產工藝替代有酸縮合工藝、改進尿素法ADC發泡劑生產工藝(配套多效蒸發技術回收縮合母液中氨氮)等技術。功能性異材多層復合塑料膜原位合金化循環利用技術,廢舊塑料薄膜(多層功能性復合膜)高值化利用技術,再生塑料短流程生產環境友好型塑編制品技術。
洗滌用品。以天然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的表面活性劑新產品,應用綠色活性成分的洗滌劑技術,開發應用高效洗滌劑助劑及洗滌劑。高濃縮系列洗滌劑(粉、液)技術。洗滌劑的節水、節能環保新工藝技術開發與應用。固體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鈉表面活性劑的生產技術、“油改水”在乙氧基化生產工藝中應用技術。
五金制品。燃氣用具、吸油煙機、淋浴房等新興五金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應用低氮、冷凝燃燒技術和自動恒溫防凍熱水的燃氣熱水器和中央熱水系統、應用聚能燃燒技術的燃氣灶具、應用淋浴水循環利用節水技術和全熱回收節能技術的節水節能型淋浴房、應用智能技術的鎖具、應用重力鑄造技術、限流技術、恒溫技術、延時自閉技術、無鉛閥芯技術生產節水節能智能型水龍頭,采用燃燒技術、全預混燃燒技術解決方案,制造節能燃氣具產品。應用聚溫技術、納米級涂料以及鈦金屬的炊具產品。
家電及照明電器。房間空調器采用低碳環保制冷劑丙烷(R290)替代HCFC-22技術;推廣零部件的通用化、模塊化設計;提高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資源利用效率。LED照明產品生產技術,燈具零部件的3D打印技術。以發展高效照明產品為重點,逐步淘汰白熾燈和含汞的氣體放電電光源。
日用玻璃、陶瓷及搪瓷。輕量化玻璃瓶罐生產技術;節能環保型玻璃窯爐的設計、應用;提高廢碎玻璃處理質量、加大廢碎玻璃使用量。低溫燒結高品質日用及衛生陶瓷材料技術。高效節能環保型日用陶瓷窯爐關鍵技術、工業廢棄物在陶瓷行業再生利用技術。高檔骨瓷、滑石瓷、高檔色釉瓷和無重金屬溶出的綠色日用陶瓷。搪瓷瓷釉靜電干粉生產技術、搪瓷瓷釉預磨粉生產技術、搪瓷生產廢氣處理及環境保護技術、瓷釉熔制爐節能降耗技術、廢水深度處理與回收利用技術。
制筆及造紙。采用生物降解材料、環保水性漆制造筆及紙桿、紙卷等低碳筆類產品;研發具有特種功能的記號筆及與新型筆類產品相配套的各種墨水;研發新型環保筆頭金屬材料、新型環保高分子筆頭、新型環保記號墨水和新型環保乳化墨水;研發純植物油基膠印油墨、UV-LED紫外光固化油墨等。新型稻麥草備料系統;高硬度大液比置換蒸煮技術;中高濃輸送、篩選技術;氧脫木素技術;高效節能的廢液濃縮技術;非木材纖維原料清潔制漿技術;秸稈制漿廢液精制有機肥及有機生物質綜合利用技術等。
食品。制鹽行業推廣應用熱壓制鹽(MVR技術)、五效蒸發,石灰煙道氣凈化鹵水、膜技術鹵水凈化工藝,發展濃海水綜合利用制鹽?;谠O施農業生產技術的果蔬供給、重金屬源頭控制;糧食和果蔬加工行業綜合開發利用糠麩、果渣等副產物。肉類加工行業推廣應用現代化生豬屠宰成套設備,發展骨、血綜合利用精深加工等。白酒釀造與沼氣發酵發電聯產,酒糟轉化加工蛋白飼料。啤酒廢酵母深加工利用。制糖行業,甘蔗自卸和預處理除雜技術、甜菜干法輸送技術、膜法制糖技術、甘蔗糖廠低氮燃燒技術以及發展蔗渣聯產發電、廢醪液制備生物有機肥及液態肥等。發酵行業采用新型分離提取、高效節能蒸發技術。食品行業廢水深度處理與回收利用技術。茶渣、果渣、咖啡渣等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
(二)安全生產
危險工藝崗位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作業,機器設備安全防護升級。毛皮有機溶劑脫脂溶劑回收系統。不符合現行相關標準規定的粉塵、可燃氣體爆炸危險場所企業進行安全技術改造。包括通風除塵、粉塵爆炸預防、爆炸控制及電氣聯鎖等設備設施;車間除塵、吸塵、濾塵等設備、設施。作業環境空氣含塵濃度、溫度、相對濕度和壓力監測報警系統。不符合現行消防要求的設備設施企業進行安全技術改造。剪、沖、壓設備,高低溫、高腐蝕的設備設施,儲存和使用有毒有害物質的設備設施安裝監測報警裝置。安全管理、監控預警與應急救援輔助決策信息系統推廣應用。
五、質量提升
(一)家電
采用節能環保、變頻、智能等技術,改造提升電冰箱、空調器、洗衣機及冰箱壓縮機、空調器壓縮機、直流無刷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制造水平;采用大容積、多門、多溫區、無霜等生產工藝技術設備改造電冰箱生產線。家用吸油煙機潔凈性能升級改造;電機生產線的技術升級改造;高效換熱器技術改造??諝鈨艋饔酶咝阅苓^濾器升級改造;空氣凈化器空氣檢測模塊升級改造;凈水器超低壓大通量反滲透膜升級改造;凈水器模塊化濾芯升級改造;凈水器管閥集成模塊升級改造。CO2熱泵熱水器壓縮機技術改造;產品回收標識推廣和廢棄電器處理技術、裝備技術改造。低導熱絕熱技術改造,保溫材料改造(導熱系數降低20%);高效變頻壓縮機技術改造(提升壓縮機效率10%);高效風冷無霜大容量變頻電冰箱技術升級改造(提升化霜環境能效水平)。
(二)塑料制品及洗滌用品
采用塑料節水器材和長壽命(3年及以上)功能性農用薄膜生產先進技術、綠色建材及特種管材生產技術、高氣密性節能塑料門窗生產技術。綠色高性能橡塑新材料稀土功能助劑開發和應用技術;非聚烯烴超長效農用功能性棚膜;高分子體系專用穩定劑;采用新型環保阻燃塑料制品生產技術、新型免噴涂塑料生產技術,更新改造生產線;推廣生物分解材料及產品的應用。采用高安全性表面活性劑、綠色、功能化表面活性劑制備技術、高效洗滌劑助劑技術,功能化濃縮化洗滌劑制備技術,更新改造現有生產線。
(三)皮革及縫制機械
采用高檔鞋面革、沙發革、服裝革、汽車坐墊革制造技術,改造提升制革及制品生產線。智能縫制設備和機殼柔性加工生產線技術改造。
(四)鐘表、自行車和衡器
機械手表機心主夾板精密制造技術改造,機械手表彈性元件技術改造,電波表機心技術改造。多功能機械鐘表、電波鐘表(含時間同步系統)、指針式石英鐘表、運動計時儀器,國防用計時儀器產業化,高精度鐘表和低功耗石英機芯,石英表機芯自動生產線改造。電動自行車鋰離子電池安全性能提升和電控系統匹配升級改造。小型化、智能化、高精度稱重傳感器及衡器技術改造。
(五)日用玻璃、眼鏡和文教體育用品
高檔玻璃器皿、耐熱玻璃器具、醫藥用中性5.0玻璃、無鉛水晶玻璃、輕量化玻璃瓶罐制造。漸進多焦點、非球面、自由球面眼鏡片的設計、加工技術和裝備,眼鏡片各種鍍膜技術和裝備。電動跑步機智能裝配車間,老年人健身康復器材,老年人電動跑步機,美工刀裝配、包裝自動化,文具產品包裝流水線。
(六)食品
建立健全食品企業誠信管理信息平臺、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和冷鏈配送體系。制鹽行業,根據需求開發食鹽品種,發展綠色食鹽,推廣使用新型抗結劑。農副食品加工行業,升級改造設備和生產環境,提升產品質量檢(監)測能力。釀酒行業,推動白酒、葡萄酒、黃酒、啤酒和白蘭地等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提升副產物綜合利用率。制糖行業,加快推進工藝裝備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支持產品多元化發展,加快食糖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鼓勵食糖包裝多樣化和輕量化等。發酵行業,發展高附加值、小品種氨基酸、新型有機酸、功能發酵制品、酵母制品以及新型酶制劑,加快發展益生元、益生菌系列產品,進一步推動食用酵素生產。加快發展天然提取的食品添加劑,加大天然原料來源的調味品產品的開發和利用。飲料行業,加大營養健康型產品、低糖和無糖產品的研發力度和創新投入,加快非濃縮還原(NFC)果汁、高含量果汁飲料、茶飲料、蛋白飲料、發酵飲料、功能性飲料、營養素補充飲料的發展,加大植物基原料功能性研究及在飲料產品中的應用。糧食加工行業,進行節糧技術改造,推進稻谷烘干,提升副產物綜合利用率。油脂加工行業,提升油料自給能力,提升副產物綜合利用率。
(七)輕工裝備
大型制漿生產線及非木漿置換蒸煮設備,推廣年產20~30萬噸漂白硫酸鹽木(竹)漿生產線、年產15萬噸脫墨廢紙漿和30萬噸廢紙漿生產線、年產10~15萬噸高得率化機漿生產線等。高速、寬幅、智能化、節能型文化紙機、板紙機、衛生紙機,推廣幅寬2.8米以上、車速1600米/分以上的衛生紙機,幅寬6米以上、車速1500米/分以上的大型高速文化紙機和幅寬5.6米以上、車速1000米/分以上的紙板機。高效節能隧道式成套洗滌裝備。中央洗滌工廠的大規模集成智能化配套設備。使用新型干洗溶劑作為介質的新型干洗設備。高效、節能的大型烘干和熨平設備。洗滌布草、物料智能分揀和傳輸系統。高效、功能性、環保型表面活性劑清潔、高收率工藝技術及配套成型設備,無溶劑濃縮化液體洗滌劑、窄分布醇醚催化劑綠色制造工藝及裝備、二噁烷高效脫除裝備?;瘖y品高精度稱重灌裝設備(CPK精度大于1.33),化妝品生產過程伺服運動控制及驅動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研究。
輕量化玻璃瓶罐成型機,玻璃器皿壓吹生產設備,玻璃制品自動爆口、拋光機,自動化托盤包裝設備,玻璃瓶罐在線檢測設備等。日用陶瓷等靜壓、滾壓、干燥、施釉一體化生產設備,快速干燥、機械手施釉設備。日用搪瓷產品機器人涂搪集成設備,干、濕法靜電噴涂搪瓷生產線及回收系統、瓷釉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的計量、配料、輸送、熔制、成型裝備系統。塑料多層共擠薄膜機,多層共擠超大型中空成型機,XPS、PU擠出發泡保溫板生產裝備,大口徑塑料雙壁波紋管生產線,注塑機專用伺服電液系統等;擠出成型一體化成套裝備、高效節能塑料加工成型關鍵技術及裝備,農用生態膜智能裝備。中性筆、筆芯(圓珠筆、筆芯)自動化裝備。多工位高精度筆頭加工設備。LED照明產品自動組裝設備及適用于多種規格產品的柔性加工設備。鋰離子電池自動化生產線;環保型高性能鉛蓄電池連續式極板生產裝備;封閉式全自動分板刷板(耳)裝備;管式極板自動化擠膏生產裝備;電能回饋式充放電機。
建立2.4萬盒(罐)/時以上飲料、乳品干法無菌紙盒(罐)包裝生產示范線;3.6萬瓶/時PET瓶裝飲料、乳品干法無菌高速智能灌裝生產線?;谶^程控制技術的液態食品原料前處理、高速灌裝加工技術及關鍵成套裝備,基于大數據采集與分析的食品原料純凈化與品質管控系統,視覺在線檢測技術與裝備,高速旋轉式PET瓶吹瓶機、高速無菌吹灌旋蓋一體機、高速食品標簽貼標機等灌裝核心設備,1800立方米/時以上無油高壓空壓機、食品及飲料在線和離線檢測用分析儀器等輔助設備,6-9萬罐/時高速智能易拉罐和4-5萬瓶/時啤酒智能灌裝線及高速無菌磚式灌裝機成套設備,啤酒高速桶裝生產線(大于400桶/時),小包裝食用油脂高速灌裝成套生產線,食品包裝專用機器人,智能立體倉儲系統等?;陔p粗和雙精塔的酒精制備裝置。甘蔗自卸及除砂系統,甜菜卸車除土堆垛機,甜菜干法輸送與預處理系統,Φ1300×2600超大型甘蔗壓榨機組,甘蔗大型滲出器和甜菜立式滲出器,高速全自動包裝系統。
(八)輕工新材料
太陽能電池背板用PVF膜和PVDF膜。高比能量安全型鋰離子電池電解液,超級電容器隔膜材料。制冷壓縮機用無石棉密封材料。人工寶石新材料。耐溫絕緣紙,特高壓變壓器用低介損絕緣紙,超級電容器用紙基介電材料,車用新型空氣濾紙,空調用節能環保濾紙。以氨基酸、有機酸、多元醇等衍生物合成功性能生物基材料。濃縮液體洗滌劑用綠色表面活性劑,濃縮型、節水型液體洗滌劑。高性能陶瓷輥棒,高性能陶瓷膜材料,高性能特種陶瓷鑄造砂,高性能陶瓷熱交換材料。
連續纖維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玻璃纖維增強熱塑性預浸片材,碳纖維增強熱塑性預浸片材,熱塑性板材。碳纖維增強聚合物基復合材料。半芳香族聚酰胺,熱致液晶聚合物(LCP),觸摸屏ITO膜用硬化PET膜等光學膜。TPEE(熱塑性聚酯彈性體)無孔透濕防水功能薄膜,光溫控制型納米防病蟲害轉光助劑/轉光農膜。新型柔性塑料屏幕,3D打印用降解塑料,免鋼襯聚酯合金PVC門窗型材。新型顯示器用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離型膜聚酯基;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用稀土功能助劑。聚合物基智能溫控貼膜,含雜萘聯苯結構系列高性能工程塑料,熱塑性聚酰亞胺特種工程塑料樹脂,納米天然纖維復合材料透明膜,聚合物基3D打印材料。
新能源電池、環保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用功能性膜材料。高效污水處理及除塵用氟塑料制品,生物基降解農用薄膜。適用于苛刻環境、可替代進口的特種塑料制品,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用特種工程塑料制品。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PBS/PBAT/BSA等聚酯類可降解塑料。汽車用高性能塑料材料,汽車內飾用改性聚丙烯材料,汽車結構件用長纖維增強聚丙烯(LFT-PP)復合材料,汽車外飾用改性聚丙烯材料,汽車內外飾用改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材料。生物質熱塑復合材料,生物降解地膜。薄膜型LNG儲運用增強阻燃絕熱聚氨酯泡沫材料。超高透氣聚烯烴微納膜,超高強度低壓聚乙烯強力膜,高性能氟材、改性聚酯農用棚膜。PET濕法無紡布。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鼓勵個性化定制,重點在食品、家用電器、皮革、家具、五金制品、照明電器等行業發展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勵輕工裝備優勢企業開展工程總承包總集成和交鑰匙工程,向客戶提供一體化系統解決方案;鼓勵輕工企業建設眾創平臺,提升市場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支持創意設計與輕工制造業融合發展,增強工業設計能力,推廣以智能、綠色、協同為特征的工業設計技術,提升工業設計行業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鼓勵支持企業建立設計創新機制、設立工業設計中心,提升輕工企業工業設計能力。
鼓勵將互聯網大數據服務融入輕工業管理與服務體系,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降低物流成本。鼓勵輕工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制造、信息增值等服務,探索柔性化生產等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強化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的引領作用,針對企業、行業、地區等不同主體,在現有優勢基礎上先行探索經驗,重點開展輕工業改造提升試點示范,同時在個性化定制、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標準培育等方面推進一批試點示范,為推廣實施輕工業改造提升樹立典型。
第十二章紡織行業
一、創新平臺
推動建設國家先進功能性纖維創新中心、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創新平臺,過濾、醫療衛生、車用、防護等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創新平臺,紡織產業智能制造協同創新服務平臺。
廢舊紡織品回收綜合利用服務平臺,功能性循環再利用纖維創新設計平臺;纖維綠色設計、綠色供應鏈系統集成平臺,化學纖維及制品綠色制造創新服務平臺、印染行業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污染治理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平臺。
纖維材料、面料、家紡、服裝等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和供應鏈管理大數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個性化定制及網絡制造平臺;支持建設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聯盟等技術研究基地。
二、基礎能力
(一)基礎零部件
高新技術纖維和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紡絲用噴絲板、網絡器、計量泵、高速卷繞頭、高頻加熱牽伸輥等,紡紗設備配套的高速錠子、紡錠軸承、高性能鋼領及鋼絲圈、高性能轉杯、新型針布,自動絡筒機用電子清紗器、高性能槽筒、捻結器,自動穿經機的關鍵零部件,高性能無梭織機用噴嘴、劍桿頭、劍桿帶、鋼筘、鋼片綜、新型積極凸輪、電子送經裝置、電子卷取裝置、電子多臂、電子提花等開口裝置,針刺機針板和針、針織用細針距織針、輸紗器等。生絲電子檢測儀器。
(二)先進基礎工藝
大容量、柔性化、低成本聚合、紡絲工藝,無銻聚酯聚合與紡絲工藝,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組分在線添加技術,高性能纖維穩定化、低成本化生產工藝,高性能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加工工藝,循環再利用纖維化學法生產工藝。
高效產業用紡織品非織造成型工藝、立體編織、異形織造、特大型或重型織物成型工藝,多種材料、多重復合加工工藝,低能耗紡織上漿工藝;無漿料織造工藝;節能、少水低排放印染綠色加工工藝,新型纖維及多組分纖維混紡織物、多功能智能型面料等染整加工技術;紡織品、服裝創意設計基礎能力提升,紡織機械專用基礎件應用先進復合材料制造工藝。
(三)基礎材料
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聚酰亞胺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碳化硅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應用于航天航空、高鐵、汽車、電力、油田、海洋和高端裝備制造等。生物法1,3-丙二醇、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生物基合成纖維、海洋生物基纖維,產業用功能性高技術紡織材料在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應急和公共安全、航空航天、交通、新能源、海洋、健康養老等領域的配套應用。
(四)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
高性能纖維與復合材料輕化量服務平臺,生物基纖維材料技術創新平臺,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和無銻聚酯纖維綠色設計平臺;高品質循環再利用纖維制造技術創新平臺,環保聚合催化劑研制與產業化應用技術創新平臺,化纖高效柔性制造技術創新平臺,高溫袋式除塵技術開發與應用公共服務平臺,車用紡織品技術創新平臺,化纖長絲超仿真紡絲與深加工應用技術創新平臺。
三、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
加強化纖設備遠程監控管理系統、生產工藝仿真系統、在線質量監測及管理系統,加強智能化和信息化紡紗生產管理系統、織造車間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基于機器視覺的紡織品外觀在線檢測系統、印染生產線數字化監控系統及關鍵技術。數字化顏色管理技術及電腦分色、制網系統;自動調漿、染液、助劑自動配送系統,印染生產全流程在線數據采集、動態監測和現場管控技術,配色、染色、運輸、烘干等筒子紗染色工序全流程自動化生產技術;印染廢水處理及深度膜處理中控管理系統。
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紡織機械制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基于RFID技術,研發并應用自動化縫制單元、模板自動縫制系統,智能吊掛系統、柔性整燙系統,自動立體倉儲和物流配送系統,實現服裝和家紡設計、制造、配送系統的智能化;開發專業化服裝生產數字化控制系統,形成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服裝生產制造系統;加強紡織產業鏈訂單驅動網絡制造模式開發與應用;智能家居云服務平臺,基于物聯網的服裝制造工業云平臺,基于物聯網和云計算的時間同步系統等研究與應用。
智能化化纖生產線、智能化連續紡紗工廠及筒紗自動運輸打包系統,智能化印染連續生產線和數字化間歇式染色車間,智能化非織造生產線,智能化服裝生產線,智能化家紡生產線,智能化長絲織造生產線和數字化織造車間,智能化繅絲生產線,智能化針織(緯編、經編)生產線,毛衫智能生產線建設,全流程數字化工廠和相關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
推動紡織企業內外網互聯互通改造。以工業以太網、時問敏感網絡、邊緣計算、工業無線等技術改造生產現場網絡和系統,實現IT網絡與OT網絡相互融合,構建紡織行業企業內網改造典型示范。同時依托高可靠、廣覆蓋、大帶寬的企業外網,實現服裝、家紡等領域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制造資源共享、供應鏈高效協同、產品溯源等基于工業互聯網網絡的新業態與新模式。面向紡織行業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采集系統,開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應用。
推動建立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持企業業務系統和工業設備上云,建立行業工業機理模型庫,開發一批高價值工業APP、微服務及基于平臺的系統解決方案,并在物料配方優化、工藝參數及產品設計仿真、生產過程建模與控制、設備故障診斷與遠程運維等關鍵場景應用,引導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生產線數字化系統。支持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及產融結合等新模式發展。
建立健全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及防護體系,識別行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接入、數據安全等風險,在關鍵工藝環節加裝網絡安全監測裝置,做好安全防范及安全合規自評估工作。
四、綠色制造
(一)綠色制造
1.化纖及紡織品制造
高色牢度原液著色纖維、高精度熔體直紡在線添加及色絲熔體直紡技術開發與應用;標準化顏色色譜、智能配色管理與在線控制體系建立;生物基原料高效提純及合成制備關鍵技術;丙交酯核心關鍵技術;聚乳酸纖維耐熱性與染色性能優化關鍵技術;生物基聚酰胺聚合及紡絲關鍵技術;再生纖維素纖維綠色環保加工關鍵技術;萬噸級新溶劑法再生纖維素纖維、海藻酸鹽纖維、殼聚糖纖維、蛋白復合纖維產業化技術;再生纖維素纖維行業清潔制漿工藝,漿粕黑液、廢水廢渣、CS2廢氣治理與回收利用關鍵技術,酸站閃蒸一步提硝技術,綠色制漿及漿纖一體化技術等。
化纖長絲織造免上漿技術;噴水織造綠色環保加工關鍵技術;噴水織機廢水處理“零排放”技術。
2.印染加工
針織物平幅染色、活性染料濕短蒸染色等少水節能印染技術。有機溶劑、超臨界二氧化碳等非水介質染色技術。全自動筒子染紗,新型智能環保高速退煮漂聯合技術,針織物平幅連續前處理和后處理工藝技術,少水節能冷軋堆染色,小浴比間歇式染色,數碼噴墨印花技術,蠶絲織物數碼雙面印花加工技術,泡沫整理、物理整理等印染加工技術;新型、高效節能、數字化、連續化前處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技術及成套裝備,羊毛無氯防縮技術,毛毯前處理、燙光工序中除油、油煙回收治理技術,毛毯全自動大花回圓網印花技術;高效節能麻纖維生物脫膠加工技術,麻織物生物酶處理、節能高效印染和后整理技術。
3.綠色紡織化學
生態環?;w催化劑、油劑和助劑,節能、低耗、易生物降解紡織漿料,高吸盡率、高固色率的新型染料,通用性好、穩定性佳、印花色牢度和清晰度高、鮮艷度好的噴墨印花墨水,高效環保型阻燃、三防等功能性后整理助劑,環保型漿料、染料和助劑等。
4.廢舊資源回收和再生利用
優化廢舊聚酯原料處理與分級利用技術,開發醇解、雜質分離、聚合、紡絲連續化循環再利用纖維制備的產業化技術及裝備,循環再利用纖維化學法(BHET)路線產業化關鍵技術,大容量物理法循環再利用纖維生產技術;廢舊紡織品連續分揀、消毒、破碎、輸送、分離、過濾等技術與裝備,優化廢舊紡織品預處理與分離技術、再生紡絲技術、再生制品生產技術,建立物理法、化學法兼濟的廢舊紡織品再生與循環利用體系。聚酯廢水乙二醇與乙醛高效回收回用技術,大型錦綸聚合裝置己內酰胺回收利用技術。
洗毛清潔生產及羊毛脂深度回收技術麻類纖維廢水處理及綜合利用技術,絲膠蛋白回收利用技術,繅絲廢水回收利用技術,長絲織造中水回用及處理技術,長絲織物退漿廢水中丙烯酸酯類廢漿料的回收與再利用等高效、低能耗污水處理與回用技術。
印染廢水處理低污泥、低成本生化、高級氧化關鍵技術,印染廢水分質分流及深度處理回用技術,高溫廢水熱能與絲光淡堿回收利用技術,印染廢氣的治理及余熱回收技術,污泥低溫真空脫水干化技術、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等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及設備的推廣應用。
再生滌綸、再生丙綸和廢舊紡織品在過濾分離、土工建筑、交通工具、農業用、包裝用等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技術;土工合成材料及過濾與分離用、車用、農業用、安全與防護用等產業用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技術及應用示范基地建設。
5.產業用紡織品
在紡粘、水刺工藝的加熱、烘干、熱能回用等生產環節,應用節能降耗技術及后整理工藝廢氣回收、再利用技術;聚乳酸纖維及麻類纖維等生物可降解非織造布、可沖散可降解一次性醫衛產品等在生態農業、水土保持、環境治理和保護等領域的示范應用和推廣;綠色環保超纖材料制備應用技術。
(二)安全生產
安全生產管理、監控預警與應急救援輔助決策信息系統技術;改造企業防火救火、防雷、防靜電等安全技術設施,健全安全生產預警體系;紡織企業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氣體泄漏、粉塵檢測、火災報警等系統應用技術;易燃液體儲運裝卸裝置防靜電設施及聯鎖緊急切斷裝置;綜合整治紡織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對有機溶劑新型儲存、輸送用材料的替代和生產過程密閉化改造;預防和緊急處置生產安全事故等功能的產業用紡織品材料的應用。
五、質量提升
(一)化學纖維制造
1.差別化、多功能纖維
聚酯超仿棉產業鏈成套技術,化纖原液著色加工技術,新一代差別化聚酯及纖維高效節能直紡短流程生產技術,高性能、差別化纖維新型熔體復合紡絲技術,功能性切片及多元仿真差別化纖維生產技術,阻燃、抗熔滴、抗靜電、防輻射、抗紫外、新型導電、建筑增強、高強高模低縮等聚酯工業用纖維,超細旦、高強高模、耐高溫錦綸,新型抗菌防臭、防蚊、防螨、負氧離子、光導活性炭、離子交換、相變儲能、有機和無機納米纖維,超導、智能纖維,中空纖維分離膜、醫用生物纖維材料,腈綸原液染色、抗起球、抗靜電、阻燃、抗熔滴、扁平等差別化、功能化關鍵技術等。
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癸二酸乙二醇酯(PEN)、低熔點聚酯(COPET)等纖維級樹脂、纖維材料制備工藝技術及裝備。
高效、低能耗、柔性化、智能化纖維加工技術及裝備;多重改性技術與工程專用模塊及其組合平臺;表面構筑、等離子體加工、納米結構、高能射線輻照交聯等仿真加工技術。
2.高性能纖維
(1)大容量穩定高效聚合、高速紡絲和連續碳化等碳纖維關鍵技術與裝備,實現碳纖維低成本化、規?;透叻€定化生產技術;高強中模和高強高模等碳纖維品種制備技術,相匹配的紡絲油劑、上漿劑和纖維評價表征技術。
(2)芳綸、聚苯硫醚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等有機高性能纖維的單體合成與提純、紡絲原液聚合與高效脫泡、高速穩定紡絲、溶劑回收等關鍵技術與裝備。
(3)連續玄武巖纖維多孔拉絲漏板、工藝自動化控制、熔體摻雜改性等技術與裝備,提升連續玄武巖纖維耐高溫、耐堿等性能;連續碳化硅纖維生產技術,提高纖維的耐高溫、抗氧化、耐腐蝕、防老化和力學性能。
3.生物基纖維
(1)聚乳酸纖維耐熱性與染色性能優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PHBV/PLA共混紡絲技術,PDT聚合紡絲技術,纖維級PBT樹脂合成技術優化與提升,萬噸級生物基PA56纖維聚合與紡絲技術。
(2)優化殼聚糖纖維、海藻纖維等海洋生物基纖維的原料綠色制備、原液著色、紡絲技術,優化超高脫乙酰度和超高粘度的片狀殼聚糖原料提取關鍵技術,清潔環保的紡絲技術。
4.循環再利用纖維
(1)優化廢舊紡織品成分快速鑒別及分揀技術、廢舊紡織品多組分混雜織物分離、再生纖維制造技術以及應用技術。
(2)高柔軟性、高壓縮彈性、抗菌、阻燃、遠紅外等功能化、差別化再生纖維生產;用于多規格、多系列再生色絲的專用母粒制備技術;再生常溫可染滌綸、再生親水滌綸、皮芯結構的低熔點滌綸等差別化功能性纖維的原位聚合、共聚合等技術。
(3)聚丙烯(PP)/聚乙烯(PE)塑料混合回收技術,再生丙綸原料回收再利用技術。
(4)聚酰胺纖維回收再利用關鍵技術。
(二)新型紡織技術推廣應用
1.紡紗技術。高速轉杯紡、噴氣渦流紡等新型紡紗技術,多組分纖維復合混紡和新結構紗線加工技術,粗細絡聯等自動紡紗技術,筒紗自動運輸打包技術、棉紡織生產在線檢測及監控技術、免松紗、免絡筒技術,麻類纖維新型紡紗技術。
2.天然纖維新型加工技術。麻纖維精細化加工工藝、技術及裝備,山羊絨及特種動物纖維梳理關鍵技術,高品質、高附加值、功能性毛紡產品加工技術,桑蠶絲循環再生使用、生態天然彩色桑蠶絲研發及加工技術產業化,木棉等天然纖維素類纖維加工關鍵技術。
3.織造技術。功能化、差別化化纖長絲仿真織造技術,功能性防寒服、防紫外、吸濕快干、抗菌、阻燃等面料的織造技術,碳纖維、芳綸、玻纖等產業用特種織造技術;特寬幅、高經密、大提花加工技術、高速織造技術等;高性能特種織物織造技術,高仿真長絲織造技術及裝備等,新型全成型編織技術、超薄超細面料針織技術、短纖紗經編技術,應用大卷裝針織大圓機(高腳機)技術;噴水織機在生產短纖維紗線緯紗交織過程中實現在線除水與布面烘干技術;新型上漿工藝技術等。
4.印染技術。吸濕快干、抗菌除臭、負離子、遠紅外等功能紡織品與多種功能復合整理加工技術;應用新型磨毛、軋光、機械柔軟等整理技術和涂層、復合技術提升面料品質;新型纖維及多組分纖維面料染整關鍵技術;棉、麻、毛(山羊絨)、絲等天然纖維及特種動物纖維面料染整工藝技術的升級和功能性整理、易護理技術;新型染紗技術,牛仔布新型染色技術,紡織品極端氣候條件下的防護技術等。
5.產業用紡織品加工技術。產業用紡織品特殊織造和多工藝復合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產業用紡織品涂層、浸漬、復合等功能性整理技術,防輻射、抗靜電、防火阻燃、抗沖擊、防割、防電磁波等功能性紡織材料應用關鍵技術,醫療與衛生用、過濾與分離用、土工與建筑用、交通工具用、安全防護用、結構增強用、海洋漁網具等高技術紡織材料產業化及應用關鍵技術。
6.新型纖維應用加工技術。吸濕排汗纖維、中空保暖纖維、抗菌、負離子、遠紅外等功能性新型纖維紡紗和織造技術。芳綸、芳砜綸、聚酰亞胺、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性能纖維紡紗及后加工關鍵技術。
7.家紡產品加工技術。特殊功能毛巾產品加工技術,應用高仿真、功能性、生物基纖維的家紡產品加工技術,具有感知和調節功能的家紡產品加工技術,融合家紡與現代科技、家紡與非遺文化等高品質、功能性產品加工技術。
(三)服裝制造
為服裝全壽命周期的質量檢測、評價、分析、驗證等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服務的提升改造。骨干企業的技術研發、工業設計能力建設,服裝創意設計能力建設。高附加值、差別化、功能性服裝先進制造技術與產業化。
(四)紡織機械裝備
1.新型纖維材料生產裝備。建立從紡絲、后加工到產品包裝運輸的全流程智能化長絲生產線和物流系統,實現化纖的生產、收集、檢測、運輸等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智能化短流程繅絲成套設備。碳纖維、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等成套設備;節能高效的高速紡絲機,化纖長絲高速卷繞系統、紗線張力的智能控制技術和精密卷繞成型技術。高強滌、錦單絲一步法紡絲設備與技術;化纖設備遠程監控系統,及裝備的多單元協同控制和大規模群控技術。
2.數控非織造布生產裝備。多種工藝在線復合成型和混合型非織造裝備,寬幅高速梳理、鋪網與針刺設備,與其他非織造技術結合的水刺裝備。具有數字化遠程診斷和實時監控功能的新型非織造布生產裝備。高速梳理機、智能化多模頭紡熔復合非織造布生產線、高效高產環保節能氣流成網生產線。寬幅土工布非織造布生產線、聚酯紡粘針刺防水卷材胎基布生產線等。
3.智能化連續紡紗裝備。智能化紡紗生產關鍵技術,清梳聯合機智能化管理技術,條并卷機與精梳機間棉卷實現全自動運轉、自動生頭技術,粗紗機與細紗機之間實現多臺機間粗紗滿、空管自動輸送技術,細紗機粗紗空管與滿筒粗紗實現自動交換技術,細紗機與自動絡筒機間實現多臺機組集中控制,實現設備生產過程、故障的遠程控制、診斷等技術。采用智能化搬運機器人和運輸設備,實現工序間物料自動輸送技術。全自動轉杯紡、噴氣渦流紡等短流程紡紗設備,自動落紗粗紗機、細紗機長車、粗細聯和細絡聯自動輸送系統、自動打包和倉儲系統、毛紡半精梳設備、山羊絨及特種動物纖維分梳設備等,麻紡新型梳理及紡紗等先進紡紗裝備。
4.數控機織裝備。采用數字化控制技術,建立具有全面監控管理能力的數字化機織車間,實現機織車間的織機群控管理。數字化織布工藝、多臺套織機生產管理系統;高速智能化整經設備、自動化漿絲(紗)設備、自動穿經機、高速劍桿織機、數控節能型噴氣織機、特種纖維織機、寬重織機等新型裝備;高速電子多臂、積極式凸輪開口機構等關鍵裝置。整經、漿紗、織造過程中自動上落軸、自動裝筒上紗以及AVG自動導引運輸系統控制技術。高速噴氣毛巾織機、多漿槽漿紗機等新型裝備。
5.智能化針織設備。通過數據網絡將針織設備與生產管理系統聯通,實現對設備的集群智能控制,對設備狀態、生產數據、工藝數據和花型數據進行在線監控。集成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系統,通過系統聯網傳送編織文件、設置編織參數、控制編織過程,實現機器分組管理。研發、推廣全成型電腦橫機、一步法全成型襪機、高性能纖維多軸向經編機等先進針織裝備,細針距織針等專用基礎件;基于機器視覺技術的紗線和疵點檢測裝置,實現面料質量在線檢測;物料倉儲、調度、輸送智能化系統。
6.數控環保型印染裝備。建立智能化印染連續生產線和數字化間歇式染色車間,實現對機械參數、生產工藝參數、能源消耗和產品質量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控,機臺或單元機實現閉環控制;集成染化料自動配送系統,智能化廢氣、廢水排放監控系統和能源回收監控系統,形成覆蓋印染全流程的智能化監控系統。改進、升級印染生產線數字化在線監控系統,包括化學品濃度在線檢測及自動配送系統、印染聯合機高精度張力同步控制系統、定形機能耗監控系統。數控化印染主機裝備,包括、全幅寬固定式噴頭高速數碼噴墨印花裝備,機器視覺驗布設備等。低耗能、低浴比氣液染色機、數字化監控拉幅定形機、針織物連續練漂水洗機等節能減排裝備。
7.自動連續化成品生產線關鍵設備。數控服裝、家用紡織品生產關鍵裝備,建立包含驗布、裁剪、縫制、熨燙、檢驗、包裝、儲運等全部工序的自動化生產線,家紡縫制、整理等成品生產專用設備制造。專用服裝生產數字化控制系統,使設計系統與生產管理系統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形成建立在互聯網平臺上的服裝生產制造系統。
8.紡織專用基礎件專用生產裝備。紡織專用基礎件的高效復合加工專用數控裝備和自動化生產線,包括鋼領、鋼絲圈、織針、鋼筘、錠子、梳理器材與底布、槽筒、針刺機刺針、假捻器摩擦盤、化纖生產用瓷件等專用復合加工生產線。紡織先進儀器測試機理,新型紡織儀器,生絲電子檢測技術設備。
(五)紡織特種應用
特種化纖長絲面料織造技術,包括用于制作防彈衣、降落傘、特種服裝、醫用材料等所需面料的織造技術。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芳砜綸、聚酰亞胺纖維、連續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的規?;a與產品升級換代。多軸向經編、立體織造結構增強材料及防水透汽、智能紡織品等高技術紡織材料。高技術纖維應用制造技術,防彈、防刺、防割等個體防護用裝備技術與產品制造技術,傘、繩織造技術等。推動碳/碳復合材料、芳綸、碳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芳砜綸等高性能增強材料,防輻射、抗靜電、防火阻燃、抗沖擊、防割、防電磁波等功能性材料和技術在安全防護、大型船舶或鉆井平臺錨泊定位、高等級摩擦材料、耐高溫材料、文體休閑材料等領域的應用。
(六)紡織新材料
低成本、規?;苽浼夹g: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聚苯硫醚纖維、聚四氟乙烯纖維、聚酰亞胺纖維、芳砜綸、連續玄武巖纖維等高性能纖維材料;PTT、PDT、PBT、PLA、PHBV、PBS、生物基聚酰胺纖維等生物基合成纖維;抗菌抑菌、導濕排汗、抗紫外線、相變儲能、抗油拒水、防靜電、防輻射、阻燃等功能性纖維材料;高強度、高穩定性、耐化學腐蝕、輕量化、抗菌抑菌、阻燃、抗靜電、防刺防割、抗老化、防電磁波、高效高精度過濾等功能的紡織新材料。
高功能化、多功能復合職業工裝和特種防護服裝的設計制造與產業化;智能紡織品等高技術紡織品;在環境保護、醫療衛生、安全防護、建筑土工、工業過濾、結構增強、海洋工程等領域紡織新材料的應用技術。
六、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鼓勵開展紡織工業設計服務。構建工業設計資源數據庫、成果展示庫、紡織實驗室等設計服務平臺,鼓勵工藝裝備創新設計,推進工藝裝備由通用向專用、由單機向連線、由機械化向自動化的持續升級;鼓勵開展基于個性化產品的技術、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產業用紡織材料與應用企業,協同提高相關工程設計、施工和維護等服務型制造能力;構建滿足個性化、多元化的客戶服務要求;建設客戶管理系統,通過客戶體驗中心、在線設計中心和大數據挖掘等方式,采集分析客戶需求信息,增強定制設計和用戶參與設計能力,開展大批量定制服務;制定服裝測量方法標準,推動人體數據庫建設和服裝號型標準制定,提高三維人體測量、服裝3D可視化及模擬技術的精準性和實用化。加強纖維新品種、功能性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服務型制造等領域標準的制修訂。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紡織裝備,推進智能工廠(車間)建設,培育發展家紡、服裝、數碼印花等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及服務系統。
支持打造全流程化智能服務體系。鼓勵使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建成基于全產業鏈的“互聯網+智能制造+個性化服務”供應鏈管理模式,前端整合優質設計資源,建設開放的設計平臺,中端銜接產業技術創新機構與制造基地,后端延伸至市場服務營銷,形成市場需求—研發設計—高端制造—市場營銷的全流程閉環化智能服務體系。支持紡機制造企業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維護和在線服務,提供產品生產整體解決方案、個性化設計以及電子商務等多種形式的服務;發展遠程故障診斷與咨詢、專業維修等新型服務形態。強化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的引領作用,針對企業、行業、地區等不同主體,在現有優勢基礎上先行探索經驗,重點開展紡織制造業改造提升試點示范,同時在個性化定制、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標準培育等方面推進一批試點示范,為推廣實施紡織制造業改造提升樹立典型。
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
(2019年版)
解讀材料匯編
《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編制概況、作用和亮點解讀材料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一、編制依據、原則及概況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的必由之路。技術改造是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對現有設施、工藝條件及生產服務進行改造提升,是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投資活動,是實現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節能減排、促進安全生產的重要途徑。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由大到強,是未來10年我國工業建設的中心任務。
(一)編制依據
此次編制《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的政策依據主要包括:一是按照國家工業制造業“十三五”規劃總體要求,參考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十三五”專項規劃;二是各工業領域的產業政策、相關規劃和重點產業發展三年滾動計劃;三是國家近兩年發布的各行業發展目錄、產業政策及相關規劃;四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業務司局及各行業協會提供的發展重點。
(二)編制原則
1.政策符合性原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步伐,推動實現經濟發展由數量和規模擴張向質量和效益提升轉變。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重點領域刷先突破;優化升級傳統產業,促進全產業鏈整體躍升;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大力推進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建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工業化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本次修訂工作要符合十九大報告、國家工業制造業“十三五”規劃、行業“十三五”規劃等相關要求。
2.發展持續性原則。既要立足當前,針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又要兼顧長遠,把握產業變革趨勢,數字經濟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延伸,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特征日趨明顯,新工業革命與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們必須充分把握變革趨勢,充分體現在本次指南的修訂工作中。
3.重點突破性原則。選擇各行業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突出重點,實現率先突破。加大投入支持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集中力量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和基礎零部件、工藝和材料,瞄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4.市場主導性原則。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在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中的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布局和規劃引導,落實競爭中性原則,加強公正監管,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生態環境。
(三)編制工作組織
《投資指南》修訂工作由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簡稱中咨公司)牽頭承擔,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船舶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等單位共同參與。修訂工作歷時近半年,無論是中咨公司還是各行業聯合會及協會都組織了大量專業人員、專家學者、協會下屬專業分會的有關人員共同參與;期間歷經數稿修訂,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司局和有關方面意見,力爭使本次《投資指南》能夠指導未來3~5年工業制造業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
(四)《投資指南》結構
本次《投資指南》整體架構橫向劃分電子信息、機械、汽車、船舶、民用航空航天、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與化工、醫藥、輕工、紡織12個行業;在各章節中,縱向劃分為創新平臺、基礎能力、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質量提升、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6個章節。特別是在原智能制造章節融入了工業互聯網內容,綠色制造章節融入了安全生產內容,產品質量提升章節融入了高端裝備內容,服務型制造章節之前版本并沒有按照行業角度進行論述,在本次修訂過程中,為了能夠清晰體現各行業內完整架構,將原服務型制造章節內容進行了拆解并完善,同時將各章節命名及次序進行了相應調整。
《投資指南》所列專業條目和技術指標,主要考慮在未來3年內能夠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的內容;今后將結合技術和產業發展狀況和新趨勢,每3年對指南進行一次修訂。
二、作用和意義
(一)指南功能
《投資指南》提出了企業技術改造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希望成為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有效指南,成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金融機構開展工業投資項目相關工作的重要參考。
(二)指南作用和意義
《投資指南》將指導我國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向創新發展、智能發展、綠色發展、提制增效等方向轉型升級,其作用和意義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創新能力,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產品技術、工藝技術、應用技術的研發;提高創新設計能力,攻克信息化設計、過程集成設計、復雜過程和系統設計等共性技術;建立產業創新聯盟、產業創新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實現行業技術不斷進步。
二是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統籌推進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四基”)的發展,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鼓勵企業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實現制造業質量大幅提升。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實現重點產業突破,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
三是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實現智能化發展和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把智能制造作為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發展智能裝備和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開展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著力打造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把握住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這一重點發展領域,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精準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
四是加快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從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高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實現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發展。
五是引導社會投資方向,實現產業與金融的良好結合。進一步拓寬制造業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符合制造業企業特點的產品和業務,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引導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支持制造業企業創新發展。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企業技術改造和關鍵基礎設施建設。
三、指南重點和亮點
我們針對《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6年版)》(簡稱《2016年版》)的結構及目錄框架進行了調整:一是要體現各行業在創新、強基、智能、綠色等方面的具體內容,確保與黨中央、國務院、工信部正在推動的行業重點工作做好銜接,充分發揮指南對各行業的引導帶動作用,鼓勵行業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產業高端優質發展;二是目錄結構要兼顧企業、地方政府、金融機構等多方面的使用需求,條塊結合,重點突出,各有側重,既能體現行業內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又能對智能化改造、綠色化轉型、高端化升級、服務化發展等重點工作做好延展。此次《投資指南》與《2016年版》相比,在專業條目、章節結構、內容重點等多方面有所調整,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指南內容進行及時修訂。本著對投資指南內容三年進行一次修訂的原則,中咨公司及各行業聯合會/協會組織了大量專業人員、專家學者、協會下屬專業分會的有關人員共同參與了本次指南的修訂工作,針對涉及的十二個行業,結合各行業發展歷程以及對未來三年企業技術改造方面具體條目進行了相應的增加、修改或刪除。針對未來3~5年有能力實現的關鍵技術及能夠實現產業化領域進行梳理,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實現重點突破,有利于金融機構按照最新的《投資指南》確定投資方向,有利于企業參考新版《投資指南》制定發展規劃和實施技術改造項目。
二是突出創新發展、強化基礎、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綠色發展和質量提升。隨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在制造業建立并形成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將其作為制造業創新的核心載體、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共同構建制造業的創新網絡;強化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實現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統籌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將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堅持網絡先行,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新型業態和應用模式;加大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安全的綠色制造體系;持續提高產品質量水平、質量層次和品牌影響力,推動我國產業價值鏈從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更深更廣融入全球供給體系。
三是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協同發展。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引導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從主要提供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節能環保、檢驗檢測認證、電子商務、服務外包、融資租賃、人力資源服務、售后服務、品牌建設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支撐能力。
四是充分發揮第三方咨詢作用。此次《投資指南》仍然采用第三方咨詢機構牽頭修訂的模式,充分利用第三方咨詢機構和行業聯合會/協會各方資源,共同開展投資指南專題研究工作,充分發揮出中介機構科學性、專業化作用,體現了對產業發展方向的指導意義,顯示出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地位,通過政府與市場合力協作的方式,推動中國制造業向新的發展模式轉變,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業文化。
電子信息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
電子信息行業具有產業規模大、技術進步快、經濟效益好以及產業關聯度強等重要特征,一直發揮著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和產業升級的“助推器”作用,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孕育興起,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進入關鍵時期,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產業的作用地位更加突出。加強技術改造,是電子信息行業應對當前國際競爭加劇、改善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市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編制依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重大轉變,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核心技術逐步突破,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專利和標準化成果豐碩,為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全面凸顯。2018年,我國電子信息行業收入規模合計超過16萬億元;其中,電子制造業收入規模10.6萬億元,增長9.0%;軟件業收入6.3萬億元,增長14.2%。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在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總體上仍處價值鏈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高,研發投入強度與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資源配置較為分散,產業政策環境亟待完善,內需帶動機制尚未健全。
在上述背景下,技術改造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重要,其內涵也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由于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技術改造已不僅僅針對某項產品,而更多的是針對某一類產品。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進一步融合,還需要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考慮技術改造,以提高其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的技術水平和協同能力。需要注重從資源和流程重組、管理等方面對企業進行全方位的改造,以優化制度和流程,與市場緊密相連。因此,技術改造正在成為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成為電子信息產業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二、作用和意義
技術改造具有投資省、技術新、消耗低、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的特點,是推動電子信息行業實現產品檔次升級、質量提升、效率改進、節能環保的重要舉措。一方面,技術改造屬于內涵式發展,是加快企業技術創新、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優化升級、解決產業發展深層次問題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技術改造投資乘數效應大,杠桿作用顯著,對于提振市場和企業信心,快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前是電子信息行業實施技術改造的關鍵時期,技術改造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著力推動技術改造與提升產業層次相結合、與推動企業創新相結合、與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相結合,把技術改造作為電子信息產業平穩較快增長的強有力措施,為新時代背景下的產業發展夯實基礎。此次《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的發布,是推動電子信息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工作內容之一,是對重點領域的聚焦與深化,是具體政策實施層面的梳理與豐富,是實現電子信息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三、電子信息行業發展的重點和亮點
《投資指南》突出戰略性、先進性和指導性,緊密圍繞產業發展規劃和行動指南,從創新平臺、基礎能力、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質量提升以及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六個方面,提出了電子信息行業發展方向和投資重點,體現了政策符合性原則、發展持續性原則、重點突破性原則和市場引導性原則,是電子信息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有效指引。
《投資指南》立足基礎、著眼高端。指南列出基礎能力、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章節。一方面體現出對夯實產業基礎的重視,基礎軟件、核心零部件、基礎材料、先進工藝等是我國電子信息行業的核心與基礎,又面臨著發展的瓶頸。這些領域投資強度大、技術難度高、附加值高,引領著信息技術的變革,直接決定電子信息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另一方面體現出對培育未來競爭優勢的重視。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是當前國際產業競爭的主流趨勢,電子信息行業是推動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的主要力量和重點戰場。
《投資指南》緊密貼合高質量發展要求。指南列出質量提升章節,通過建成一批產業創新中心、公共服務平臺和工程數據中心,構建電子信息行業的創新網絡。通過強化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統籌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將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智能產品和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通過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投資指南》注重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指南列出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章節,促進電子信息行業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發展與電子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臺建設,引導制造業企業延伸服務鏈條,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
四、其他說明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加強電子信息行業技術改造工作,需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堅持統籌規劃與協調發展相結合。結合行業、地區的發展實際,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注重技術提升與產能擴張并舉,注重產業鏈上、中、下游的銜接,嚴把準入關,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加強溝通協調,引導與支持各類要素資源扶持具有地方優勢和特色的產業,切實維護重點企業的生產和創新能力,推動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建設。
二是堅持原始創新與擴大對外合作相結合。要鼓勵企業引進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精尖設備,通過技術改造實現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積極引進人才、資金和管理經驗,不斷創新對外合作方式,提高對外合作質量,擴大對外合作領域。鼓勵優勢企業或有條件的企業實行橫向聯合或縱向聯合等多種方式兼并重組。
三是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主體相結合。通過政府引導和資金、政策扶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保障和推進技術改造的進行。強化企業投資主體、創新主體、市場開拓主體地位,加強產學研用相結合,完善創新體系建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
四是突出重點,培植特色。通過技術改造的引導,實現各類要素向重點領域、重點地區和重點企業聚集,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企業結構的調整。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配套中小企業完善產業鏈,加快培育關聯企業在空間上相對集中、生產上分工協作、技術上互動創新、資源上互補共享、地域和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特色產業集群。
機械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
一、編制依據
《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機械行業部分是依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的《機械工業“十三五”發展綱要》《機械工業“十三五”質量發展規劃》《“十三五”機械工業標準化發展規劃綱要》《機械工業“十三五”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等文件的具體要求和相關精神,根據上一版的執行情況和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在專業人士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對上一版進行必要的修改和補充。
二、作用和意義
技術改造是機械行業的重要投資方式之一,通過技術改造可以將先進技術應用于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用先進的技術、先進的工藝與設備替代的落后的技術和工藝與設備,以改變企業現有的生產制造狀況,從而達到提高質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和能耗、節約資源能源、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的需求,滿足國家建設和戰略需要,全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綜合經濟效益的目的。
2016年版《投資指南》是“十三五”時期指導我國機械企業推進技術改造和升級工作的重要依據。經過三年的執行和瞬息萬變的全球經濟形勢變化,應對2016年版做必要的補充和修訂,以實現當初設定的目標。即:指導各地機械行業發展、引導社會投資方向、加強機械企業技術改造、促進產業轉移和落后產能淘汰、提高創新能力、加快實現機械行業優化升級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機械行業發展的重點
機械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中國制造業的脊梁。當前,國內外市場新的需求以新的形態、更高標準和要求不斷釋放,機械行業通過技術改造,不斷滿足市場需要,成為引領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排頭兵行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十分可期。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當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經濟發展的矛盾風險不可忽略,經濟增長動力和下行壓力并存。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機械行業都將面臨轉變發展方式,從注重規模向規模效益并重、做優做強轉變,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因此,本次修定更加突出從“重創新、優結構、提質量、深融合、綠色化”等方面引導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引導社會投資,切實推動機械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一)將創新能力建設擺在首位
“創新驅動”是我國機械行業長期發展戰略,是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方針。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機械行業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部分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整體實力與發達國家的先進機械制造業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創新能力不強始終是制約我國機械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十三五”時期,我國機械行業堅持把提高行業創新能力擺在首要位置,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加強產業基礎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全面提升機械工業技術創新能力。一是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企業研發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改善科研儀器設備及中試設施,提高企業技術研究開發能力。二是鼓勵制造企業與用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聯袂推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三是依托有行業服務功能的轉制院所,協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統一行業技術標準,共享技術成果,探索建立基于利益相關方共贏的產業協同創新機制。四是加強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建設,在具備條件的領域新建一批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實驗室,不斷完善行業共性技術研發體系。同時強調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產權;要鼓勵創新、寬容失敗。
(二)大力發展智能制造
近年來,雖然機械行業智能制造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多數企業還處在初級階段,表現為企業各業務環節間集成應用水平不高,產業鏈協同互動性不足。多數企業還未實現智能制造的創新突破,“互聯網+機械制造”的智能制造發展模式還僅僅是少數企業在某些領域的探索,互聯網在生產制造和上下游之間發揮的協同作用還遠遠不夠,制造環節的自動化、柔性化和智能化水平較低。
“十三五”期間,我國機械行業進一步加快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推進生產過程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水平,加強各業務環節的智能集成管控。在重點領域推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的試點應用。建設工業云與工業大數據平臺,推動工業軟件服務、工業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和標準的開放共享,建立全產業鏈的協同合作。
(三)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我國機械行業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機械制造大國。但資源和環境的約束日益成為機械行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我國機械行業依然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
“綠色制造”是貫穿我國機械行業“十二五”到“十三五”的重要發展戰略,其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機械行業本身在生產過程中重視環境保護,大力倡導清潔生產,提高制造過程中資源和能源利用率、原材料轉化率,減少廢棄物和污染物的產生,最大限度實現少廢或無廢生產。另一方面,要求機械行業研發制造的產品在使用中能實現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目標,如加快發展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清潔能源設備、高效節能環保技術裝備、資源循環利用裝備、煤炭清潔利用裝備、海水綜合利用裝備、低品位余熱利用裝備以及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等。此外,要建立和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重點推進機床、內燃機、工程機械等產品的再制造,探索汽輪機、盾構機等大型成套設備的再制造,最大限度發揮產品的作用。
(四)增強基礎能力建設,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我國機械行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由來已久,期間雖加強整改,但仍未得到徹底解決。當前機械行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對外依存度偏高,高端產品自給能力不足,服務型制造不夠普及,企業的服務收入占比過低等。
“十三五”時期,我國機械行業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重點,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切實加強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以及基礎工藝、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奠定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二是針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專用設備短缺的突出矛盾,重點發展重點領域所需的專用生產和檢測裝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和關鍵配套產品所需的專用生產和檢測裝備,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輕工紡織、制藥、消費類電子等專用生產設備,以及農、林、牧、漁等產業所需的專用生產設備。三是大力發展以高質量和高技術為特征的高端裝備產品,一方面繼續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和突破,另一方面要對已取得突破的重大技術裝備千錘百煉,從“能做”向“做好、做精”轉變,進一步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的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四是瞄準市場與用戶需求,推進機械行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鼓勵企業提升通用產品的個性化解決能力,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積極發展定制生產,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
(五)全面提升產品質量
我國機械行業規模增長速度舉世矚目,與此相比質量提升速度明顯偏慢,雖然經過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反復強調、不斷努力,行業對產品質量重要性的認識有明顯提高,但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量大面廣的傳統產品領域,企業質量管理體系不夠健全、質量控制不嚴格的現象仍不鮮見,加之同質化嚴重、相對過剩引發過度競爭,導致產品價格持續大幅下滑,高質量難以保證,加之成本壓力下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令產品質量提高困難重重。在高端產品領域,產品一致性差,質量不穩定,可靠性低的問題十分突出。產品的加工工藝和設備不完善,工業軟件落后等原因,在互聯網時代難以獲得用戶青睞。究其原因,多為核心制造技術和關鍵工藝、配套件、特種原材料等沒有完全過關、試驗驗證和研發經驗積累不足所致。
“十三五”時期,機械行業提升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全面開展質量興業活動。一是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提高企業質量主體意識,促進企業實施以質量為中心的經營管理;深入推廣質量控制方法,大力提升成套設備、主輔機及關鍵零部件的質量;盡快制定并完善產品安全、產品擔保、產品責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強化產品合格認證。二是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推進標準體系結構性改革,建立政府主導標準與市場制定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加快標準國際化進程。三是推動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完善行業自律,引導企業加快制定品牌管理體系,加強品牌文化建設,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
(六)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機械行業是我國工業屆較早開展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行業,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在工信部《發展服務型制造行動指南》發布后,全國各地掀起了發展服務型制造的熱潮,涌現出一大批圍繞著用戶需求開展但總集成總承包、系統成套設備供應商和應用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服務和制造的融合更加緊密、深入,體現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但優勢。在機械工業全行業的幾次調查中,服務型業務收入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現逐步上升趨勢,轉型升級初現成效。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服務型制造已經在全國機械行業企業中廣泛開展,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是,由于我國機械工業產業鏈長、門類齊全、產品品種多,生產組織方式和管理方式等都存在很大差異,服務的業務模式還在不斷探索中,目前亟待解決但問題一是標準化,我國尚缺少服務型制造標準體系,服務型制造業務統計口徑,企業開展各種基于制造的服務業務活動尚待規范化、標準化,服務的附加價值有待提高,服務的技術含量和水平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間。這些問題有望在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更加規范地發展,促進我國機械工業加快轉型升級,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提高效率和效益,進一步做優做強,為制造強國建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汽車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其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就業面廣的特點,對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與汽車產業加快融合,產業生態深刻變革,競爭格局全面重塑,我國汽車產業進入轉型升級、由大變強的戰略機遇期。鑒于此,加快產品轉型升級,進行供給側改革,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汽車工業成為當前產業發展階段的主聲浪。而技術改造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汽車工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對汽車行業實現轉型升級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豆I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依據相關產業政策,從投資角度明確了工業投資的重點和方向,對未來汽車工業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一、編制背景
近年來,汽車行業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化創新,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2018年,汽車產銷完成2800萬輛,連續十年蟬聯全球第一。汽車行業作為中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處于向制造業高端轉型的關鍵時期,技術改造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手段,對提升中國汽車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汽車行業創新能力提升,加速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升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锻顿Y指南》為力爭經過持續努力,邁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提出了汽車行業技術改造體系框架,梳理了汽車行業技術改造的重點領域和重點標準,是推進汽車行業向高端發展的有力手段。
二、支持的重點和亮點
《投資指南》是指導性文件,旨在結合汽車工業實際,貫徹落實國家重大部署,強化行業發展與上下游相關領域的協同;是在總結歷年汽車工業成果和問題的基礎上,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編制的,是行業集體智慧的結晶。
《投資指南》在充分研究汽車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將對行業發展意義重大、急需程度高的項目提煉出來,給出明確的發展重點和要點。在汽車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落實國家節能減排、低碳發展戰略,提出相應轉型方向,引導車企合理改造升級。
《投資指南》將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模式創新的理念貫穿于行業發展的各領域,在技術創新方面上,提出開展智慧工廠等技術在整車及零部件生產中的應用,大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現代化工業模式;加強行業上下游協作力度,重點發展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基礎技術為主的“四基”項目,對加強汽車產業基礎能力、擺脫關鍵零部件對國外供應商的依賴具有重要意義;加快高端裝備發展,明確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創新工程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推進汽車行業產品的轉型升級;貫徹落實綠色發展戰略,著力發展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產業化等低碳環保技術。
《投資指南》在機制創新方面,大力促進公共檢測、整機產品、汽車零部件、智能控制產品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方面產品質量提升技術發展,同時注重安全生產方面的提高。在模式創新方面,重點打造新能源汽車研發設計、關鍵零部件研發平臺、新能源汽車公共檢測平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研發與應用平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共享機制平臺。
三、作用和意義
(一)加強結構優化,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汽車強國的突出重點
調結構、促升級始終是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中心任務,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情勢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在邁向汽車強國的歷程中,建立完善、多層次的產業體系是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锻顿Y指南》提出汽車行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領域延伸,重點發展智能制造技術,提高制造效率及產品品質;明確發展以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為核心的高端技裝備,落實創新驅動發展及節能減排的國家戰略,切實推進汽車行業轉型升級。
(二)發展綠色制造,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汽車強國的重要著力點
綠色發展是破解資源、能源、環境瓶頸制約的關鍵所在,是實現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镀嚠a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汽車產品設計、生產、使用、回收等各環節,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加快推進汽車產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锻顿Y指南》提出發展汽車整車涂裝廢氣VOC清潔凈技術規?;瘧?,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產業化,報廢汽車綠色智能精細拆解與高效分選回收作為汽車行業發展綠色制造的著力點,推廣綠色制造理念,引導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堅持質量為先,把質量作為建設汽車強國的關鍵內核
高品質是企業乃至行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同時也是科技創新、管理能力等因素的綜合表征。近年來,我國汽車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格外重視產品質量的提升,以便滿足消費者對品質不斷提升的要求?!锻顿Y指南》指出汽車行業應發展公共檢測環境、整機產品、汽車零部件、智能控制產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方面重點開展質量提升工作,必須把質量作為建設汽車行業的生命線,全面夯實產品質量基礎,從而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整體形象。
(四)夯實行業基礎實力,把推動“四基”發展作為建設汽車強國的強力支撐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我國科研成果轉化率底,較發達國家差距明顯,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實在必行?!锻顿Y指南》給出汽車行業在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的重點方向。未來汽車工業強基將加強行業基礎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創新能力。
四、其他說明
總體上看,汽車行業進一步深化發展的任務艱巨而緊迫,必須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锻顿Y指南》對促進汽車工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加快實現我國汽車行業由大變強具有重要意義。汽車工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動員起來,把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整合起來,共同推進。堅持從國情出發,重點突破、務求實效的原則,建立支撐《投資指南》實施的具體機制,以及對實施效果的評價措施,使《投資指南》內容能夠落地。
船舶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一、編制依據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聯合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組織編制了《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中的船舶行業部分,為船舶領域科研設計單位和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投資方向提供了指導。
二、作用和意義
船舶工業是為水上交通運輸、海洋資源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和戰略性產業,是我國發展海洋經濟、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基礎和重要支撐,也是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造船市場需求依然低迷,需求結構深刻變換,國際競爭激烈,產業格局深度調整,船舶工業經濟運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創新能力、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力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投資指南》對推進船舶工業實施“海洋強國和造船強國”戰略,推進船舶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高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綠色船舶及服務型制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锻顿Y指南》是各級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開展船舶行業投資項目相關工作的重要參考,也是全國船舶工業企業推動技術改造和升級工作的重要指導,將有力推進船舶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船舶行業發展的重點和亮點
《投資指南》中的船舶領域,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從創新平臺建設、基礎能力提升、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質量提升、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等方面制定了技術改造升級的方向。
(一)強化船舶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與重點產品的培育
《投資指南》既強調了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等聯合建立國家級深海試驗、檢測平臺,建立和完善海洋工程通用系統和設備、專用系統和設備以及關鍵部件的檢測試驗設施,建立數據服務平臺,又明確了重點支持船舶產品原始創新和建造示范項目,例如符合最新公約、標準和規范要求的綠色環保型主流船舶、豪華游船、大型汽車滾裝船、豪華客滾船、極地運輸船舶、海底光纜鋪纜船等高技術船舶、智能化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創新示范、邊際油田自安裝采油平臺、大型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浮式鉆井裝備、海洋牧場裝備、多功能海洋工程船舶、半潛運輸船、物探船和潛水作業支持船等。
(二)引導解決船舶工業著力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我國已是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造船大國,也形成了較為齊全、能滿足船舶行業一般需求的工業基礎體系,但是工業基礎能力仍然薄弱,部分領域仍有短板?!锻顿Y指南》在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方面重點圍繞齒輪、密封件等基礎部件,新能源、清潔、環保等新興部件,水下系統、導航等高技術部件提出投資指引;在基礎材料方面圍繞特種鋼材、復合材料、特殊用途材料等提出投資指引;在基礎工藝和工業技術基礎方面圍繞高效焊接、動力檢測測試、大數據應用等提出投資指引。
(三)著力提升智能制造在船舶行業中的應用水平
實施科技創新和推行智能制造,其關鍵在于“強基”和“重點突破”,因此,在智能制造方面,采取以工業4.0為目標,選擇基礎條件好的骨干企業,重點圍繞預處理、切割、裝配、焊接、除銹涂裝、型材/板材加工成形等關鍵工序,開展智能工廠/智能車間建設的方式。
(四)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技術
一是針對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經濟建設需要,研制和推廣節能環保綠色裝備,例如:島礁海水淡化工程、島礁生活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系統、島礁固體垃圾處理系統。二是加強綠色加工工藝技術的研究應用,例如:凈成形制造,虛擬現實技術與敏捷制造,攪拌摩擦焊、電子束焊和激光焊等高效焊接技術,區域化涂裝環保作業等綠色涂裝工藝等。三是強化節能環保管理技術,例如:開展動能統籌優化配供技術、焊接設備生產過程網絡化集群監控技術等研究應用等。
(五)針對關鍵技術和產品,實施提質增效
針對大型船體、發動機等裝備的裝配技術需求,重點支持智能化總裝、精密裝配等先進裝備技術研究應用,結合“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重點支持數字化船塢搭載、基于RFID的物流級配系統、智能型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智能化在線監測、智能化熱加工和熱處理、曲面分段流水線、集成化無人焊接等技術研究應用。針對海洋環境的特殊要求,以及裝備本身性能提高的需求,重點支持新型防腐/防污涂料、輕質復合材料、柔性密封材料、非晶表面強化等新型材料開發應用技術研究。針對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的創新研發需求,重點支持平臺/系統的數字化建模、數值水池虛擬試驗、多學科優化設計等技術研究。
(六)強調服務型制造,構建技術改造服務體系
一是開展工業設計服務,推進關鍵領域設計突破。建立船舶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為產業鏈上下游提供整體解決方案;二是建設以制造業企業為中心的網絡化協同制造服務體系,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面向制造業提供信息化解決方案;三是支持船舶企業提供工程總承包、建設-移交(BT)、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BOO)等多種服務;四是支持企業與金融租賃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
四、其他說明
《投資指南》是引導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重要依據,我們將發揮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行業引領、協調、服務的作用,以企業為主體、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為導向,大力推動船舶工業技術改造升級,從而強化基礎能力,促進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實現“海洋強國和造船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重要支撐。
同時,我們將密切結合國內外船舶科技和市場發展趨勢,根據行業發展需求,及時完善與修訂該指南,為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提供決策參考。
鋼鐵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已建成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的鋼鐵工業體系。尤其近十年來,鋼鐵工業的產品結構、組織結構、技術裝備不斷優化,品種質量持續改善,有效支撐了下游用鋼行業和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一、“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
1.我國鋼材消費總量呈下降趨勢。在我國經濟增長將經歷一個L型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鋼鐵作為大宗原材料,今后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產能過剩已不可能通過歷史上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來消化。長期來看,GDP粗鋼消費強度、投資粗鋼消費強度呈減弱趨勢,以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鋼單耗呈下降趨勢,會導致鋼鐵消費量的減少。粗鋼消費目前已經進入峰值平臺區(8.5億-9億噸),預計2020年-2025年的粗鋼消費量為7.5億-8.0億噸,2025年-2035年為7億噸平臺波動(波峰、波谷約±5%-10%)。
2.國際貿易保護加劇,鋼材出口難度加大。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全球粗鋼需求增長乏力與鋼鐵產能過剩矛盾加劇了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競爭更加激烈復雜。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各國忙于應對就業等問題,對并購導致的資本外流和可能帶來的就業風險多有防范。在鋼材出口方面,近兩年來貿易摩擦加劇,遭到國外反傾銷調查案件數上升很快,針對中國的鋼鐵貿易保護加劇。據統計,2018年全國累計出口鋼材6934萬噸,同比下降8.1%,鋼材出口大幅下降,對國內生產供給產生了較大影響。
3.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對鋼鐵工業節能減排提出更高要求。低碳綠色發展是鋼鐵工業實現轉型升級戰略發展的核心內容和關鍵,4月底,生態環境部等5部委近日發布了《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這是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鋼鐵工業超低排放改造以來,出臺的具有指導性的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排放標準和治理時間表。實施全面超低排放改造是未來三年鋼鐵行業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措施。尤其京津冀、長三角是我國鋼鐵產能主要聚集區,這些地區重化工業發展已經超出環境承載能力,與國家節能環保新要求有較大差距,相應改造任務即艱巨,又迫切。
4.鋼鐵行業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制造業強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對鋼材品種、質量和服務需求不斷升級,制造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對鋼鐵工業有效供給水平提高將提出迫切需求。鋼材品種需求將呈現個性化、多品種、小批量趨勢,產品質量要求穩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水平愈發提高,對鋼鐵企業服務需求將由單一的材料供應商向能夠統籌提供材料推薦方案、后續加工使用方案等延伸服務的服務商轉變。
二、對推進鋼鐵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十三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已不再是大規模發展時期,將進入轉型升級、優化存量為主的發展階段。鋼鐵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建設制造強國對鋼鐵產業的支撐能力、競爭力和發展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必須要主動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進而引領新常態,在調整優化存量的基礎上,以創新為核心,不斷創新技術、產品、管理和商業模式;注重協調發展,促進布局協調、結構協調和上下游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加快推進我國鋼鐵工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步伐。
《投資指南》的編寫對推進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锻顿Y指南》作為各級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企業推動技術改造和升級工作的重要參考,通過引導企業和社會投資,推動鋼鐵工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實現鋼鐵工業邁向中高端。
三、未來鋼鐵行業技術改造重點
《投資指南》從我國鋼鐵工業轉型發展需求入手,針對制約鋼鐵工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通過對鋼鐵工業技術創新平臺、智能制造和服務制造、綠色發展、產品質量提升等重點領域的聚焦與深化,梳理了未來幾年鋼鐵工業推進的技術改造重點:
一是布局和建設鋼鐵共性關鍵技術創新平臺。經過近30年的發展,我國鋼鐵工業科技創新已步入以跟隨為主轉向跟隨和并跑并存的新階段。以終端產品需求為導向,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已成為行業內的共識。此次指南中強化了非高爐煉鐵、全球團冶煉、高效低成本潔凈鋼生產、鋼鐵新材料制造、綠色產品研發等流程制造研發基地或創新中心的建設,以提高關鍵工藝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搭建應用環境材料、高質量產品檢驗檢測認證、綠色產品測試認證等一批促進協同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提高開展檢驗檢測、質量認證、應用評價等服務能力。
二是著力提升鋼鐵工業智能制造、服務制造水平。智能制造、服務制造是集創新、服務、高端為一體的高端制造。通過著力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和業態,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水平?!锻顿Y指南》以工業4.0為目標,開展一批智能化示范工程,推動鋼鐵關鍵生產工序的自動化、智能化;鼓勵建設鋼鐵生產大數據平臺建設與示范、加工配送中心、電子商務和服務系統等,打造綜合服務的成本最優的全價值鏈,推動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實現共贏發展和整體升級。
三是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技術。新的鋼鐵行業系列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粗鋼、焦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的實施對鋼鐵企業能源環保管理和技術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按照生態環境部等5部委發布的《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投資指南》針對各鋼鐵生產環節存在的節能潛力和環境風險,提出了余熱余能回收、廢水提標改造、除塵系統升級、煙氣多種污染物綜合治理、冶金渣深度綜合利用等一批鋼鐵行業節能環保改造升級項目。
四是針對關鍵鋼材產品實施提質增效,推動中高端品種再上新臺階。當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產品檔次不高,制造業大而不強。同時,存在產能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一些中高端鋼材產品由于種種原因而不能保持穩定的生產和供給,仍依賴進口?!锻顿Y指南》以海洋工程和高技術船舶、高鐵裝備、電力裝備等高端裝備需求為牽引,提出了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通過開發一批重大技術裝備所需的高端鋼材,滿足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需求。
有色金屬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科技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活力和發展空間。作為有色金屬行業,無論在采、選、冶和加工產業鏈上都折射出科技的無限潛能。誰在技術上領先一步,誰就在這個行業有話語權,甚至有生存發展權?!豆I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中指出,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促進工業由大到強,是未來十年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中心任務。
一、強化創新平臺建設
我國在有色行業已經建設了一批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截至2015年,有色行業共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73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9個;國家工程實驗室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3個,初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以企業為主體的新材料研發平臺較少,高性能材料產業發展緩慢,仍然是制約有色金屬行業發展的短板。雖然近年來技術水平得到顯著提升,但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前瞻性、戰略性研究滯后,“生產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的發展格局尚未形成。比如,近年來世界汽車鋁板帶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從2010年幾萬噸的市場規模迅速發展到2015年的185萬噸,但國內企業在這方面的技術差距較大,至今還沒有成熟的產品。
作為有色金屬行業,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要建設有色金屬新材料技術研發平臺,重點推進新材料中試、工程化及產業化共性工藝技術,開展材料性能測試、分析檢測、表征評價等研究開發及重大應用。建設高性能復合材料創新中心、輕量化材料創新中心、極端環境材料創新中心、國家有色金屬新材料制造業創新中心等。
二、大力提升有色金屬工業信息化、智能化制造水平
在智能制造領域,有色金屬行業差距較大。在礦山領域,要建立礦山生產綜合管理與決策平臺,加快建設數字礦山,智能采礦,發展智能采礦裝備。開發以礦石開采為核心的礦山智能化生產體系,建立生產執行MES系統和ERP資源管理系統,實現礦山生產流程智能設計、生產系統的高度集成和生產調度優化控制。在冶煉領域,要提高冶煉生產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濕法冶金為例,建立在線原料成分檢測系統、在線流量控制系統、智能物料均衡反應系統、能源管理系統,使生產過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建立礦冶工業智能服務云平臺,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共性技術為核心、以信息化技術和通訊技術為支撐,開展礦冶云平臺的設計開發、礦冶大數據中心建設、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礦冶生產過程監測及遠程故障診斷技術開發,以及形成裝備、工藝、工程解決方案的設計、優化和運營所需要的知識服務、技術服務和作業服務。
三、促進有色金屬產業綠色發展
綠色制造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國工業發展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發布,首次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專題部署,強調把綠色發展轉化成為新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是我國制造業實現“綠色化”發展的關鍵舉措。
綠色制造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是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主戰場。從全球看,我國制造業總體上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產品附加值較低,相比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產品資源能源消耗高,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突出,綠色化水平有待提高,迫切需要加快綠色發展,以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傳統發展模式,構筑綠色制造體系,提升綠色國際競爭力。
多元復雜有色金屬礦產資源清潔高效利用技術及相應的成套裝備、炭素焙燒爐煙氣脫硝技術及產業化、高端領域鈦合金返回料綜合利用、銻清潔冶煉新工藝、銦錫多金屬礦尾砂資源綜合利用、鹽湖鋰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金銅綜合回收利用、新型結構鋁電解槽和稀貴金屬清潔分質高值化利用等都是今后技術發展方向,并在指南中明確列為發展重點。
四、重點發展高性能有色金屬材料
金融危機以來,新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經濟社會發展促使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變革,人類需要更多具有特殊性能的新材料。這給有色金屬材料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對有色金屬材料生產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當前有色金屬材料呈智能化、綠色化、個性化發展趨勢。
1.智能化。智能化既表現在應用領域,又表現在生產環節。在應用領域,主要是能夠對力、熱、聲、電、光、磁環境進行感知和自應對的智能材料。例如,梯度硬質合金刀具,能夠根據切削對象的硬度調整效能,延長使用壽命。用記憶合金制造的飛機機翼,當飛機遇到渦流或逆風時,機翼能夠迅速變形,從而消除渦流或逆風影響,減少機身顛簸。智能材料將適應未來社會勞動力成本提高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日益豐富的特點,有巨大發展空間。在生產環節,主要是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流程,通過工業大數據積累,對現有生產制造工藝流程進行深度優化,從而提高產品的性能。
2.綠色化。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有色金屬材料必須綠色,才有發展前景。綠色材料至少有幾個特點:首先是綠色生產,少破壞環境,少消耗能源。按這個標準,大部分有色金屬工藝技術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其次是整個使用壽命周期是節能的,這方面,鋁等可循環的有色金屬表現非常突出,1880年代以來,全球累計生產電解鋁超過11億噸,目前有8億噸左右還在循環使用中。人們往往認為鋁產業是高耗能產業,但是由于鋁可以反復使用,在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中,鋁比鋼要節省幾十倍的電量,這是其它一些大宗材料不能比擬的。再就是有利于全社會綠色發展,如光伏多晶硅、風電稀土永磁、鋰電池材料和金屬空氣電池等,有利于替代化石燃料,只要技術能夠突破,將有日益廣闊的市場。
3.個性化。全球大宗產品的供應飽和,以及人們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有色金屬材料向高精尖、個性化、差異化方向發展。其中最典型的一個方向就是以3D打印為代表的增材制造。例如,醫療上使用3D打印技術制作鈦合金骨骼和關節,可以實現精準醫療。再如,運動手環等可穿戴智能產品正在成為制造業的熱點,但是目前能夠實現的功能還有限,未來要真正做到感知人體的健康指標信息,實現遠程診療和全流程健康管理,就要求進一步提高材料性能,才能適應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要。
《投資指南》在“基礎能力”和“質量提升”中明確提出了有色金屬材料發展方向。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現代交通、海洋工程等高技術領域用高性能銅鋁鎂鈦和稀貴金屬材料。包括高性能鋁鎂輕合金材料、高性能低成本鈦合金材料、新一代高性能銅合金材料、貴金屬材料、有色金屬電子信息材料、粉末冶金材料、新型涂層材料、硬質合金材料、稀有金屬材料;鉭鈮鈹等特種稀有金屬材料;功能元器件用有色金屬關鍵配套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新型高生物相容性醫用材料、3D打印用材料等。
建材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
一、編制依據
為切實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圍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34號)、《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規〔2016〕315號)、《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信部規〔2016〕344號)及《建筑材料工業“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等相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國建材行業發展實際情況,參與編制了《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中的建材行業部分,為建材領域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投資方向提供了導向。
二、作用和意義
建筑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支撐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工業;也是改善民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制品業;還是支撐國防、航天航空以及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產業。擔當著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城鄉建設、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資源保障、民生改善、安全供給的重任。“十三五”時期,建材行業伴隨技術提升與轉型升級,實現產品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生產方式從資源、能源高負荷向低碳、綠色、環保轉型,制造技術從傳統集約式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通過系統的開展高性能材料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實現高性能建筑材料高效、低能耗制造及應用,有力推動建材工業轉型升級,促進智能化時代的產業變革。
《投資指南》突出戰略性、先進性和指導性,圍繞建材產業發展規劃、行動指南,從創新平臺、基礎能力、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質量提升、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六個方面,對建材行業領域,提出了發展方向和投資重點,希望能夠成為建材領域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有效指引,成為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金融機構開展工業投資相關工作的重要參考。
三、建材行業發展的重點和亮點
《投資指南》建材領域突出創新發展、強化基礎、智能制造、綠色發展和服務體系。通過形成一批技術創新中心、研發服務平臺和產業示范中心,構建建材行業的創新平臺。通過強化核心技術、先進工藝、關鍵材料,推動建材企業協同發展。將智能制造與綠色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智能產品和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推動建材制造業與技術服務業的協同發展,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實現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
1.強化平臺建設能力
《投資指南》針對建材企業在數據融合、協同發展、技術創新等領域的需求,搭建各種創新平臺,為建材行業科研創新提供重要支撐條件。平臺建設既強調了涉及建材行業中水泥、玻璃、建筑衛生陶瓷、非金屬礦等主要建材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的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也提出了清潔煤氣、人工晶體、光伏建筑等新興建材領域關鍵技術的創新平臺建設。這些平臺體現了建材行業應對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攻克關鍵技術瓶頸的迫切需求,這些共性關鍵技術已經很難從國外引進,必須進行原始創新研發。
2.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投資指南》提出在水泥行業、建筑陶瓷、衛生潔具、耐火材料、磚瓦行業使用“機器人”,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降低勞動者的勞動強度;提出在玻璃纖維、復合材料、水泥混凝土行業、家居裝飾裝修材料自動優化控制系統及設備檢修專家管理系統;開發智能化生產體系,實現生產流程的智能設計、生產系統的高度集成和生產調度的優化控制。發展智能制造,對于推動建材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加大技術裝備改造提升力度,提升建材行業整體信息化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發展綠色制造產業
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的決策部署,《投資指南》從兩個方面大力推行綠色制造。一是加快綠色改造升級,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大力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工業廢渣利用技術、玻璃生產線脫硫脫硝純氧燃燒技術、非金屬礦綜合利用技術等技術改造升級,降低建材工業生產過程的能源、資源消耗,通過協同處置向環保轉型、綠色轉型。二是重視安全生產,提升工作效率。在危險崗位實現機械化、自動化,通過安裝安全監控管理系統、人員定位系統、緊急避險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通信聯絡系統等管理系統,降低勞動者的勞動強度,降低工作風險。
4.加快產品質量提升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和建設制造強國的決策部署,推動建材工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投資指南》提出了研發綠色低碳低熱高貝利特、軌道交通用道橋混凝土結構超快速修復、3D打印等水泥基材料,適用于海綿城市、水環境治理、特色小鎮、新農村建設、建筑工業化的綠色建筑材料,及適用于先進能源、航空航天、傳感器件、節能環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對高性能熱防護材料技術、建筑陶瓷制備工藝、特種水泥煅燒生產工藝技術等關鍵工藝技術進行改造和升級,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和民生工程的需求。
5.發展建材服務行業
建材行業作為傳統的制造業,正面臨前所未遇的挑戰,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是新發展理念在推進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具體體現,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為傳統產業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和途徑?!锻顿Y指南》提出圍繞綠色建筑、復合材料、礦物功能材料等領域,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創新中心、產業發展聯盟及產業化示范基地。發展建材工業從研發設計、創業孵化、知識產權、到科技咨詢在內的全產業鏈,完善非金屬礦從地質勘查、工程咨詢、工程設計、工程建設、設備安裝到工程總承包的建材工程建設服務產業鏈。將建材制造業與服務業高度融合,實現“工業服務化、服務產品化”。
四、其他說明
《投資指南》是引導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重要依據,我們將發揮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的行業資源,發揮引領、協調、服務的職能,以企業為主體,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推動建材工業技術改造升級。同時我們也將不斷地結合行業發展實際,根據國內外行業發展的新動態,研判與預測行業趨勢和需求,及時完善與修訂該指南,為政府、企業提供決策參考。
石化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
一、編制背景
2016年,為指導石化等行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引導行業技術改造投資方向,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與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等11家協會聯合發布了《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6年版)》(簡稱《投資指南(2016年版)》)。該版本發布以來,為政府決策和企業投資指明了方向,有效推動了我國石化行業的結構調整,提升了行業綠色發展水平,可以說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2016年至今,隨著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和安全環保要求的提升,石化行業面臨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形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而技術創新的持續推進和下游需求的不斷變化,也導致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等細分領域的發展方向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鑒于《投資指南(2016年版)》對于行業技術改造工作的指導作用有所弱化,石化聯合會與中咨公司對其進行了修訂和重新發布。
二、石化行業發展成就和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2016年以來,我國石化行業發展平穩。2018年,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企業27813家,主營業務收入12.4萬億元,同比增長13.6%,利潤總額8393.8億元,同比增長32.1%,分別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收入和利潤總額的12.1%和12.7%,資產總計12.81萬億元,資產負債率54.56%。行業在淘汰落后產能、打造知名龍頭企業、加快園區化發展、提升安全環保水平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6到2018年,合成氨產能凈減少205萬噸,磷肥產能凈減少20萬噸,農藥原藥凈減少12萬噸(折純量),硫酸凈減少200萬噸,電石凈減少400萬噸,促使技術裝備水平持續提升,產業集中度有所改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大型骨干企業集團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導產業更加突出,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在行業發展中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更加明顯;化工園區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產值規模超千億元的化工園區達到13家,“中國化工園區30強”品牌和引領效應不斷增強;2018年行業認定綠色工廠44家、綠色產品133種、綠色園區3家,參與能效領跑者活動的石化產品產值已占行業總產值的60%。
但是,創新能力不強、安全環保制約加劇、產業集中度不高等問題依然制約著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煉油、化肥、電石、聚氯乙烯、純堿等低端產能過剩的同時,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持續短缺,高端聚烯烴自給率僅44%,工程塑料自給率僅61%,其中消費量最大的聚碳酸酯自給率僅32.8%,且主要由在華的外資企業生產;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尚未形成,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科研成果產業化程度較低,研發投入不足,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開發工作進展緩慢;企業數量多、平均規模小,中小型化工企業數量占比約97%,30萬噸/年以上合成氨企業只有91家,2000家有生產資質的農藥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只有900家。資源環境約束持續加大,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過40%,全行業能源消費總量5.5億噸標煤,位居工業部門第二,合成氨、甲醇、乙烯等重點產品能效水平與國際先進普遍存在10-30%差距;部分中小企業安全主體責任沒有落實到位,安全投入不足,管理混亂,制度缺失,設施陳舊,導致特殊作業環節事故占比高且重大事故多發。
為此,行業必須對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進行全方位的變革和調整,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對原有裝置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造升級,從而提升行業整體的綠色發展水平,走出一條資源消耗少、技術含量高、質量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之路,實現由石化大國向石化強國的新跨越。
三、修訂工作的依據和作用
新修訂的《投資指南》牢牢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題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主線,以結構調整和創新發展為重心,從創新平臺搭建、基礎能力建設、智能制造、綠色制造、質量提升、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建設等多個層面,對石化行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的重點進行了梳理和歸納,內容十分具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修訂《投資指南》的依據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的要求?!懂a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簡稱《目錄》)是指導工業投資方向的最為重要的政策依據,包含鼓勵、限制、淘汰三類方向,會根據行業發展情況適時進行修訂。相對于2011年版,近期正在征求意見的2019年修訂版《目錄》調整幅度較大,特別是鼓勵類石化產品和生產工藝相對上一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產品和工藝基本上都屬于《投資指南》中鼓勵投資的范疇,因此為適應《目錄》修訂的要求,也必須根據其修訂情況,對《投資指南》進行調整。
二是《關于促進石化產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的要求。為提升石化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2017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意見》,提出了石化產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兑庖姟窂娬{石化產業迫切需要加強科學規劃、政策引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提升綠色發展水平,推動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兑庖姟诽岢?,要以“布局合理化、產品高端化、資源節約化、生產清潔化”為目標,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科技創新,完善行業綠色標準,建立綠色發展長效機制,推動石化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兑庖姟窞槲覈袠I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非常具體的要求,因此我們將符合行業綠色發展方向的相關內容加入到《投資指南》中。
對《投資指南》進行修訂,是貫徹落實國家最新大政方針的,推進石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新常態下行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引?!锻顿Y指南》來源于行業,從石化企業、研究機構、行業協會征集而來,經分析、整理、提煉而得,是全行業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業界訴求的集中體現,代表石化行業廣大從業者對行業發展方向和趨勢的分析和判斷?!锻顿Y指南》的發布將有助于企業明確發展方向和重點,從而做出正確投資決策;有助于地方政府合理招商引資,減輕盲目重復建設;有助于科研院所和金融機構科學配置創新要素和金融資源,提高資本效率;對石化行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
醫藥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
為落實制造強國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近期我們組織編寫了《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醫藥行業是重點支持發展的領域之一?!锻顿Y指南》醫藥行業對指導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提高創新能力、引導社會投資方向、加強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推動結構優化轉型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一、聚焦重點,亮點突出
2016年10月26日,工信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簡稱《規劃指南》),作為“十三五”時期指導醫藥工業發展的專項規劃指南,目標是推動醫藥工業加快由大到強的轉變?!锻顿Y指南》醫藥部分與《規劃指南》中涉及的八項任務實現了全方位對接,突出了發展重點,聚焦了創新亮點。從增強產業創新能力、提高質量安全水平、提升供應保障能力、推動綠色改造升級、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國際化發展水平、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等方面均有所體現。
《投資指南》醫藥行業支持內容較為系統全面:一是發展共性關鍵技術,整合研發力量和資源,實現重點技術突破,搭建醫藥產業創新綜合平臺;二是構建數字化工廠和智慧醫療體系,提升醫藥行業智能制造水平;三是支持醫藥產品新技術、新材料開發,強化工業強基能力;四是支持制藥生產過程清潔工藝和設備應用,提高綠色制造水平;五是支持高性能、數字化、集成化的新型通用醫療設備開發,增強高端裝備應用能力;六是重點提升生物藥、化學藥、中藥和醫療設備等產品質量水平;七是實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強化為產業鏈上下游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型制造能力;八是支持醫藥企業持續改進EHS管理體系,不斷提高安全環保生產水平。
二、指導性強,科學合理
《投資指南》明確的“十三五”時期醫藥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重點涵蓋醫藥生產、醫療服務等大健康產業的上下游領域,對于推動醫藥行業健康運行,幫助地方部門科學管理,指導企業創新發展,引導市場理性投融資,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和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推動醫藥行業健康運行?!锻顿Y指南》明確支持技術創新和安全生產,將會促進醫藥行業的健康運行。例如,支持創新藥物發現技術、化學藥先進制備技術、口服固體制劑質量一致性技術、新型抗體構建等產業發展共性關鍵技術平臺建設以及體外診斷試劑研發和產業化平臺建設,支持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及其核心部件、先進治療設備及高端植入介入產品的開發;發展基于新靶點和新作用機制的創新藥,發展針對我國特定疾病亞群的新藥、新復方制劑、診斷伴隨產品;重點支持緩釋與控釋、脂質體、納米微球、靶向微丸、粘膜及肺部給藥、經皮給藥等新劑型、新療效、新釋藥系統等高端制劑及用于高端制劑的藥用輔料、新型包裝系統等的開發;支持聯合疫苗、治療性疫苗、ADC藥物、新型抗體藥物等生物技術新藥和生物類似藥大品種開發。支持醫藥研發數據和公共資源平臺建設,實現數據和資源開放共享,為全行業醫藥研發提供服務。鼓勵提升EHS相關硬件和軟件,最大限度減少環境污染、安全事故和職業病發生,培育履行社會責任、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
二是為主管部門科學管理提供參考?!锻顿Y指南》大力支持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將為行業和地方主管部門科學管理和強化服務提供參考。例如,支持以廠房集約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為目標,打造一批低排放綠色工廠。在醫藥企業開展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改進制藥設備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強信息上傳下控和網通互聯功能;采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廣泛獲取和挖掘生產過程的數據和信息,為生產過程的自動優化和決策提供支撐;推動“制造執行系統”(MES)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整合集成各環節數據信息,實現對生產過程自動化控制。在大型綜合性醫院、??漆t院以及不同區域建設一批大型數字化醫院和區域醫療服務協同示范工程,促進醫療信息共享、協同醫療和整合服務。研究建立全國統一的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醫療服務、醫保信息等數據標準體系,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信息技術標準化建設。建設大規模的生物資源庫和生物信息中心核心平臺。建設網絡化的國家生物資源和生物信息服務設施,加強對基因信息的深度發掘,帶動新型測序儀的發展。建設中藥工業原料生產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對中藥企業提高科學指導服務。
三是有利于指導企業創新驅動發展?!锻顿Y指南》在鼓勵質量提升方面支持醫藥產品五大領域創新開發,方向明確、分類細致,對醫藥企業技術創新指導作用顯著。生物技術藥物領域重點:開發難治疾病以及用于緊急預防和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抗體藥物,例如國內市場緊缺的凝血因子Ⅷ、抗巨細胞病毒免疫球蛋白等產品。加快針對重大或新發傳染病預防和治療的新疫苗開發?;瘜W藥物重點:加快完成國家基本藥物口服固體制劑的一致性評價任務。開發抗病毒、抗多藥耐藥菌、抗耐藥結核桿菌等新型抗感染藥物。開發治療我國高發性腫瘤疾病的毒副作用小、臨床療效高的靶向、高選擇性抗腫瘤藥。針對我國存在用藥空白、短缺或產品落后的其它高發多發性疾病,嚴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罕見病,技術落后的兒童用藥,開展相應的新產品研發及生產。中藥領域重點:圍繞重大疾病及中醫藥治療優勢病種,開展經典名方和確有臨床療效的中藥新品種的開發生產開展,具有民族醫藥理論特點、資源特色和治療優勢的民族藥新藥的研發和生產。針對重大疾病,利用我國特色天然藥物資源,開發一批有效成分明確、作用機理清楚、劑型先進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新藥。醫療設備領域重點:實施國家醫療器械標準提高行動計劃,提升醫療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開發數字化X射線機、多層螺旋CT機、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核醫學影像設備、超聲成像設備等;開發普外及??剖中g室成套設備和高性能麻醉工作站、無創呼吸機等;開發和生產符合GMP要求的無菌原料藥干燥、后處理及包裝設備,緩控釋等新型制劑生產設備等。醫藥新材料領域重點:加強藥用輔料和直接接觸藥品的包裝材料和容器的標準體系建設。推動仿生醫學、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與生物技術的融合,促進新型高生物相容性醫用材料的研制和產業化;創制具有知識產權的涂藥支架、人工瓣膜、骨修復材料、人工關節、人工皮膚等醫療器械產品。
四是有利于引導市場的理性投融資?!锻顿Y指南》明確工業強基任務,支持高端裝備發展,將會引導社會資金等要素投向,激發資本對接市場需求,增強技術改造升級的動力。例如,支持開發新型醫療設備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建設生物技術藥物發現、評價、檢測、安全監測等公共技術平臺,完善生物技術藥物產業體系。研制數字化、智能化高性能醫療設備,醫院遠程醫療裝備,新型通用醫療儀器設備等。
加快醫藥工業企業技術升級改造,既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大計。它是推動醫藥產業邁向中高端、形成競爭新優勢的必由之路,是提質增效、改善供給和擴大需求的重要舉措。聚焦醫藥重點領域,發揮指南引導和企業主體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啟動實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級工程,有效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必將加快推動創新型企業和新興產業成長,不斷促進醫藥行業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
輕工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
一、編制依據
《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簡稱《投資指南》)輕工行業部分依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輕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制定的《輕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輕工業技術進步“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輕工裝備技術進步“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等文件的具體要求和相關精神進行編制。
二、作用和意義
輕工業90%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屬于社會或民間投資。技術改造是輕工行業的重要投資方式之一,在帶動社會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極大地促進了輕工業的創新發展。通過大力推進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家電、五金、制鞋等行業裝備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智能制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投資指南》的發布將指導我國輕工業向創新、綠色、智慧的方向轉型升級,引導企業技術改造投向,推動輕工業技術和裝備進步,更有利于加快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引導社會投資發展方向,指導金融業服務輕工業發展,推動我國輕工業整體邁向中高端,由輕工大國向輕工強國邁進。
三、輕工業發展的重點和亮點
輕工業是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優勢產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覆蓋最廣的民生消費品行業,承擔著滿足消費、穩定出口、擴大就業、服務“三農”的重要任務,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8年,輕工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6萬億元,同比增長6%;實現利潤1.3萬元,同比增長5.9%;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5.5%。經過多年發展,輕工產品不僅在數量上基本滿足了消費需求,在品質上也有了大幅躍升。輕工產品在世界貿易量中的比重,小家電占到80%,空調器、微波爐、羽絨服占70%,自行車占65%,日用陶瓷占60%,電冰箱、鞋占50%,洗衣機占45%。文體、陶瓷、玻璃、工藝美術、樂器、文房四寶等行業產品頻繁出現在我國舉辦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上海世博會、G20、APEC等國際活動中,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輕工中高端產品的風采。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方面,造紙、自行車、飲料、電池、陶瓷、皮革、家具、家電、化妝品等行業取得了積極成效,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水平有了長足的提高。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輕工業改革發展也面臨一系列新任務、新使命。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通過創新發展、智慧發展、綠色發展,力促我國輕工業質量和效益協同提升,堅定不移地推動輕工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锻顿Y指南》指出了輕工業技術改造的總體方向,提出了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路徑和措施,加大了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力度,同時還致力于解決制造業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工業基礎等一系列階段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以科技為引領,推動輕工業創新發展
科技創新是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改革開放40年來,造紙、皮革、食品、家電、電池、日化、輕工機械、衡器等行業普遍建立了產學研用一大批創新團隊,形成了輕工科技創新平臺。自2016年開始,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認定了87家中國輕工業重點實驗室和59家中國輕工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涵蓋了輕工大部分重點領域。大部分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參與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方專項等各類項目,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在2018年中輕聯科技獎一等獎項目中,有12個完成單位為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依托單位,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創新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輕工重點行業要進一步提升基礎能力建設,采取產學研結合模式,統籌組織突破一批制約重點行業發展的“四基”項目。針對輕工重點行業關鍵裝備依賴進口的現狀,以關鍵技術、設備和重點項目為突破口,提高重點裝備研發水平。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為標志帶動輕工新興產業發展。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并實現產業化應用,帶動輕工業基礎能力建設的全面提升。
(二)推進智能制造,推動輕工業智慧發展
智能制造、智慧發展是企業轉型升級的主旋律。近年來,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企業智能制造、智慧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全國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共5批305家,其中輕工企業45家,輕工行業在智能制造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
輕工重點行業要積極參與本行業關鍵特殊專業裝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參與本行業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和智能化生產線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設計和制造;加大智能制造方向的技術改造力度和投入。大力推進制造過程的智能化,從產品的設計智能化、關鍵工序智能化、供應鏈優化管控方面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生產車間和智能工廠的建設。
(三)注重環境保護,推動輕工業綠色發展
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推動食品、造紙、皮革、電池、塑料、洗滌用品、化妝品、五金、家電、照明電器、日用玻璃、日用陶瓷、制筆、日化、搪瓷等重點行業企業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加強重點領域清潔生產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制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評價指標體系,開展清潔生產先進企業的認定。樹立能耗標桿企業,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大力推廣節能新技術。在造紙、食品等重點行業企業引導建設能源管理中心,利用信息技術和管理技術實現企業的節能。在電池、皮革、照明電器等行業研發、推廣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進一步推動落實《高風險污染物削減行動計劃》,大幅提高行業清潔生產水平。加強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廢棄電器、廢紙、廢塑料、廢電池、食品廢渣、皮革廢棄物等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轉化為再生資源的能力。
(四)以實施“三品”戰略為重點,推動輕工產品質量提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進入發展新時代,輕工消費品正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品種豐富度、品牌認可度、品質滿意度正在大幅提升,呈現出多層次、多元化的升級新趨勢。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和飲料等快速消費品,向安全、品質、綠色、健康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家電、家具等耐用消費品,向創新、智能、美觀、時尚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玩具、文教用品、健身器材,等文娛用品,向先進設計多元集成、智能互聯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輕工消費品正在實現從數量擴張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轉變,全面助力“樂享生活”新模式,滿足人們對營養、健康、教育、娛樂、休閑的高品質生活需求。
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要大力實施“三品”戰略,鼓勵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追求卓越品質,注重工業設計,形成具有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質量轉變,推動我國輕工產品整體邁向中高端。
(五)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輕工強國
加快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推進創意設計與輕工制造業融合發展。鼓勵將互聯網大數據服務融入輕工業管理與服務體系,建立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制造、信息增值等服務,探索柔性化生產等服務型制造模式。強化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的引領作用,針對企業、行業、地區等不同主體,在現有優勢基礎上先行探索經驗,重點開展輕工業改造提升試點示范,同時在個性化定制、工業設計、供應鏈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標準培育等方面推進一批試點示范,為推廣實施輕工業改造提升樹立典型。
綜上所述,《投資指南》是引導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的重要依據?!锻顿Y指南》的發布將促進輕工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為落實“三品”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好支持,更為輕工大國向輕工強國進軍提供強勁動力。
紡織行業解讀材料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盡管我們面臨的內外環境更趨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紡織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持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在投資規模有所減少的境況下,我們更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在《投資指南》中明確紡織行業技術進步發展方向及投資導向,促進行業產業升級、結構優化,切實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編制意義、依據及原則
修訂《投資指南》,是新業態、新模式、新發展理念、新技術的發展要求,是推動紡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第一要務的要求,是適應國際環境多變的要求。新的《投資指南》將對企業技術改造、社會精準投資、金融精準支持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加快紡織先進制造業、產業集聚和產業集約化的發展、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紡織工業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落實“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新定位,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力,為加快紡織制造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轉型升級,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有效途徑;是建設現代化紡織制造強國的重要技術支撐。
《投資指南》的修訂依據了國家產業發展與轉移指導目錄及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紡織行業發展規劃及發展重點,并符合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戰略及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修訂工作遵循了政策符合性原則、發展持續性原則、重點突破性原則、產業鏈協調發展性原則等。
二、編制重點
《投資指南》的修訂既要突出紡織高新技術發展,也要兼顧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改造,同時強化基礎提升補短板(加長板)發展的要求?!锻顿Y指南》從創新平臺、基礎能力、智能制造與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質量提升、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等六大領域、系統全面的明確了紡織行業技術進步發展的重點。
一是創新平臺建設。創新平臺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快推進創新平臺建設,在提高創新效率、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改善創新環境、協同服務機制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锻顿Y指南》在更多領域提出了紡織工業創新平臺建設重點。(1)對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材料的技術創新平臺;(2)廢舊紡織品循環再利用服務平臺;(3)紡織產業集群協同創新、供應鏈管理大數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個性化定制及網絡制造平臺建設;(4)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及技術創新聯盟;(5)新增了先進功能性纖維創新中心、紡織產業智能制造協同創新服務、綠色纖維設計、綠色供應鏈系統集成等平臺;紡織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污染治理等綠色制造創新推廣平臺等。
二是提升基礎能力。提升紡織工業基礎能力,是實現紡織制造強國的重要途徑,“四基”能力水平直接決定了紡織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锻顿Y指南》工業制造基礎能力從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四個方面明確了強基發展方向。新充實的重點內容:自動穿經機的關鍵零部件、電子送經和電子卷取裝置;無銻聚酯聚合與紡絲工藝,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組分在線添加技術,高性能纖維穩定化、低成本化生產工藝,循環再利用纖維化學法生產工藝;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和無銻聚酯纖維綠色設計平臺,高品質循環再利用纖維制造技術創新平臺,環保聚合催化劑研制與產業化應用技術創新平臺,化纖高效柔性制造技術創新平臺,車用紡織品技術創新平臺,化纖長絲超仿真紡絲與深加工應用技術創新平臺等。提升基礎能力將為實現紡織制造強國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三是智能制造。紡織智能制造離不開智能化的紡織裝備。重點發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實現高效、低能耗、柔性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紡織裝備及生產技術?!锻顿Y指南》從紡織智能化單元(管控系統)和智能化生產線、智能化生產車間、智能化工廠建設、智能化管控、智能倉儲等明確智能化技術發展方向,并涵蓋了紡織全產業鏈。新增了10個方面的智能化應用技術,分別是加強化纖設備遠程監控管理系統、生產工藝仿真系統、在線質量監測及管理系統;基于機器視覺的紡織品外觀在線檢測系統;加強化纖(滌綸、錦綸、氨綸、再生纖維素纖維等)智能化生產線、全流程數字化工廠和相關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智能化家紡生產線;智能化長絲織造生產線和數字化織造車間;智能化繅絲生產線;智能化針織(緯編、經編)生產線;智能化針織服裝生產線;基于RFID的毛衫智能生產線建設;印染廢水處理及深度膜處理中控管理系統等。
四是綠色制造。“十三五”是落實紡織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是實現紡織工業綠色發展的攻堅階段,推進綠色發展是提升紡織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锻顿Y指南》的修訂更加重視廢舊資源回收和再生利用技術、污染治理技術;充實了紡織各產業鏈綠色生產技術?!锻顿Y指南》從化纖及紡織品制造、印染加工、綠色紡織化學、廢舊資源回收和再生利用、產業用紡織品等五個領域明確了發展的重點;將積極引導企業應用綠色關鍵技術,淘汰落后產能,增強紡織行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動力;鼓勵發展清潔生產,打造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加快形成紡織行業綠色制造體系。“安全生產”并入綠色制造。
《投資指南》新增的具體內容有:廢舊聚酯原料處理與分級利用技術,醇解、雜質分離、聚合、紡絲連續化循環再利用纖維制備的產業化技術及裝備;循環再利用纖維化學法(BHET)路線產業化關鍵技術,大容量物理法循環再利用纖維生產技術;再生滌綸、再生丙綸和廢舊紡織品在過濾分離、土工建筑、交通工具、農業用、包裝用等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的應用技術。土工合成材料及過濾與分離用、車用、農業用、安全與防護用等產業用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技術及應用示范基地建設。絲膠蛋白回收利用技術,污泥低溫真空脫水干化技術、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w長絲織造免上漿技術、噴水織造綠色環保加工關鍵技術,噴水織機廢水處理“零排放”技術;蠶絲織物數碼雙面印花加工技術;毛毯全自動大花回圓網印花技術等。
五是質量提升。質量提升是《投資指南》的重要內容之一,從化學纖維制造、新型紡織技術推廣應用、服裝制造、紡織機械裝備、紡織特種應用、紡織新材料六個領域明確了技術改造的重點技術。新增的重點內容有“化學纖維制造”,除“差別化、多功能纖維”外,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循環再利用纖維等都是新增的內容,并分別具體明確了各纖維領域的重點技術。充分體現了紡織制造高質量發展從源頭保障的發展理念。
在新型紡織技術推廣應用方面,對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家紡等全產業鏈,明確了鼓勵發展的先進適用技術。在服裝制造方面.從質量控制、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等明確了發展方向。在紡織機械裝備制造方面,從數控、自動化、連續化、智能化、節能環保、紡織專用基礎件專用生產裝備等先進技術提出了具體發展方向,體現了紡織品加工制造質量必要的保障條件。在紡織新材料方面,突出了功能性、智能紡織品新材料的應用,新增了高性能、多功能、高效高精度的紡織新材料;高功能、多功能復合職業工裝和特種防護服裝的生產技術及產業化;智能紡織品技術等。
六是服務型制造和技術改造服務體系。服務型制造要求企業技術與服務齊頭并進,建立新型服務形態是新時代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針對紡織行業制造服務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明確了發展的重點:(1)鼓勵開展紡織工業設計服務,個性化服務。如產業用紡織材料與應用企業,協同提高相關工程設計、施工和維護等服務型制造能力;(2)客戶需求服務,大批量定制服務;(4)打造全流程化智能服務體系,(5)強化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的引領作用等。
《投資指南》是促進技術改造升級、務實全面地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積極推廣智能制造技術、綠色制造技術、關鍵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提升紡織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力。
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
典型案例匯編
第一部分地方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篇
河北省促進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河北省將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作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視為加快經濟增長、提升創新能力、促進節能減排、提高質量效益、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途徑。通過持續推進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不斷提升。2018年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8.7%,技改投資占全省工業投資的比重59.5%,對全省工業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
一、河北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持續完善技改支撐體系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主管副省長任組長的省工業企業技改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發布年度技術改造工作要點,明確技術改造重點任務。二是不斷健全政策體系。制定印發《河北省新一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9年河北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工作要點》等重要文件,更新發布《河北省技術改造投資導向目錄(2019-2020年)》,明確工業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工作重點的方向。三是完善健全部門間工作機制。會同統計局重點圍繞改建與技術改造、擴建、遷建、購置設備、恢復等五方面建立了全省技術改造投資統計指標體系。與發改部門建立項目核準備案機制,按責任分工有序高效推進核準備案工作。
(二)持續實施重點技改項目
一是深化實施“千項技改”工程。圍繞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工業強基和重點產業改造提升等重點,引導開展技術改造。截至2018年底,累計實施省工業企業重點技術改造項目7082項,總投資22268.6億元。二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著力提升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基礎能力,解決產業突出短板,2016年開展省工業轉型升級強基專項以來,共有48個項目入選省級工業強基示范。三是開展“萬企轉型”行動。按照“一市一策、一園一策、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原則,指導全省1.5萬家規上工業企業制定轉型升級方案,明確技術改造方向、路徑、目標,計劃利用三年時間推進全省1.5萬家規上企業全部實施一輪技術改造。
(三)持續優化資金使用形式
一是創新資金支持形式。在借鑒多省市資金使用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省實際,創新資金使用方式,支持企業購置生產設備,有效避免了項目不能按計劃完成投資造成無法驗收的風險。二是規范評審流程。由前幾年的項目申報材料集中評審、項目現場部分抽查的形式優化為財務專家集中評審、會計師事務所全覆蓋開展現場專項投資審計、項目總數5%比重交叉復核,提高項目評審科學性、真實性。優化資金支持形式和評審流程后,省審計廳開展資金審計過程中,未出現一例資金追回情況。三是拉動社會投資作用不斷加強。2018年省級技改專項共支持93個重點技改項目建設,拉動總投資211.6億元。
(四)持續優化企業營商環境
一是實施重點項目領導包聯機制。制定重點技改項目分包服務工作方案,明確總投資10億元以上、1億-10億元、5000萬-1億元項目分別由省、市、縣三級領導包聯,逐個項目確定省市縣領導和項目聯絡員,實施跟蹤服務,促進項目落地和盡快投產。二是搭建企業對接平臺。每年舉辦政銀企技術改造項目對接會,向金融機構發布省千項技改項目,引導創新推廣金融產品。2019年6月份舉辦的對接會上,22家金融機構與省工信廳簽訂了合作協議承諾支持工業企業、中小微企業。三是營造良好輿論環境。通過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種渠道總結推廣在新一輪技術改造過程中涌現的先進典型,發布《工業轉型升級典型案例匯編》,為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創造良好的對標趕超氛圍。
二、河北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成效
(一)工業實現穩中有進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為2014年以來最好水平,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6.2%)低1個百分點,超過年初預定增長5%左右的目標;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53家,超預定目標453家。鋼鐵、裝備、石化、食品、紡織服裝、建材、醫藥七大主要行業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6%、8.3%、1.4%、4.4%、-0.5%、3.1%、13.2%。
(二)創新發展成效明顯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0.84%,比2016年提高0.1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總數達到4055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27%;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500億元,增長近30%,12項工業領域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三)綠色發展加快推進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能耗比上年下降3.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8.65%。超額完成六大行業去產能任務,壓減退出煉鋼產能1230萬噸、煉鐵產能1087萬噸、煤炭1401萬噸、水泥313萬噸、平板玻璃810萬重量箱、焦炭產能517萬噸,嚴防“地條鋼”死灰復燃,鋼鐵“僵尸企業”產能全部出清。推廣新能源汽車37563輛(折合標準車69347輛),超出全年目標任務1.31倍。
(四)新舊動能加速轉換
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3%,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34.6%,成為工業增長第一拉動力。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8個百分點。其中,醫藥制造業增長13.2%,高鐵車組制造增長49.5%,集成電路制造增長28.6%。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3%,比規模以上工業快10.1個百分點,其中,高端技術裝備制造領域增長23.1%。新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增長1.8倍,動車組增長34.3%,液晶顯示屏增長30.7%。
(五)質量效益明顯提升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211.7億元,同比增長12%,連續33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排名全國第16位,較2017年前進1位;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8%,比上年高0.3個百分點。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2031.1億元,增長10.3%。
黑龍江省促進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黑龍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黑龍江省堅持以十九大精神為統領,把技術改造作為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任務,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全力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穩定工業投資,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2019年1-5月份,全省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74.6%。
一、黑龍江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實施分類指導,抓住技術改造的本質規律
一是培育工程技術服務力量。積極開展智能制造系統集成供應商培育工作,通過現場對接、專家培訓、工程咨詢等方式,引導工程集成供應商參與企業智能升級改造。二是實施分行業智能化改造。在全省支持消費品、裝備制造業等若干行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目前已有安宇迪等共40余個企業開展了智能化升級,并獲得省政府支持,為其他企業技術改造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案例。三是引導智能化改造方向。通過政府牽頭,政策引導,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和大中小企業形成合力,開展“零距離”服務,鼓勵支持省內企業開展數字化車間建設,加速智能制造發展。
(二)突出五個結合,提高技術改造的發展水平
一是堅持技術改造與科技創新相結合,提升發展新動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導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參與國家科研攻關項目和重大創新工程,不斷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和技術集成能力。二是堅持技術改造與兩化融合相結合,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研發、設計、制造、營銷、服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實施信息化改造。三是堅持技術改造與智能制造相結合,推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突出圍繞發電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等具有比較優勢的17個重點領域,開展一批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積極推進具有先進制造技術的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四是堅持技術改造與節能減排相結合,培育發展綠色制造。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重點,組織實施一批節能技術改造和循環經濟項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五是堅持技術改造與做好“三篇大文章”相結合,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協調發展。重點圍繞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加強重點項目謀劃和推進工作力度。
二、黑龍江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成效
(一)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逐步形成
2018年,全省完成工業投資同比增長9.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高于去年同期4.1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工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37%;醫藥工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6.2%;冶金工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93%;建材工業完成投資同比增長11.7%。冶金、食品、醫藥等行業工業投資的快速增長,分別帶動其工業增加值增長38.7%、12.8%和10.4%。
(二)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意識進一步增強
2017年以來,全省共認定數字化示范車間47個,地區遍布全省11個有關市(地),行業涉及裝備、食品、醫藥、冶金、原材料、消費品等多個領域,對每個經認定并符合兌現條件的數字化車間所在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200萬元。目前,數字化車間的示范引領作用正在逐步顯現,相當多的企業主動上門取經,全省推進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升級的氛圍越來越濃。
(三)企業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全省大力實施鼓勵企業擴大有效投資,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支持企業產品創新、兩化融合、智能化升級、綠色化發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2018年,共兌現支持工業企業發展的政策共15條,支持工業企業936戶次,支持資金11.3億元,引導了企業向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投資方向。2018年全省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3%,比全國高2.8個百分點,完成投資5000萬元以上投產項目同比增長32.3%,比去年同期高13.2個百分點,隨著這些大項目的投產達效,必須將成為全省工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上海市促進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17年以來,上海市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工作的總體要求,把技術改造作為調結構促轉型的重要抓手,為促進本市工業投資企穩回升、投資結構優化、新舊動能轉換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市推進技改項目1700項,完成技改投資777億元。
一、上海市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完善頂層政策設計
2018年,上海市出臺了《上海市深入推進技術改造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三年內在6大領域打造600個技術改造標桿項目,面上帶動規模以上企業實施5000個技改項目的目標,促進上海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方案提出“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服務化、精品化、綠色化”為特征的“六化”改造,為今后上海市企業改造提升指明了方向。
(二)持續推動政策創新
引導帶動企業由單純設備更新改造向軟硬件全流程改造提升轉變,以點帶面促進全市企業技術改造升級。2018年開始,將固定資產投資以外的軟件、專利等軟性投入納入支持范圍,引導企業由單純設備更新改造向軟硬件全流程改造提升轉變。2018年,全市共推進各領域示范項目264項;2019年1-5月共推進示范項目107項,項目數量和投資額均創下近年來新高。其中,包含軟性投入的技術項目占比由2018年的30%提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60%。市級推進的重點項目占全部項目數量的40%,專項政策的聚焦及示范效應不斷顯現。
(三)聚焦重點產業領域
按照《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2019年版)》要求,結合上海產業發展實際,編制上海市重點技術改造支持目錄。一方面引導鋼鐵、化工、制藥等傳統行業加快以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為主的升級改造,推動傳統制造模式加快向現代制造模式轉變。另一方面,將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民用航空納入重點支持領域,加大支持力度。2018年,全市共推進技術改造示范項目264項。
(四)全面做好項目服務
一是提升技改項目審批效率。推動出臺《上海市進一步優化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實施辦法》,技改項目取得規劃設計條件到獲取施工許可證,審批時間壓縮至15個工作日。二是建立市區兩級技術改造服務體系。在政策咨詢、行政審批、投融資管理等多角度提供保障;對各類所有制企業進行同等支持和服務,近年來,民營、外資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占全市技改專項項目數量超過80%。三是加強投融資服務。設立上海市產業轉型升級投資基金,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傳感器等領域支持一批技改項目;設立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推動28個重大集成電路技改項目;以市場化的形式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推動國家先進制造業基金、上海市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投資基金等與技術改造項目對接。
二、上海市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成效
(一)有效拉動工業投資
十三五以來,技改投資占上海市工業投資比重已超過60%,在市場投資信心回升、技改投資增長等因素帶動下,2016年10月份,上海市工業投資結束了連續28個月的負增長、首次轉正。2017年上海市共完成工業投資1031.7億元,同比增長5.3%;2018年,上海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7.7%,創10年新高,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0%,占全市工業投資比重達到64%;2019年一季度,上海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5.8%,技改投資增速達到18%,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領域改造投資保持快速增長。
(二)推動產業全方位升級
以智能化改造為核心的六化改造,推動產業各領域全方位改造升級。智能化改造使企業平均生產效率提升50%以上,最高提高3.8倍以上;高端化改造加快產品與技術向價值鏈高端邁進。高世代AMOLED線性蒸發源、首臺一體化PET/MR等部分領域問題得到解決;集群化改造加速本市汽車、電子信息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升級;服務化改造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2019年1-3月,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9%。精品化改造推進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核心的“三品”戰略,化妝品、高端家紡等領域供需兩旺;綠色化改造推動制造綠色化及產品綠色化。2017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用能延續了下降趨勢,產業綠色制造體系正加快構建?;?、鋼鐵等高能耗行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2018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2%。
(三)提升產業規模和發展內涵
從全市重點監測的100項已完工技術改造項目來看,改造后企業平均銷售收入較改造前增長1.7倍,利潤增長2.4倍,稅收增長2.8倍。改造完工后的三年內,企業銷售年均增長12%,利潤年均增長率達12%,稅收平均增長率達11%。在技術改造推動下,全市產業集約化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2019年1-4月,上海市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率7%,高出全國1.5個百分點,列東部地區第一。
(四)加快產業新舊動能轉換
通過“先進制造+傳統產業改造”雙輪驅動,賦予上海市產業發展的新動力。瞄準先進制造業發展方向,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汽車等行業以先進技術、產品和工藝提升為主的改造不斷加快,ABB機器人超級工廠、發那科三期等一批重大技改項目啟動建設。2017年全市工業機器人產量約占全國一半??v深推進食品、紡織、化妝品等量大面廣的傳統行業改造提升,提升質量品質,打響產品品牌,加快形成新形勢下新型供給能力。2017年,上海市13個主要行業中10個實現增長。2018年,工程機械、日化產品等部分傳統產品產值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工程機械領域同比實現28%增長。2018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規模再創新高,在國民經濟七個主要行業中規模第一。
江蘇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江蘇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技術改造的決策部署,堅持把技術改造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工業發展質量效益的重要抓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引導和支持企業大規模高起點開展技術改造,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為產業轉型升級打下堅實基礎。
一、江蘇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聚焦智能制造,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簽署關于共同推進智能制造創新發展戰略合作協議,著力加強頂層設計,細化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組織編制《江蘇省“十三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快智能制造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建立智能制造領軍服務機構評選標準。二是推進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鼓勵引導企業應用自動化、智能化裝備和系統、軟件進行智能化改造。引導企業建設覆蓋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首批遴選14家智能工廠試點,全省累計建成728個省級示范智能車間。三是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出臺《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意見》和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標桿工廠等建設標準,建成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42個。
(二)聚焦固本強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一是推進創新成果轉化。以發明專利、引進先進高端技術成果、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成果等為重點,通過技術改造推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省級試點建設了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等8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全省已有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42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超2300家。二是推進關鍵技術攻關。制訂發布《江蘇省智能制造裝備創新發展推進計劃》,積極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重點圍繞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梳理產行業關鍵環節技術(產品)短板,建立近500項的短板技術庫。三是推進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制定出臺工業強基工程三年實施方案,對接國家工業強基工程指南,引導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和產業化,組織實施重點強基項目建設,促進強基成果推廣應用。全省共有59個項目列入國家強基工程。
(三)聚焦產業集群,提高集群化發展水平
注重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鼓勵引導集群龍頭骨干企業加快實施技術改造,推動強鏈補鏈,提升產業高端化發展水平。一方面,統籌推進集群培育工作。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確定13個基礎較好的集群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分別制訂培育方案,在集群發展目標、增強創新能力、加快改造提升、培育骨干企業、推動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強化政策支持等方面細化工作任務和措施。另一方面,扎實推進集群重點項目建設。按照強鏈補鏈目標要求,突出產業鏈關鍵環節、薄弱環節、缺失環節,摸排建立集群重點技改項目庫,省、市協同合力推進800項以上重點項目建設。
(四)聚焦綠色安全,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適當提高淘汰標準門檻,輔以實施獎勵政策,支持企業主動淘汰一批技術、經濟和環保、安全指標相對落后的低端低效產能。2018年,全省壓減水泥產能210萬噸、平板玻璃產能660萬重量箱。二是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每年組織實施重點節能改造項目。截止2018年底,全省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97家、綠色園區9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家。三是推進重點領域節能。綜合運用政策激勵、節能執法和差別化電價等措施,推廣使用高效節能電機、變壓器等用能產品。制定實施《江蘇省項目節能量交易管理辦法》,開展項目節能量交易試點,對蘇南地區鋼鐵、有色等高耗能行業項目建設實行能耗等量或減量置換。
(五)聚焦環境營造,提升服務發展能力
一是加快推進簡政放權。江蘇已實現技改項目省級零審批,并對技改項目免稅確認實行“不見面審批”。二是加強項目要素協調。建立省級銀企融資洽談聯席會議制度,積極開展銀企融資洽談對接活動,引導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重點技術改造項目。2018年共向金融機構推薦四批289項導向性計劃項目,總投資近1000億元,涉及貸款需求約480億元。三是實施技改綜合獎補政策。研究制定《江蘇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綜合獎補資金實施細則》,以企業上年度主要稅種入庫稅收額與新增稅收額、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獎補資金安排依據,充分體現公平普惠原則。四是加強項目跟蹤督查。建立項目專員制度,加強項目分類跟蹤管理,對列入省重點工業投資項目計劃的項目,按月度進行跟蹤。建立重大項目在線跟蹤機制,通過信息平臺進行月度在線跟蹤,及時掌握了解、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存在問題。
二、江蘇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成效
(一)技改投資較快增長
2017年,全省工業投資、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6.7%、11.5%,工業技改投資增速快于工業投資5.2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比重達57.9%。2018年,全省工業和技改投資同比分別增長8.0%、10.7%,工業技改投資分別高于工業投資、固定資產投資2.7、5.2個百分點,占工業投資比重提高至60.6%。
(二)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2017、2018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8.1%、15.2%,分別高于工業投資1.4個百分點、7.2個百分點。高耗能行業投資增幅較低,2017、2018年,全省高耗能行業投資分別下降1.4%、0.2%。
(三)民間投資主體作用顯著
從經濟類型看,以私營個體經濟為主的民間投資主體作用顯著,增幅持續高于工業投資。2017年全省工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8.9%,高于工業投資2.2個百分點;2018年全省工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0.5%,增速快于全部工業投資2.5個百分點。
浙江省促進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近年來,浙江省深入貫徹落實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緊緊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標,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推動企業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
一、浙江省促進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實施分類指導,抓住了技術改造的本質規律
一是培育工程技術服務力量。認定省級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務公司110家,認定一批市級縣級的智能化改造工程服務公司,采用市場化的辦法,引導工程服務公司為企業改造升級提供技術服務。二是實施分行業智能化改造。在全省支持10個縣市聚焦重點行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取得成功后,在行業內推廣。目前已在汽摩配、軸承等塊狀行業組織實施了54個“機器換人”和智能化改造分行業試點示范,形成了一批塊狀行業整體改造提升的成功案例。三是開展智能化改造診斷咨詢服務。在試點基礎上啟動實施萬企智能化改造診斷計劃,目前已落實23個工業大縣率先開展智能化改造咨詢診斷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為企業提供智能化改造的診斷咨詢和方案設計,幫助企業找準智能化改造的實施重點。
(二)狠抓典型示范,激發技術改造的內在動力
一是組織實施百項智能化改造示范項目。每年在全省遴選確定100個左右的項目確定為省級智能化改造示范項目,2018年實施124項,2019年實施137項,對列入示范的項目,地方在專項資金安排上給予傾斜。并落實各市、縣同步實施一批當地的示范項目,以示范項目帶動其他企業實施技術改造。二是組織現場會進行推廣。每年組織召開10場左右的智能化改造專題現場會,落實省、市、縣三級每年舉辦百場行業或區域現場會。通過讓同行業企業實地參觀示范項目的生產線、現場聽取工程服務公司、示范項目實施企業的經驗介紹、先進適用裝備展示等方式,打消企業的顧慮,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有力促進了各行業整體改造升級。
(三)加大政策扶持,強化對技術改造的激勵引導
近年來,浙江省重點推進包括智能化改造在內的產業數字化改造提升工作,推動地方加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每年落實3000畝土地指標,用于獎勵工業投資和技術改造工作做得好的地區。全省各地也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形成了省與地方聯動支持技術改造的良好政策環境。
(四)優化機制保障,形成推進技術改造的合力
一是加強政策引導,浙江省政府圍繞數字經濟、智能化技術改造、機器人+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積極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二是深化實施審批制度改革,建設企業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實現事項辦理“最多跑一次”“最多100天”,有效激發了企業投資活力。三是開展“畝均論英雄”改革,通過企業分類綜合評價,相應實施差別化電價、水價、排污費等措施,倒逼企業技術改造升級。2018年全省完成34827家規上和46166家用地5畝以上規下工業企業綜合評價,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和畝均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8%和7.3%。四是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在全國率先打造“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組建國家級supET工業互聯網平臺,實施“企業上云”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建設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47家,新增上云企業超12萬家,打造行業云應用平臺10個。
二、浙江省促進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的成效
(一)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逐步形成
2018年,浙江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比年度目標高0.3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1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高1.7個百分點,呈現出“好于預期、高于全國、領先東部”的態勢。2019年1-5月,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比全國高0.1個百分點;利潤同比增長5.3%,比全國高7.6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7.9%。
(二)工業投資結構明顯優化
企業更加重視通過內涵式的改造實現提質增效,技術改造投資成為工業投資的主導力量。2019年1-5月份全省工業投資增長7.2%,增速高于全國3.7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3.7%,成為拉動全省投資的重要因素。企業更加注重通過軟投資提高效率、提升產品品質,技術改造在工業投資中的占比達到53.8%。
(三)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
2013-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人均勞動生產率累計提高63.7%,2018年達到22.5萬元/人,主要得益于“機器換人”和智能化改造。
(四)企業盈利能力明顯增強
2013-2018年,浙江省規上工業利潤年均增長10.4%,增速比全國高1.8個百分點。通過推進智能化改造,企業在減少勞動用工、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優化庫存管理的同時,產品質量穩定性、一致性不斷提高,降成本優品質效果十分明顯。
(五)就業結構矛盾得到緩解
浙江制造業長期面臨普通勞動用工供給不足和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結構矛盾,通過實施智能化改造,2013-2018年,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用工人數分別下降9%、8.6%、7.5%、7.4%、7.2%、7.6%,相當于累計彌補普通勞動用工需求缺口350萬人。同時隨著高端智能裝備的應用和智能化改造工程技術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也創造了一大批新的就業崗位,有效解決了大量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的就業。
(六)智能制造基礎更加堅實
智能化改造促進了浙江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水平的提升,夯實了浙江邁向智能制造的基礎。2013-2018年,浙江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由不足5000臺,快速增長到7.1萬臺,應用總量全國領先。2018年,主要制造行業重點企業裝備數控化率、機聯網率分別達到57.9%、38.4%,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安徽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安徽省一直將技術改造作為抓經濟、抓工業的重要“法寶”,不斷優化推進路徑、強化投資引導、突出項目支撐,制造強省、民營經濟等政策措施綜合發力,大規模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行動。2018年,全省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4.6%,其中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6%。
一、安徽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明確推進路徑
安徽省連續出臺了《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計劃》等重要文件,指導技術改造工作。省經信廳出臺了《大規模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推進方案》,聚焦“7+5”(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七個高端制造業,冶金、化工、建材、紡織、食品加工等五大傳統產業)產業體系,實施“1+5”(工業強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務型制造)工程,科學規劃每個產業在每個領域的重點路徑、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區域,并繪制多方位的推進路徑關聯度圖譜。近年又印發《關于實施高水平技術改造升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等文件,不斷優化技術改造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
(二)強化政策支持
2017年,安徽省召開大規模、高規格的制造強省萬人大會,出臺了《支持制造強省建設若干政策》,重點支持高端、智能、綠色、精品、服務五大制造。之后又連續出臺《支持中國聲谷建設若干政策》《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包含大量直接或間接支持技術改造的條款。
(三)實施新型制造
實施工業強基,開展安徽省工業強基路徑研究,對“7+5”產業的“四基”進行全景分析,并在全省技術改造現場會上進行宣貫。布局高端制造,每年培育認定100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0個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開展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著力彌補創新短板。發力智能制造,從“點”上每年300家以上重點制造企業推廣應用3000臺以上工業機器人;在“線”上每年建設數字化車間100個;在“面”上每年建設智能工廠20家。加快綠色制造,深入開展節能環保專項行動,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精品制造,大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和“安徽工業精品培育行動計劃”。推進服務型制造,印發了《安徽省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推進方案(2017-2020年)》,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等新業態、新模式。
(四)推進項目建設
每年更新印發安徽省工業項目投資導向計劃,引導支持各地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栋不帐?019年工業項目投資導向計劃》共收錄項目8023項,其中工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項目3094項,技改投資額占導向計劃總投資的68.7%。不斷完善項目調度機制,對億元以上導向計劃項目按月進行調度,開展跟蹤服務,分析存在問題,幫助協調解決。建立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臺帳,省、市、縣、企業指定專人負責,保持經常性對接,綜合運用日常調度、專項調度、通報督查等手段,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同時,向各金融機構集中推薦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的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并在互通信息、精準合作、多層對接、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多層次達成共識。
(五)創優投資環境
省政府印發《關于創優“四最”營商環境的意見》,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堅持非禁即準,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堅持企業投資項目核準范圍最小化和最大限度下放核準權限。除納入《安徽省地方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的項目和國家、省有關產業政策規定需省級備案的項目外,技術改造領域項目原則上按照屬地原則實行備案管理。按照“能快則快、能簡則簡”原則,努力做到時間上“縮短”、程序上“簡化”、操作上“并聯”,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目前,省級核準備案項目全部通過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辦理,實現“網上受理、并聯辦理、限時辦結、全程監管”。開展“四送一服”(送發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創新項目、送生產要素,服務實體經濟),推進系列惠企利企政策落地見效。
二、安徽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成效
(一)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增長顯著
2017年,安徽省完成工業投資12943.5億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完成技改投資7352.9億元,同比增長18%,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56.8%。2018年,全省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4.8%,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4.6%,分別高于上年同期12.1和16.6個百分點,增速創2012年以來新高。其中,制造業工業和技改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3.3%和36%。
(二)工業經濟實現突破性增長
全省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改項目1162項,其中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118項。在技術改造的助推和引領下,安徽省工業經濟呈現“穩中有進、質效雙升”的良好態勢,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創近四年同期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2448.2億元,同比增長27.8%,增速創近七年同期新高。
湖南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湖南省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工作的總體要求,將技術改造作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和制造強省建設的主要手段,持續培育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實現了技術改造投資的持續增長。2018年,湖南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38.1%,增速比當年工業投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高出5.7個百分點與28.1個百分點。
一、湖南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持續推進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打造技改增長新引擎
一是進一步突出發展重點。努力將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中小航空發動機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將電子信息、新材料打造成為國家級產業集群。引導各市州、重點園區根據產業定位大力引進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支持重點企業進一步明確主攻方向。二是進一步突破技術瓶頸。圍繞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再認定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再培育1-2家有實力競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實體。提出關鍵零部件、關鍵原材料和核心技術等目錄清單,組織企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開發一批新產品,制訂一批新標準。三是進一步拓展產業范圍。搶抓國家大力發展5G技術及應用、人工智能、安全可靠計算機等產業難得機遇,引進全球行業巨頭、央企集團、國內行業領軍企業來湘發展下一代信息技術,跟上全球信息化發展步伐。
(二)持續推進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匯聚技改增長新動能
一是抓項目落地和達產達效。重點抓長三角經貿合作洽談周等簽約項目的落地實施,抓前四批制造強省重點項目和110個重大產品創新項目情況跟蹤調度和服務協調,推動偉創力二期等項目盡快竣工投產。二是抓項目開發和項目引進。再發布一批制造強省建設和百個重大產品創新項目,對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龍頭企業名錄和強鏈、延鏈、補鏈目錄清單,聚焦500強企業,再引進一批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三是抓園區產業特色。努力把長株潭衡建設打造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進一步明確園區產業發展主責,引導園區形成優勢和品牌。充分發揮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體系作用,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創建一批國家級服務型制造業示范企業、示范項目和示范平臺。
(三)持續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培育技改增長新主體
一是大力引進和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力爭每年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邁向100億元、500億元、800億元乃至1000億元臺階。積極對接500強企業,著力引進國際巨頭和央企集團在湘建設重大產業項目。二是大力培育規模工業企業。充分發揮“工信云”作用,摸清現有1.5萬家規模工業企業家底。對1000-2000萬元規模工業企業培育對象進行入庫管理,力爭全年新培育1000家以上規模工業企業。三是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開展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再培育300家左右小巨人企業,打造一批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實施中小企業“上云”專項行動,豐富云平臺和云服務機構云上應用產品。四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強化湖南省產融信息對接服務平臺功能。對“白名單”企業實施動態管理,及時新增合規企業、堅決清理違規企業。
(四)持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帶動傳統產業升級,賦予技術改造新內涵
一是抓數字經濟發展。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新產業推廣應用。2019年計劃培育和推廣2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大企業“雙創”,培育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制造業“雙創”模式。二是突出智能制造主題。深入推進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盡快出臺實施細則。大力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對標,在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制造業領域,大力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三是大力實施“三品”工程。繼續加大對湘酒、湘瓷、湘藥、湘紡等產業支持力度,提高品質、打造品牌、形成優勢。鼓勵支持冶金、有色、化工等原材料產業研發新品、打造精品。四是狠抓綠色制造。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堅決防止“地條鋼”死灰復燃。
(五)持續推進基地(園區)建設,夯實技改重大支撐平臺
一是開展進一步支持基地(園區)建設政策研究。對創建工作優異的基地(園區)進行獎補,引導基地(園區)大力發展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二是對基地創建情況進行全面系統評估。委托第三方機構對湖南省國家級與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三是積極支持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點支持湖南湘江新區未來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湘江新區智能系統測試區等20個檢驗檢測、技術攻關、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公共服務平臺,促進相關園區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二、湖南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成效
(一)智能化程度顯著提升
湖南共認定43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46個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共有16家企業列入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獲批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化和新模式項目27個,3個項目入選國家工業互聯網創新工程,居中西部第一。其中,樹根互聯躋身國家三大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之一,聚集和服務企業100多家,涉及61個細分行業,連接資產超4300億。截至目前,累計有近14萬戶中小企業完成“上云上平臺”,其中2019年一季度,有2.7萬家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
(二)創新能力大幅增強
2018年共遴選實施110個重大產品創新項目,已有26個項目竣工投產,投產的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4.97億元,突破關鍵技術163項,申請專利759件,獲授權專利372件。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電子信息、新材料等優勢產業發展瓶頸有效破解,先后研發出世界最高時速的米軌動車組、世界首輛超級電容100%低地板有軌電車等高端產品,電力機車全球市場占有率世界第一(超過20%),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三)綠色化發展成效顯著
2018年,全省共16家單位獲批國家綠色制造示范單位,其中,華菱湘鋼等14家企業獲批國家綠色工廠,46家企業評估認定為省級綠色工廠。中聯重科等6個項目獲得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支持,項目數和資金額度均居全國前列。目前已有98家企業、10家工業園區納入2019年省級綠色制造示范單位創建計劃。2019年1-5月,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僅增長3.9%,占比為29.5%,同比回落0.7個百分點。
廣東省促進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近年來,廣東省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緊緊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標,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推動企業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2018年,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8748.59億元,同比增長0.8%,技術改造占工業投資比重為40.68%。
一、廣東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以新舊動能轉換激發智能化改造活力。啟動新一輪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引導8816家工業企業開展技改,推動3000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實施數字化改造。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全年工業機器人產量3.2萬臺(套),增長28.3%,占全國產量約22%;新增機器人應用2.2萬臺(套),累計應用10.2萬臺(套)。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2倍。
(二)持續優化企業技術改造的發展環境。出臺《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工業投資行動計劃”等,在稅收、用地、用電、融資等方面為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全力支持,增強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改造信心。“實體經濟十條”出臺以來,已累計為企業減負超過1500億元。
(三)強化企業技術改造的內生動力。舉辦了中國制造業創新大會。建設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成為全國10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之一,籌建1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新認定21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36個省智能制造公共技術支撐平臺,培育國家級、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共258個。
(四)狠抓技術改造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對湛江中科煉化、揭陽中委廣東石化等重大工業項目實施省市縣三級跟蹤服務,收集并協調解決企業訴求事項97項。實施珠西產業帶聚焦攻堅行動計劃,重點支持先進裝備項目招商引資、落地建設和創新發展,全年新引進、新開工、新投產投資額億元以上項目分別為322個、231個、158個。珠海歐比特衛星科技、肇慶小鵬新能源乘用車等項目新開工;梅州智能家電產業園、韶關“華南數谷”云計算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汕尾信利半導體、清遠歐派家居等項目建成投產。
(五)推動技術改造企業載體高質量發展。落實“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戰略,推動省產業園提質增效發展,74個園區納入《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年版)》。鼓勵企業在產業轉移同時進行智能化技術改造升級,2018年共有260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落戶共建產業園。2018年省產業園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7%;全口徑稅收增長13.3%。
(六)持續推進企業綠色化改造發展。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認真落實藍天保衛戰和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部署。以智能化改造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累計創建96家綠色工廠、225種綠色設計產品、2個綠色園區、9個綠色供應鏈。新增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22家,省級以上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的比例達73.5%。
二、廣東省促進企業技術技術改造的成效
技術改造升級為廣東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堅實的基礎。2018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3%,比全國高0.1個百分點。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長12.2%,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7.3%。規上工業增加值、規上工業企業數、電子信息產業銷售產值、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集成電路產量,以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指數、大數據發展指數、數字經濟發展指數、互聯網發展綜合指數等均居全國第一。創新引領工業發展動力提升。全年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為56.4%、31.5%,比上年分別提高1.4個、1.2個百分點。工業發展協調性增強。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273家、新增13家。產業園區成為粵東西北工業增長主引擎,園區工業占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比重總體超過30%。綠色發展形態擴大。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國家級綠色制造示范數量居全國前列。工業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巴斯夫新型一體化石化基地、??松梨谑突ぞC合體項目等一批投資百億美元的外資高端制造業項目落戶廣東,尤其是巴斯夫項目成為我國重化工行業外商獨資企業“第一例”。
四川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四川省聚焦“5+1”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堅持把技術改造工作作為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發展質量提升、增長動力轉換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抓項目、促投資、優服務。2018年,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0.2%,占工業投資比重達70.5%,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為全省經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增后勁提供有力支撐。
一、四川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堅持以目標為導向,突出抓好技術改造投資促進
一是強化投資引導。編制《四川省“十三五”技術改造指導意見》,圍繞產業發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施產品換代、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十大工程,強化企業投資導向,推動產業增長方式轉變。二是(保持格式一致)強化目標導向。將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增速納入對市州政府的考核目標,層層壓緊壓實責任,確保目標細化到崗位、分解到項目,確保任務順利完成。強化機制推進。建立完善省領導聯系指導重點產業工作推進機制,成立省領導掛帥的16個重點領域產業培育工作專班,充分發揮產業推進機制對創新生成項目、協調推進項目、保障投產項目的突出作用。強化督查督導。加強投資運行監測分析預判、項目推進協調服務和投資進度督查督導,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做好工作指導和督促落實整改。
(二)堅持以重大項目支撐,著力增強投資動能
深入實施“項目年”活動。省委省政府連續三年實施“項目年”活動,每年組織500個重點工業及技改項目予以重點推進。連續三年組織四川省重大工業和技術改造項目集中開工,累計舉辦集中開工超過200場,開工項目超過4000個。推動“四個一批”項目實施。結合項目工作實際,進一步完善重點項目推進機制,通過建立項目臺賬、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專項協調等多種形式,推動重點項目早開工快建設。完善重大項目推進機制。構建重點項目省領導聯系、市州主體推進、部門協調推進的工作格局。每年遴選56個省領導聯系的重大產業項目、100個以上的省政府重點產業項目,納入全省重點推進范圍,有力加快重點項目實施進度。
(三)堅持落實地方主體責任,不斷創新投資促進方式
組織多次項目現場會,強化基層業務培訓,開展市(州)互動交流學習,創新工業發展資金安排方式,實行資金安排與工業和技術改造投資、重點項目推動、項目投資規模“雙掛鉤”模式;每年安排技術改造前期工作經費,激發地方創新生成項目、著力推動項目、協調加快項目的積極性。成都、德陽、綿陽、瀘州、南充、遂寧等重點工業市(州)堅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推進機制,開展投資和項目競進拉練,組織對項目建設“每月一通報、雙月一拉練、半年一測評、年底曬成效”,探索組建新經濟局、“零地”技改項目承諾備案等新做法、新舉措,形成投資促進和項目推進“趕超比拼”的工作氛圍。
(四)堅持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有力激發投資活力
推動制定出臺《四川省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切實加強技術改造項目事中事后監管的通知》,大力推進“備案不見面”“最多跑一次”等改革舉措,全面加強技術改造項目事中事后監管服務,“放管服”改革全面貫徹落實,投資促進和重點項目實施服務機制進一步優化完善。四川省成功列入工信部“投貸補”試點?。ㄊ校?,推薦56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納入工信部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導向計劃。充分發揮省重大產業項目協調推進辦公室作用,創新優化重點項目“服務綠卡”“項目秘書”等服務機制,“綠色通道”“直通車服務”高效運轉,“直購電”“留存電”等保障措施持續完善,影響重點項目竣工達產“最后一公里”問題加速破解。
二、四川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成效
(一)投資增幅創新高,投資規模不斷提升
2017年全省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6.2%,占工業投資比重達76.1%,增幅創5年來新高;2018年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10.2%,占工業投資比重達70.5%,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均順利完成省委省政府工作目標,投資規模位居全國第六、穩居西部第一。
(二)投資向制造業集聚,投資結構持續優化
先進制造業領域技改投資增長迅速。2018年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6.7%,占技改投資比重達69.8%,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2個行業技改投資保持正增長。其中鐵路傳播航空航天和其它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36.6%、52.3%和37.4%。2018年技改投資負增長行業主要集中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產業,過剩和高耗能產業得到抑制。
(三)“項目年”成效顯著,大項目好項目增多
全省工業領域一大批圍繞傳統產業轉型發展、新興產業跨越發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標志性”、“一條龍”和“示范性”技術改造項目簽約落地和加快實施,項目質量更高、平均投資規模更大。兩年來,全省累計實施技術改造項目18975個,計劃總投資2.3萬億元;其中新開工技術改造項目11051個,計劃總投資1.03萬億元。
陜西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陜西省將技術改造作為推動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堅持將其作為工業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手段,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動工業轉型升級。2018年,工業企業完成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7%,占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3.3%。
一、陜西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強化頂層設計
印發實施了《關于開展新一輪企業技術改造的實施意見》,以擴大先進產能、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智能制造、加快設備更新等為主要任務,在傳統產業開展技術改造,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方向,推動企業裝備升級、技術升級、產品升級。實施技術改造考核激勵措施,印發了《陜西省企業技術改造獎勵實施辦法》,對技改工作成績突出的市、縣政府實施獎勵,并將獎勵資金全部用于企業技改項目建設。制定印發了《工業產業資金項目績效管理辦法》和《工業產業資金項目驗收管理辦法》,對年度財政資金支持項目進行現場檢查和績效評價,形成年度資金項目績效評價報告。
(二)抓好項目建設
積極開展項目跟蹤服務,每年確定200個以上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的重點技改項目,建立目標責任制度,按行業、區域開展項目跟蹤服務,逐級分解落實責任,省市縣合力推進項目建設和年度投資計劃落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2017年以來累計跟蹤服務省級重點技改項目736個,總投資9619億元。加大財政資金支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省級支持525個技改項目,帶動社會投資達到1563億元。
(三)做好示范引領
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指導有條件的企業率先開展兩化融合貫標,目前已有59戶企業通過國家認證。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陜鼓等14家企業獲得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認定寶雞機床、建工金牛等40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加快推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法士特等15個項目獲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支持,13戶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示范工廠,陜西航天經開區和榆林經開區躋身國家級綠色園區。支持省級綠色制造示范項目27個。
(四)建立工業產業基金支持產業發展
為促進工業發展,設立了技術改造、軍民融合、高端裝備、集成電路、新材料、大數據、醫藥等7支工業產業投資基金,已全部正式運營。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扶持產業、滾動使用”的原則,引導支持食品、輕紡、冶金、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鸩扇∈袌龌\作模式,由專門的基金管理公司運營管理,已全面開展項目投資。目前7支產業基金投資項目總數160多個,基金投入有效促進了工業產業發展。
二、陜西省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成效
(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2017年以來,在各項政策措施的共同作用下,陜西省工業企業的裝備水平和技術工藝不斷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增強。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786.7億元,占全省工業比重71%,較2015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裝備、電子等新的支柱產業占比超過20%。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6年的4.7%提升至2018年增長9%以上,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9.2%,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企業效益進一步增強,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3060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利潤2436億元,增長17.1%,總量和增速均創近年最好水平。
(二)企業裝備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圍繞打造現代化工、汽車、航空航天和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醫藥六大新支柱產業,鼓勵支持企業智能化改造升級,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不斷提升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形成了一批在行業有影響的企業和產品。如陜汽集團通過實施千億陜汽整體提升項目,裝備和工藝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中國重卡行業的引領者;西北有色研究院貴金屬催化劑、西安宏星漿料科技有限公司高端電子漿料等技改項目的實施,促進了行業進步,研制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等。
(三)企業節能環保水平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
企業通過改造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節能環保水平明顯提升。2017年以來,累計淘汰落后產能808萬噸、98萬重量箱、12.35萬立方米,涉及企業65戶,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2.26%。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增長,投入強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已有27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325家,開發的新產品中有一百余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青島市促進技術改造工作情況
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青島市聚焦存量工業改造升級,制定實施技術改造三年提升行動指南,引導企業不斷擴大技術改造投入,帶動全市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始終保持較快增長,工業投資結構持續優化。2018年,全市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同比增長22.6%,高于同期全市工業投資增速15.2個百分點、全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13個百分點。
一、青島市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做法
(一)抓實抓細重點技術改造項目,著力增強工業發展后勁
突出智能、優質、精品、綠色、安全、服務型制造升級導向,每年滾動推進技術改造項目200個以上,重點抓好100個左右投資額過5000萬元的技術水平高、預期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建立完善技術改造“雙百”(百戶重點企業、百個重大技術改造項目)跟蹤服務體系,務實開展“技術改造企業走訪服務年”等活動,深入技術改造項目現場,加強政策對接、融資服務、土地供給及其他資源要素保障,推動項目及早投產達效。海爾“無人工廠”、青特“國內最大砂箱尺寸靜壓自動造型線、閉環技術螺旋錐齒輪生產線及智能驅動橋生產線”等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引領全市企業技術改造走向深入。
(二)用足用好財政政策,著力發揮資金引導和放大作用
針對融資環境趨緊導致原有貼息政策門檻提高、覆蓋面變窄的問題,及時推出覆蓋面更廣、普惠性更強、指向更明確、操作更便捷的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綜合獎補政策與企業設備投資額和新增財政貢獻掛鉤,不限定行業,對內外資一視同仁,突出設備、強調貢獻、側重事后、簡單易行,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由裁量權。2018年,首次實施綜合獎補政策,對海爾、海信、雙星、青特等69家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進行獎補,并有效促進了企業“小升規”,激勵了企業加快設備升級改造。2019年,設備獎補比例從8%提高到16%,標準從最高300萬元提高至600萬元,技術改造綜合獎補力度“倍增”。
(三)創新拓展政策、融資和技術服務,著力彌補企業短板
常態化開展“技術改造政策進基層”活動,深入區市精準面向1000余戶企業提供實戰化、針對性指導服務,提高政策可及性及知曉面。本著“促成一筆貸款就是穩定一家企業”的理念,創新開展政銀企融資對接服務,促成100余個技術改造項目獲得“技改貸”45億元,協調青島農商銀行專門發布“設備升級專享貸”新產品,組織百余家企業與銀行進行點對點對接,精準服務企業設備融資,促進財政、金融政策同向協同發力。突出“讓工廠智能引領改造升級”主題,強化專家診斷咨詢服務、規劃設計系統集成等專業機構智力支持,舉辦智能化改造服務對接會,精準對接企業120余家,引導企業借力外腦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水平。
(四)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著力激發企業投資活力
取消技術改造項目備案前置條件,實現項目備案在線平臺全程網絡快速辦理,企業足不出戶即可在線提報申請材料、查詢辦理狀態并獲取辦理結果,2018年,全市企業技術改造項目備案數量和計劃投資額同比分別增長17.8%、13.7%。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陸續向平度市、西海岸新區下放了技術改造項目核準備案權限,并啟動向其余區市下放計劃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備案權限的工作。統籌推進“零增地”技術改造項目審批方式改革,簡化完善承諾事項及環評手續,提供一站式辦理指南,在全省辦理首個“零增地”技術改造項目承諾書,切實為企業投資減負松綁。
二、青島市促進企業術改造的成效
(一)工業經濟發展效益得到提高
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比全國高0.6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高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達到99.9%,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8.0%,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新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全年生產工業機器人2288套、增長59.4%,城市軌道車輛1538輛,增長20.5%,新能源汽車9.2萬輛、增長14.4%。
(二)數字技術和制造業加速融合
連續舉辦5屆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逐步形成領軍企業輸出、示范梯隊跟進、業態創新突出的有青島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模式,已有森麒麟等12家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德盛機械等13家省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海爾、海信、中車四方股份等企業的15個項目獲得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專項支持,累計認定8個工業互聯網平臺、19個智能(互聯)工廠、65個數字車間和166個自動化生產線,覆蓋全市優勢產業鏈。
(三)質量品牌優勢持續擴大
通過裝備的高端化、生產智能化,不斷增加智能化、個性化產品供給,全面提升供給質量和效率,“品牌之都、工匠之城”的名片更加閃亮,海爾、海信、青啤、澳柯瑪、雙星等為代表的一批品牌,引領全市產業層次快速提級、升值,青島制造業品牌正成為中國品牌矩陣的重要力量。聯手阿里巴巴打造的“青島品牌電商日”成功舉辦,“五朵金花”領銜,青食、沃隆、嶗礦等眾多新興品牌集體亮相,大規模地在電商平臺集推介本地優質產品,得到廣大消費者肯定,共實現銷售額3.1億元。
第二部分企業篇
山東盛瑞傳動攻克8檔自動變速器關鍵技術
山東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業基本情況
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擁有員工2200余人。公司總部位于濰坊(國家)高新區,主要從事汽車自動變速器、重型柴油機零部件的研發制造,是國內汽車AT自動變速器科研制造領域的領軍企業,同時是國內知名的重型柴油機零部件骨干造商。公司是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及行業唯一的國家乘用車自動變速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國內首個汽車AT自動變速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單位。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盛瑞承擔的國家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年產30萬臺8檔自動變速器項目”建成了年產30萬臺8檔自動變速器裝配生產線、測試生產線、通訊與數據管理系統等內容。重點攻關基于8AT關鍵特性的零部件檢測技術、滿足8AT清潔度標準的清洗技術、變速器分總成及總成的在線裝配技術(主要包括自動裝配技術、柔性裝配技術、智能裝配技術)以及變速器性能測試技術(主要包括變速器總成下線性能測試技術、NVH測試技術、多品種柔性化測試技術)。
三、取得的成效
盛瑞傳動依托“年產30萬臺8檔自動變速器項目”,取得了眾多科技成果。
智能柔性裝配技術應用填補國內P2混動變速器柔性制造關鍵技術空白。通過混動變速器裝備柔性制造短板裝備及相關智能柔性技術的應用,解決強磁環境下電機裝配、多機型混線生產等關鍵技術問題。
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實現涂膠線智能檢測和機器人模糊抓取。將3D照相技術,聯動協作技術,力監測技術等先進技術集成使用,讓其完成復雜裝配工藝,保證裝配質量,提高設備穩定性,降低人力消耗??蓪崿F技術指標為可兼容工件定位誤差范圍正負3mm,可實現最大偏移角度10度,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通過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實現NVH合格性智能判定。利用機器自學習功能進行異響判定。合理優化同步分離信號分布,提升系統計算效率。針對不同的檔位以及實際的噪音表現,對不同的檔位進行定轉速工況或升降速工況的合理分配,以針對不同的故障形式。
項目總體技術水平達到了國內汽車自動變速器行業領先水平,極大的提升了我國汽車零部件關鍵技術的國際地位,在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湖南株洲時代攻克風力發電機組核心技術
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業基本情況
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公司”)是中國中車旗下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控股的A股上市企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國中車的新材料產業平臺,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目前,公司已成為全國第一、全球前15強的非輪胎橡膠制品生產商。2017年銷售收入超過110億元。
公司以高分子材料技術為基礎,主要從事減振降噪、輕量化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開發及工程化應用。公司從2007年開始進軍風電產業,建設了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大型風電葉片研發和生產基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風電葉片技術研發體系,成為國內少數幾家形成獨立研發體系的風電葉片企業。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公司根據在風電葉片領域的成功開發經驗和深厚技術積累,對3.0MW以上系列葉片進行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預計總投資12180萬元,發揮產學研合作優勢,以3MW級大型風力發電機組主流機型為研究對象,攻克設計、工藝生產和產業化核心技術。新增主要工藝設備297臺/套,建設10條3.0MW及以上規格葉片生產線,形成550套/年的葉片產能,并在栗雨工業園58區新建了一套5MW級、75m及以下的葉片試驗平臺。
三、取得的成效
成功研發S72海上葉片。72米海陸兩用風力發電葉片是基于陸上3.0平臺和海上4.0平臺開發的一款海陸通用新型葉片,可同時匹配和兼容陸地3.0MW、3.45MW與海上4.0MW平臺機組。年發電量相較于傳統的風電葉片可提升1%。
成功研發TMT71.5葉片。該葉片采用低尖速比技術,留有充足的結構安全余量,可同時兼顧3.0兆瓦到4.0兆瓦不同額定功率風機需求??梢赃m應高負剪切的山地風場,即使在極其惡劣的風場,也能保證充足的凈空余量。
成功研發TMT64.5葉片。該葉片經過國際權威機構DNV-GL全方位的嚴格測試、審查和評估后,首次獲得該機構頒發的型式認證證書。該系列葉片已經在國內風場掛機運行,運行情況良好,該證書的獲得,為出口項目奠定基礎。
北京福田康明斯發動機生產線智能改造
北京福田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
一、企業基本情況
北京福田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由全球領先的動力設備制造商康明斯公司與中國商用車制造商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50:50的比例合資組建,公司廠區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總投資49億元人民幣,設計產能52萬臺,員工總人數逾1600人。主營業務生產和銷售柴油發動機及其零配件。公司的ISF輕型工廠和X重型工廠擁有按照世界領先的技術標準和質量控制標準設計的發動機制造系統。
截至2018年12月,公司累計產銷柴油發動機127萬臺,累計產值逾430億元,累計上繳稅收達26億元。其中,2018年產銷柴油發動機近24萬臺,實現產值84億元,上繳稅收4.7億元,利潤總額11億元。據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數據統計,公司F系列產品近年銷量位居全國前三,據企業內部核算細分市場占有率,F系列產品在2.5T、3T&4T占有率穩穩占據行業第一位置。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福田康明斯發動機智能化改造項目投資1.3億元,是對現有發動機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構建智能加工中心和生產線,建立質量失效全過程探測體系,建立智能化物流運輸倉儲系統。同時,通過升級MES系統,重構ERP,并將MES、ERP、PLM緊密結合,使智能操作系統集成一體,加強信息管理服務,從而對生產執行過程智能化控制。實現應用智能制造、生產先進產品、打造綠色制造的總體目標。
三、取得的成效
通過集成國內外最新自動控制技術和信息技術,實現包括裝配線及其相關設備等控制對象的高度集成,在關鍵工位實現數據自動采集與分析,對發動機裝配總成進行100%的測量判定,有力地保證了發動機產品的總成質量水平。同時,該系統配置了零部件追溯系統,能夠滿足發動機產品部件可追溯性,實現了從采購到生產再到銷售、從供應商到工廠再到市場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和追溯。
公司關鍵績效指標得到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提升25%;營業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約6%;平臺級產品研發周期從行業平均30個月縮短至24個月,降低25%;產品不良率降低至450/百萬臺;單臺發動機能耗降低20%;實現了“兩提升三降低”,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安徽海螺建設智能水泥廠
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一、企業基本情況
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我國最大的建材企業集團之一,組建于1996年。集團控股經營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兩家上市公司,已連續14年入圍中國企業500強,榮列2018中國企業500強第127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第46位。水泥制造是集團的主導產業,下屬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水泥行業首家A+H股上市公司,目前已擁有熟料產能2.52億噸、水泥產能3.53億噸、骨料產能4070萬噸,產業規模、銷量和盈利能力均已進入世界前列,在業內享有“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的美譽。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安徽海螺集團投入資金在全椒縣海螺建設智能水泥廠,工廠全部采用先進的新型干法水泥工藝技術,裝備先進,從礦石開采、水泥生產、包裝到物流實現全程自動化、智能化控制,產量高,能耗低,代表著當今世界水泥行業最先進的水平。全椒海螺水泥一體化智能工廠建設分為智能設備、智能生產及智慧管理三個層面,具體涵蓋六大模塊(礦山數字化開采、專家優化控制、設備管理、質量檢測控制、能源管理、智能物流)和兩大系統(制造執行系統MES、商業智能系統)。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全流程智能管控。工廠開發使用破碎機、生料窯、回轉窯、自動包裝機等智能生產裝備,應用高端芯片、新型傳感器及智能儀表,搭建水泥生產全流程智能感知網絡,實現設備和產品的數據監控和采集,同時,建立礦山數字化管理系統、專家優化控制系統、和制造執行系統各模塊,從礦石的開采、設備監控、水泥生產、能源使用、質量檢測、存儲運輸等方面實現生產全過程智能化管控。
二是全設備遠程運維。工廠建設了關鍵設備的預測性維修系統和設備管理系統,通過在生產現場部署的156個有線測點和68個無線測點,對各個設備進行實時監控并對采集站采集的振動、溫度等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實現對熟料線和水泥線的19臺生產設備的遠程預測性維護和智能管理,提高設備運行安全性和設備的運營效率。
三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工廠通過設計仿真軟件的使用、智能裝備的應用、一體化網絡系統的建設、產品電子標簽的植入等,可以監視產品在任意時刻的位置和狀態,管控產品從設計、生產、包裝、運輸、銷售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與過程,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四是全系統集成協同。智能工廠通過內部網絡架構的搭建和通信系統的布置,把各個獨立的功能區單元接入到工廠的管理網絡中,ERP資源管理管理系統、MES生產執行系統、先進控制系統和生產設備之間有機互聯,實現了系統間的集成協同。
三、取得的成效
全椒海螺水泥的一體化智能工廠的建成,對內可提升人員設備效率、降低庫存、提升品質等運營效率,指導管理決策,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效能,對外可快速反應市場需求、滿足用戶個性定制需求,打通用戶和制造的壁壘。具體而言,一是提高制造過程數控化率,水泥生產智能化系統投運率大于90%,單機設備智能化系統投運率大于98%;二是提高生產效率,人員的勞動生產率,由原來的9430t水泥/(人.年)提高到11340t水泥/(人.年),在原先基礎上提高了20%以上;四是降低運營成本,設備故障停機率降低20%,備件成本降低20%,水泥生產成本減少5.24元/噸,年增長利潤1500萬元。
安徽華茂建設棉紡智能工廠
安徽華茂集團有限公司
一、企業基本情況
安徽華茂集團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擁有棉花、紡紗、織造、面料、服裝、無紡布等紡織產業鏈的大型企業集團,集團總資產過百億,擁有參控股公司20多家,迄今已創造了連續44年盈利的業績。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安徽華茂)為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碼:000850),2017年6月開始利用原有廠房改造建設15萬錠智能化紡紗工廠項目,建成了目前國內領先的智能紡紗工廠。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智能工廠項目采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從棉花到筒紗成品的智能清梳聯、粗細絡聯、自動包裝等全流程智能紡紗系統設備,通過集成ERP、HMES(華茂制造執行系統)和MES(能源管理系統)等多種信息化系統,搭建工廠智能信息集成平臺,實現工藝在線設計、質量在線控制,能源在線監控,物流自動運輸等智能化、自動化生產。深度融合RFID技術規?;\用和單紗質量追溯技術、質量在線分析等,搭建產品市場服務新平臺。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實現全流程質量智能追溯。采用國際先進的RFID技術對各半制品容器分配唯一性的ID,實現紡紗全流程單錠質量可追溯。創新性地利用以太網技術、RFID技術建立物聯網,實現了全流程紡織裝備的數據采集和關鍵設備的遠程數據寫入,將工廠生產各個環節有機整合,建立機臺與機臺的關聯、機物料與機臺的關聯、環境與機臺的關聯、能耗與機臺的關聯、人員與機臺的關聯,將智能紡工廠建成有機的整體。
(二)實現全流程生產智能管控。研制開發出功能完備的華茂制造執行系統(HMES)。HMES與各機臺實現了全面的數據采集和關鍵機臺的數據寫入,打造了完備的數據庫和數據挖掘分析功能,關鍵環節建立了“數據采集—分析—預警—結果反饋”的閉環監控網絡,實現了車間生產“人機料法環”全面管控。與ERP系統、能源管理(EMS)系統等互聯互通,實現物流、能流、價值流和設備狀態“三流一態”統一管理。
三、取得的成效
通過智能化工廠建設,公司各項生產經營指標和產品性能大幅提升。項目生產效率提高33%。項目工廠萬錠用工由改造前30人降低到目前15人以下,工人生產效率提高了50%。運營成本降低33%以上。改造前噸紗工費成本6564.05元/噸紗,改造后為4301.74元/噸紗,工廠運營成本下降34.47%。產品升級周期縮短50%。改造前產品升級或研發周期一般需要80小時,改造后只需40小時,縮短50%。產品不良品率降低67%。實施前產品不良率在0.3%,改造后產品不良率為0.1%,降低67%。
四川長虹空調生產流程智能改造
四川長虹空調有限公司
一、企業基本情況
四川長虹空調有限公司是長虹公司于1995年投資10億元,全套引進日本東芝和三洋技術及設備而成立,并正式進入空調領域。目前已擁有四川綿陽、廣東中山和印度尼西亞三大生產基地,經營產品涉及窗機、掛機、柜機以及單元式、VRV,戶式中央空調等系列產品,年產能450萬臺,國內銷售網點1萬多家。目前長虹空調遠銷美國、歐洲、俄羅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四川長虹空調有限公司屬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四川省企業技術中心,是2015年國家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和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四川長虹”的子公司。長虹空調公司早在10年前,抓住變頻、新冷媒、智能化等新技術的變革契機,依托“新一代節能型智能空調器及關鍵部件的產業化”等項目的開展實施,對家用、商用空調智能制造、精益生產、敏捷制造技術進行了廣泛探索實踐。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年產300萬套智能變頻空調項目充分借鑒行業先進經驗,在技改過程中結合業內新工藝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動態,以“IE(工業工程)+AT(自動化技術)+IT(信息化技術)”技術模式為依托,結合行業應用情況,推動加快智能化設備應用以及生產工藝的升級迭代,提升制造能力及工藝水平”。本項目創造性的將變頻空調生產流程分為注塑、鈑金、兩器、電控、總裝等智能控制單元,通過對各智能單元的控制來實現變頻空調產品的智能制造。
縱向從設備層、控制層、管理層、協同層四個方面依托企業服務總線技術、分布式無線網絡技術等實現各信息系統的集成以及生產數據的采集、處理、挖掘分析以及共享。橫向以經過處理、挖掘的生產數據貫穿整個變頻空調生產工藝流程的注塑工序、鈑金工序、電控工序、兩器工序、總裝工序,實現空調兩器、整機裝配的智能化,注塑、鈑金成型的自動化,智能輔助加工及檢測、智能物流倉儲的自動化,實現長虹變頻空調的供應商協同、客戶協同的智能化生產模式。
三、取得的成效
截止2019年5月,空調技改項目推進順利,完成了信息化系統集成建設,形成相應的企業私有云,滿足變頻空調智能化工廠對外的不同業務單元的對外業務擴展,并兼顧不同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工業軟件、控制系統集成應用。
形成快速復制的智能改造解決方案。項目通過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的改造,全面提升從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等全過程的協同能力,實現研發制造的無縫銜接,從制造產品轉變為數字制造,從而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方案及模式,提升整個空調行業的整體智能升級效率。
貴州興達興打造智能化混凝土生產運行體系
貴州興達興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業基本情況
貴州興達興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興達興”)注冊資本1062.5萬元,現有員工260余人。公司是專業生產混凝土精品機制砂、高性能混凝土用復合摻合料等高端新型建材產品的民營企業。公司秉持技術創新是基礎、管理創新是保障、模式創新是靈魂的理念,積極推進智能制造應用,成為集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砼智造平臺研發于一體的新型建材業高新技術企業。
作為傳統建材產業中的一員,興達興深刻認識到傳統混凝土企業在原料采購、生產過程管理、節能環保、銷售管理等領域存在的弊端。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打造高性能混凝體信息化產業平臺——“砼智造”。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興達興“砼智造”平臺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高性能混凝土流程型智能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和全產業鏈的信息互動融合,打造全產業鏈協同的智能化混凝土生產運行體系。
通過市場需求、供應鏈管理、智能生產、智能物流,尤其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推廣全產業鏈智能化協同生產模式,在實現高質量、高效率微觀訂單管理、生產操作的同時,提升全行業信息、數據融合水平。在全行業內推行全產業鏈智能制造和運營模式,提升全行業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實現產銷量的智能化、實時化、市場化培植,提升全行業節能降耗水平,有效支持混凝土行業的創新和升級。
三、取得的成效
“砼智造”平臺將產品研發、原材料管理、智能制造、質量管控、物流配送、施工控制、交易訂單等信息全面數據化、人工智能化,替代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項目技術方案已列為貴州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工信部水泥行業基于在線監控的管控集成試點項目,公司成為工信部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貴州省大數據+工業深度融合試點示范企業。
目前,單體企業PLC生產數據采集系統、地磅無人值守系統、安全上料系統、FRID車輛管理系統、一機雙控系統、實驗數據匹配及集成控制中心建設等基礎工作已完成,砼定制、砼智配、砼智行、砼智泵、砼智巡等APP初版設計已完成,并在實際生產中進行適應性運行。
黑龍江建龍公司打造高效清潔的生產線
建龍北滿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
一、企業基本情況
建龍北滿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齊齊哈爾鋼廠),是我國“一五”期間興建的國家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中唯一的一個特殊鋼制造廠。公司以其在新中國特鋼行業和國防領域中所占據的舉足輕重地位,曾被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切地稱為祖國的“掌上明珠”。
2017年10月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重整北滿特鋼,成立建龍北滿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現有員工499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84人。是黑龍江省高品質特殊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進出口海關適用A類管理單位,具備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資質,擁有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評定認可的中心實驗室。公司已經形成細分市場產品優勢,尤其在軍工、鐵路、高檔軸承、輥坯等領域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2017年開始,建龍北滿特鋼以打造高效率、低成本、清潔生產的產線為目標,遵循“先進、適用、可靠、環保、經濟、節能”原則,全力打造工藝方案合理、技術裝備先進,投資、工期、效益等達到行業先進指標的精品工程。2017年底及2018年共規劃8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20.5億元。
實施燒結機節能環保升級技術改造項目,燒結過程除塵灰采用封閉管道輸送循環使用,同時還綜合利用了高爐系統除塵灰,體現了建設清潔工廠、節約、環保、經濟的新理念。實施循環經濟綜合利用及廢鋼加工項目,其中包含鋼渣處理和廢鋼加工兩個子項目,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污、高效率為基本特征,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傳統增長模式進行根本性變革。實施能源回收利用項目,充分考慮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公輔設施配置,將企業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
三、取得的成效
建龍北滿全部技術改造項目投產后,公司鐵、鋼、材的生產能力將達到平衡,現有220萬噸鋼的產能將得到充分釋放。實現新型節能環冷機余熱全部回收用于發電,燒結煙氣脫硫、脫銷設施同步實施。實現鋼渣處理鋼渣中金屬鐵回收率85%以上,消除鋼渣的不穩定因素,尾渣可100%利用,實現鋼渣“零”排放,每年可處理鋼渣約52萬噸。實現污水及固體廢棄物的零排放、余能充分利用,實現能源轉化、水耗等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先進水平。降低碳排放,為地區環境保護作貢獻。
山東華魯恒升化工生產裝置綠色化升級
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業概況
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多業聯產的新型煤化工企業,2002年6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專注于主業優化、技術升級和資源利用,扎實推進產業鏈的延伸拓展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打造了潔凈煤氣化、羰基合成、“一頭多線”柔性多聯產等多個產業和技術平臺。
公司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基礎堅實,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成熟管理模式,構建了堅固的戰略合作伙伴和穩定的客戶關系,具備較強的技術研發、工程設計和生產管理能力。公司擁有80多項國家專利,部分成果獲得全國、行業和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連年快速增長。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143.56億元,同比增加37.94%,成為具有較高成長性和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華魯恒升一直保持主導產品裝置規模不掉隊,同時不斷調整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技術改造和升級,保持成本競爭優勢。
實施鍋爐結構調整項目,建設480t/h高效煤粉鍋爐,替代分散低效老舊鍋爐。新鍋爐采用的高效直吹式煤粉鍋爐,并將已運行各項新技術全部集成到新建項目中,提高供熱效率,降低廠用電消耗。
淘汰能耗較高工藝裝置及設備。對氨合成裝置持續進行三次比較大的技術升級,分別為建設20萬噸、30萬噸、60萬噸氨合成裝置。其中單套60萬噸氨合成裝置2018年5月份裝置投用,該裝置采用組合式氨冷器,投資省,系統能耗低,將一級氨冷器、二級氨冷器、一級氨分離器和冷交換器“四合為一”,將重量減為原四臺設備總重的一半,運行阻力減小。
三、取得的成效
2017年,華魯恒升共實施節能項目21個,實現經濟效益6395.5萬元。公司節能降耗技術創新成果累累,公司內部對2017年度66項創新成果的獎勵中,其中節能降耗技術創新成果45個,占到了68.2%。公司能耗大大降低,生產效率持續提升。其中高效煤粉鍋爐實際運行效率不低于于91%,供熱效率在86%左右,大大提高了燃煤的利用率,降低了燃煤的消耗。60萬噸氨合成裝置可減少“溫損”25-30%,減少冷量損耗約1-2%。
深圳贏家時尚打造服裝個性化定制新型供應鏈體系
贏家時尚集團
一、企業基本情況
贏家時尚集團,創立于1994年,是一家具有獨特品牌文化理念、先進研發設計中心、現代化生產基地、健全營銷服務系統、高效物流配送和網絡管理體系的著名時尚服飾公司。公司在深圳市龍華大浪建有贏家大學及4萬平方米贏家工業園,在江西贛州建有20萬平方米現代化“贏家(贛州)制造基地”。
贏家時尚集團在服飾領域,為女性提供高品質、高品位、高感性產品和專業服務。目前,贏家時尚集團擁有八大知名女裝品牌,代理了兩大韓國品牌。2017年贏家時尚集團總體零售市場規模近60億,共有近1100家直營店鋪,整體市場規模位列全國中高端女裝行業前三。
二、企業技術改造情況
該項目通過打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訂單驅動的新型供應鏈體系實現升級提升,該體系由個性化定制平臺、智能研發平臺、智能制造平臺和大數據平臺四大平臺共同組成。
個性化定制平臺主要由顧客風格診斷系統、MTM定制管理平臺、量體平臺三個系統構成。顧客風格診斷系統實現了基于門店的實際庫存數據,快速推出適合該顧客穿衣風格的最佳搭配服裝;MTM定制管理平臺用于創建定制訂單、支付、定制進度跟進以及定制的售后服務管理;量體平臺負責管理量體服務單,以及量體數據的記錄。三個系統配合,實現了定制業務的售前、售中、售后全套服務的電子化。
智能研發平臺(簡稱“CAPP”)采用了研發數字化技術、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產品設計研發產生了質的轉變,將原材料進行數字化管理,服裝款式紙樣部件化設計,工藝路線自動生成,節省大量設計研發以及生產制造的產前準備時間和產中流轉時間。
智能制造平臺主要通過ERP系統、APS系統、WMS系統、MES系統、智能吊掛系統、智能分揀系統及其他智能裝備共同集成,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產品的自動打版、自動化生產。
大數據平臺主要建立五大云端數據庫,包括款式數據庫、原材料數據庫、版型數據庫、工藝數據庫、顧客數據庫。利用銷售端的數據采集、BI商業智能系統的技術應用,對顧客偏好進行挖掘分析,給設計研發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同時通過數據積累分析進一步提高生產工藝流暢度,最終形成完整的企劃、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的一體化閉環,實現個性化定制與小批快反的兩種類型共存的柔性供應鏈。
三、取得的成效
贏家智能制造以終端顧客需求為原點和起點,打通顧客個性化需求到制造端的信息流,利用信息系統的無縫鏈接快速、精準的生產供貨,在信息化和工業自動化的驅動下,實現快速柔性生產。通過個性化定制智能制造新模式,品牌方可以銷定產,或者先銷再產。消費者可以“我的服裝我做主”,既滿足了他的參與感和個性化需求,也豐富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提高了滿意度。
目前,贏家時尚集團已經實現四大品類中褲子品類的個性化定制,并于2017年10月實現了四大平臺全流程運作并進行了褲子定制的試產。后續將繼續加大投入,最終實現4個大類15個品類的定制。